我國中央企業中已有近半數進入生態環保產業,多數省市已成立省級環保平臺公司。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成爲行業主力。同質化競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弱的企業正逐步被淘汰。

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今天(17日)舉辦的媒體座談會上,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一級調研員呂奔透露了上述信息。他介紹,近年來隨着央企國企大舉進入環保領域,以及產業集約化發展勢頭增強,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行業整合加速,推動形成了一批大型骨幹企業集團。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郭承站介紹,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已形成了以專業和兼業從事環保產業的央企爲主的行業中堅力量,一批大型國有環保集團、上市環保公司等爲代表的骨幹企業,以及大量以科技型民營環保企業爲代表的行業創新力量。

郭承站說,僅2021年,全行業就新增19家上市公司,A股上市環保公司總數近180家,55家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員企業入選第三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截至目前,全國環保產業從業人員超過300萬人,較2011年增長近2.5倍,佔全國各行業就業人員總數的0.43%,比2011年提高0.31個百分點。

但目前,我國生態環保產業仍以中小微企業爲主。2020年參與調查的15000多家重點企業中,大型企業佔比僅3.1%,中型企業佔比24%,小微型企業佔比約73%。整體上看,我國環保企業數量多、規模普遍較小、競爭力較弱,規模化、實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

呂奔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生態環保產業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提升。環境治理營收與GDP的比值從0.7%增長到1.9%,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從1.2%上升到4.5%。

根據產業調查數據,2011-2020年的十年間,我國環境治理營收總額由3700億元增加到1.95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速約20%。預計2021-2025年,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25年環境治理營收總額有望突破3萬億元。

調查數據還顯示,2020年,廣東、北京、湖北、浙江、江蘇、山東6省(市)企業營收總額超過1000億元,6省(市)環保企業營收總額佔全國的佔比超過2/3。華東、華南地區產業分佈集中,彙集超過半數企業,貢獻了半數以上的營收。長江經濟帶11省(市)以36.7%的企業數量佔比貢獻了近一半的產業營收。

郭承站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累計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9.5億千瓦、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產能6.2億噸,完成2800餘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新增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1.9億立方米/日、城市排水管網39萬多公里,新建城市垃圾焚燒廠240座,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約64萬噸/日。

“環保產業爲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淨土保衛戰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主力軍、生力軍作用日益突顯。”郭承站說。

媒體座談會上,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李蕾表示,“十四五”期間,生態環保產業將在統籌新老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迎來新的機遇,重點是瞄準生態環保產業鏈的短板、缺項和弱項,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形成產業新規模新動能,創造產業新價值新產值。

該產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李寶娟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有關如何引導環保企業守法誠信經營、促進行業自律的問題時表示,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促進行業自律是協會的重要職能,也是促進改善營商環境、推進生態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李寶娟介紹,協會將進一步完善信用評價頂層設計,推行《行規行約》。不斷優化評價工作機制,做到信用評價程序更加規範、評價方法更加科學、指標體系更加專業、評價範圍更加廣泛,使評價更有公信力、更有影響力。

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制訂發佈的《環保企業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截至目前,該協會已累計開展了14批環保企業信用評價,共有1148家(次)獲得A以上等級。評價結果在政府採購、環保項目招投標等方面發揮了作用,對政府施治和監督管理提供了一定支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