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俏

編輯|楊潔

當時間從2021年跨越到2022年,羅振宇和他的團隊有了新的動向。

羅振宇旗下的思維造物,在歲末年初更新了招股書,恢復了創業板IPO發行上市的審覈。此前,思維造物於2019年開始申請科創板上市,其衝刺資本市場的過程,也是一路波折。

2021年12月31日,羅振宇還面對着上萬空蕩蕩的座位,進行了新的一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

羅振宇的演講內容還是大衆熟悉的配方,從開篇的渲染情緒,到中間的講故事進行分析,以及創造出一些“高級感”的新名詞,例如“長期主義”、“攀巖模式”、“電梯模式”等。但是在今年,很多人的朋友圈裏沒有再爲這些內容“刷屏”,無論是贊同還是反駁,聲音都沒有往年熱烈。

在今年由於跨年演講退票、公司損失上千萬元引起熱議之前,羅振宇和得到App都已經變得更爲低調,很久沒有出現在熱搜之中了。

爲了獲取知識,你願意付多少費用?現在的年輕人們,或許並不吝惜爲了“學習”打開錢包,但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卻不再侷限於以往的音頻平臺;同時,以前知識付費領域的商業大咖們,被“追捧”的場景已經淡化。

羅振宇、吳曉波們的“知識精英”人設開始顯得有些“老”了。吳曉波當初的直播首秀只賣出了15罐奶粉,在2021年他的“精英主義者”言論又“翻車”,旗下巴九靈公司的上市也仍然沒有時間表。而在抖音、B站等平臺上,年輕人們的注意力,正在被何同學、無窮小亮、羅翔等新的知識博主吸引過去。

“得到”的用戶增長焦慮

2021年底羅振宇的跨年演講,可謂是一波三折。當一切都準備妥當之時,出於疫情防控的考慮,得到公司不得不選擇對已經購票的用戶退費。面對着1.2萬個空座位,羅振宇完成了全場演講。

這件事情迅速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因爲,退票簡單,但這場演講平均票價超過1680元,這也意味着,羅振宇背後的公司將因此損失上千萬元。

在過去,羅振宇的跨年演講是每年年底的熱門活動,受到了粉絲和各路商界大佬的熱捧。儘管近幾年來羅振宇的“販賣焦慮”受到了不少觀衆的質疑,但它也仍然是得到公司盈利的重要項目之一。羅振宇最新這次跨年演講的現場空無一人,但它仍然能收到近5000萬元的廣告贊助費用。

在這背後,是得到也在被挖掘“新故事”的問題所困擾。

在得到、羅輯思維母公司思維造物的招股書中,從2018年至2021年6月份,其營收分別爲7.38億元、6.28億元、6.75億元和4.39億元,其淨利潤分別爲0.53億、1.17億、0.4億和0.29億元。

思維造物的主營業務分爲線上知識服務業務、線下知識服務業務、電商業務及其他。其在線上主要通過得到App、羅輯思維微信公衆號等平臺,線下通過“得到高研院”、“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等形式,爲用戶提供知識類和培訓服務。

其中,線上知識服務業務是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佔據了每年總營收的半壁江山。2021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佔了總營收的58.83%。但是,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已在逐漸下滑,從2018年的68.74%下滑至2020年的66.89%。其線上知識服務業務的收入,也從2018年的5.07億元,下降到了2020年的4.49億元。

在思維造物的線上運營中,得到App是最重要的平臺之一。

2016年5月,得到App正式上線,在半年時間內,用戶就超過了350萬。在2020年,得到App的活躍用戶數達到4226萬。截至2021年6月底,得到App月度活躍用戶數超過了340萬,累計激活用戶數超過4540萬。

但是,得到App的日活用戶數、月活用戶數、充值用戶數以及付費用戶數,在近年來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下滑趨勢。

2021年上半年,得到App的平均日活用戶數已經從2018年的77.58萬人下滑至64.21萬人;平均月活用戶數也相應地從362.25萬人下滑至259.34萬人。

得到App的付費用戶數,也在三年半的時間內縮水了近一半。2018年該數據爲267.29萬人,到了2021年6月底,付費用戶數已經縮減到了109.93萬人。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得到App的新增註冊用戶數分別是681.37萬、397.5萬、456.46萬、172.03萬。

得到App的付費用戶增長日益乏力。用戶因爲“焦慮”而付費的熱潮,並不能長期持續。

在元宇宙風口來臨之際,得到也試圖搭上元宇宙的快車,上線了《元宇宙6講》課程,累積課時共1小時,收費39.9元。不考慮折扣的情況下,該網課在上線1個月後,營收已經超過了100萬元。但是,這類一次性的付費課程,並不會給得到帶來更多的付費用戶。

思維造物的重心也在逐漸從線上向線下轉移。羅振宇本人也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線上不是未來,線上的增長是有天花板的,“線下的煙火纔是價值”。

根據招股書,“得到高研院”和羅振宇跨年演講、知識春晚等線下知識服務業務的營收比重,已經從2018年的9.95%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24.43%。從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分別實現了0.73億元、1.15億元、1.47億元和1.07億元的收入。

得到公司開始加強對線下“得到高研院”的宣傳,並擴大了招生規模。“得到高研院”的學費也翻了近2倍,在2018年第1期學費還是近萬元,到了2021年夏季的第9期,其學費已上漲至1.61萬元。

“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也已經成爲了羅振宇的一塊招牌。2020年底的那次跨年演講中,向觀衆售票收入爲606.49萬元,收取的廣告商贊助爲3385.06萬元,出售線上版權收入爲377.36萬元。

但“羅振宇”的個人IP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在逐漸減弱。其門票的銷售單價,已從2018年的1577.67 元/人,下降至2021年上半年的1024.39 元/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跨年演講這部分的收入分別爲0.58億元、0.49億元、0.58億元和0.44億元,其佔線下知識服務業務營收的比重,也從2018年的78.45%下滑至2021年的40.82%。

“知識精英”時代已過?

2012年12月,羅振宇和自己的合夥人“一拍即合”,打造了自己的視頻脫口秀節目《羅輯思維》,在優酷上線。此外,他還開通了羅輯思維的微信公衆號,每天早上發佈60秒的語音,向讀者分享羅振宇每日的見聞和思想感悟。

他自己曾透露,羅輯思維每天60秒的語音,都經過一遍遍的重錄,正好是60秒,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而且是每天固定早上6點半準時發送。

羅振宇憑藉着早期在央視擔任節目主持人的經驗,對國內衆多商業財經事件有着近距離的觀察,善於從商業模式中提煉出觀點和核心詞語,同時,他也爲自己打造出了一個知識淵博、有情懷的“讀書人”形象,受到了粉絲們的歡迎。當時正值微信的紅利期,羅輯思維輕鬆斬獲了大量粉絲,上線第一年,每期閱讀量都超過百萬。

如何實現商業化的問題也擺在了羅振宇面前。不願走傳統廣告變現方式,羅輯思維推出了付費會員制。2013年8月,羅振宇以“求包養”作爲宣傳噱頭,推出了200元的“發起會員”和1200元的“鐵桿會員”收費模式,不到半天時間,就入賬160萬元。

三個月後,羅輯思維推出了二期會員招募計劃,再度入賬800萬元。

羅振宇的IP就此打造成功。之後,羅輯思維依託社羣,面向粉絲們推出了電商業務,售賣過盲盒版圖書、月餅、茶葉等產品。其中,2014年單價499元的8000套盲盒圖書禮包,在推出90分鐘內,即告售罄。

2015年羅振宇推出跨年演講,價值數萬元的聯票預售,上線幾個小時便銷售一空。與其合作的深圳衛視,也因此力壓各大衛視,一舉拿下了跨年當晚的收視冠軍。

2015年11月,得到App上線,半年後推出《李翔商業內參》,正式開啓了“知識付費”時代。

在2014年5月,吳曉波頻道上線;同年7月,巴九靈公司成立。2015年底,吳曉波也開始舉辦跨年演講,每年會推出對來年的“八個預測”。

每年會推出新穎的商業概念名詞,擁有龐大的粉絲基礎,他們也引領了知識付費的熱潮,並且被視作互聯網行業的“傳道者”。

羅振宇曾表達過:“所有的課程,其實到最後,你經營的根本就不是知識的交付,經營的是一個清晰的值得被依賴的人格。”

但是,做着知識類的生意,羅振宇們就勢必要在“知識分子”和“商人”兩種身份間遊走。羅振宇曾在節目中公開喊話稱,“自己就是個商人,沒有情懷,你們不要用知識分子的身份綁架我”;但後來,他在另一檔節目當中又說,“我更認可自己知識分子的身份”。

從媒體人到商人身份的轉變,讓羅振宇、吳曉波、樊登等都在“知識經濟”的盛宴裏賺得盆滿鉢滿,但也讓他們始終被爭議所包圍。

許知遠曾這樣評價羅振宇:“他是個賣膠囊的人,把知識放在膠囊裏,速效救心丸。”有人更是提出,羅振宇的“知識付費”和賣保健品差不多,都不過是在對用戶“販賣焦慮”。他曾提到的“新物種”暴風、樂視、ofo等項目先後“折戟”後,也被人用來質疑其“打臉”。

獲取知識,是個系統化、長期化的過程。將知識“膠囊化”,雖然讓獲取知識的過程變得短平快,但勢必會面臨其專業性和實用性受到質疑的問題。

與此同時,在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上,把知識內容做的更加短平快的“知識博主”們,正在大量湧現。在內容獲取越來越碎片化的短視頻時代,這些知識被包裝得更加有趣、簡單和直接。而且,它們包含的內容也更豐富了:投資理財、學習各種技能、科普、普法、求職、加薪……更貼近生活,注重實用性。

與此同時,網絡語言環境也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這類博主們不再是培訓課堂上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用着年輕人們熟悉的流行語、和他們討論問題的“交流者”,更“接地氣”。

現在,“知識精英”這個身份標籤,已經難以抓住年輕人們的心了。

一位羅振宇的老用戶,一直關注着他的跨年演講,並且在得到上是吳軍《硅谷來信》的忠實聽衆。他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今年他沒有再去看《時間的朋友》近4個小時的內容,而是去看了文字版。在他看來,這麼多年來,“聽他的演講,其實就像在追一部連續劇,看他還能說點啥”。

在他看來,羅振宇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發掘者和轉述者,能專注做平臺或者60秒語音,都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他覺得,如果羅振宇再“試圖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專家,拔高自己,就會引起不少人的反感”。

吳曉波2021年在媒體對話中提出的“精英論”,也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吳曉波在節目中自稱是“精英主義者”,認爲社會上大多數人是無用的人,因爲世界上不需要很多人同時思考那麼多問題。一位網友在微博上評價說:“割了那麼多人的韭菜,還好意思自稱精英。”

知識付費賽道的新競爭

知識付費行業,也越來越不好做了。

售賣“知識膠囊”這一行,門檻並不高。高秀曾經在某知識付費平臺工作,他告訴《財經天下》週刊,這家平臺宣傳得很高調,模式也是平臺邀請所謂的“大咖”分享知識,賺用戶付費;此外還在線下建立交流會,爲用戶提供一個拓展人脈的機會。

但實際上,他所在的內容編輯團隊只有不到10個人,學歷基本上都是本科,每天大家所做的工作就是“拆書”,將一本書拆成幾千字的精讀,“門檻非常低”。在高秀看來,這類平臺的模式就是“騙局”。

行業內魚龍混雜的情況下,這類平臺也在逐漸失去用戶的信任感。

與此同時,泛知識賽道的競爭更加白熱化。除了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應用之外,中短視頻平臺也相繼入局。

2019年11月,B站發起了“好奇心計劃”,在行業科普、科學知識等方向的原創視頻內,設立了5.5萬元的創作激勵金,獎勵最終得獎的40位UP主。2020年6月,B站知識區正式上線;到了2021年,在B站學習的人數已經突破了1.83億人。

包括快手、抖音等短視頻也不約而同地發力泛知識領域,扶持各類講書、講課的知識博主們。在去年12 月29日,抖音也專門開闢了學習頻道,以便於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

目前,以講述法律知識爲主的頂流UP主羅翔在B站已坐擁千萬粉絲,每條視頻的播放量都突破了百萬。科技類UP主何同學等知名ID也陸續“出圈”,吸引了大量用戶關注。

羅振宇要做“時間的朋友”,或許他下一個對手,不是羅永浩和吳曉波,而是羅翔和何同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