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陸殲16D電子作戰機“首現臺海”!意味着什麼?

專家點出兩個用途:殲16D主要是意在奪取制電磁權,以備不時之需;解放軍當前進行的所有訓練都帶實戰背景,爲將來出現的各種可能性做準備。

臺空軍24日晚發佈消息稱,當天解放軍共派13架次軍機進入臺灣島西南、東南空域,其中殲16D電子作戰機首度出現在臺海附近。相關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殲16D主要是意在奪取制電磁權,以備不時之需;解放軍當前進行的所有訓練都帶實戰背景,爲將來出現的各種可能性做準備。

報道稱,13架解放軍戰機包括8架殲16戰機、1架運8反潛機、2架轟6、2架殲16D電戰機。此前一天,解放軍派出39架(次)戰機進入臺“防空識別區”西南空域,創下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紀錄,參與行動的解放軍戰機包括10架次殲-10戰機、24架次殲-16戰機、1架次轟-6轟炸機以及2架次的通信對抗機和2架次的電子偵查機。臺灣媒體將此形容爲:自去年10月解放軍創紀錄地派出大量飛機飛近臺灣島空域以來單日規模最大的一次空中行動。去年10月1日至4日,臺灣軍方稱近150架解放軍飛機進入了臺灣島南部和西南部“防空識別區”。

一位專業人士24日對《環球時報》分析稱,從臺灣相關方面公佈的示意圖上來看,解放軍訓練區域在廣東珠江口外臺灣所謂“防空識別區”的邊緣,距離東沙尚有一段距離,臺灣非要自行對號入座明顯有一種炒作成分,挑動緊張氣氛。“事實上,解放軍當前進行的所有訓練都是帶實戰背景的訓練,並不是非要到臺灣周邊,或非要到某國航母編隊附近才能進行。這些日常訓練主要圍繞各型飛機之間協同配合,戰術戰法進行,爲將來出現的各種可能性做準備。”

路透社消息稱,美國國防部當地時間1月24日表示,2個美國航母打擊羣已經進入南海進行訓練。消息稱,“卡爾·文森”號和“亞伯拉罕·林肯”號帶領的航母打擊羣已從23日開始在南海展開行動,航母打擊羣將進行包括反潛作戰、空中作戰和海上攔截作戰在內的演習,以加強戰備。

一位分析人士對此分析表示,22日,美國兩個航母打擊羣和兩個兩棲攻擊艦戒備羣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日向”號直升機母艦在西太平洋菲律賓海舉行聯合演習。演習結束後兩個航母打擊羣一天之內就“殺”到南海,很大概率是在演練長途奔襲,其意圖是進行實戰演練並企圖產生震懾力。

那麼,解放軍23日和24日連續兩天大機羣演練是否和美國航母編隊相關呢?軍事專家宋忠平表示,解放軍並不需要刻意地針對某個目標進行訓練,只要按照既定作戰預案進行各種各樣的訓練,無論是誰只要涉及到我們的利益,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解放軍必然會做出反擊。“對於美國而言,依靠一、兩條航母能讓中國屈服的歷史早已經過去,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對於中國來說,爲了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來維護核心利益。”

從臺灣方面公佈的解放軍機型,宋忠平認爲,解放軍的戰機基本是成批次、成體系的,比如殲10發揮護航作用,殲16則是進行戰鬥攻擊,轟6是對海對地實施遠程攻擊,而通信對抗機和電子偵查機都是在指引目標。這些戰機針對一個既定的戰術目標進行協同作戰,也是爲未來戰時編隊作戰能力進行預演。

宋忠平認爲,作爲電子戰機,殲16D主要是爲了奪取制電磁權,“也就是我們不僅僅要獲得制空權,還需要在此之上奪取奪取制電磁權”,之後殲10、殲16,以及轟6、轟6K能更有效地實施對地對海打擊,提高編隊整體作戰能力。

另一不願透露姓名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表示,殲16D可以發揮兩個作用,一是可以用比較精密的電子偵察系統,對相關目標的雷達,無線電通信信號進行偵收、紀錄、分析。比如報道中臺軍稱“用防空導彈追監”,實際上就是用防空導彈的雷達系統進行跟蹤監視,這時殲16電子戰飛機正好可以對其進行截獲、定位。第二,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相關目標的防空導彈或者戰鬥機有進一步的進攻性的舉動,可對其實施干擾,保障我方飛機,特別是大型飛機的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