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冠戰“疫”兩年啓示錄①:千萬人口城市如何快速建立普篩能力?

前言:

2019年12月30日,武漢市衛健委一則《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在網上瘋傳,由此拉開了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戰“疫”序幕。

隨着武漢疫情的暴發,在農曆年除夕前一天,中國政府作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策:武漢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封城”。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人口千萬級別的大城市採取最嚴厲的防疫措施。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中國人民萬衆一心,打響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新冠疫情全民阻擊戰。最終到2020年2月底中國基本控制疫情成爲全球率先實現復工復產的國家,武漢也在歷經76天艱苦戰“疫”後於4月8日成功解封。自此,中國進入了“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動態清零”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

這兩年來,不論是新冠病毒本身,還是全球疫情形勢都出現了巨大變化。

新冠病毒不僅傳播力超強,而且持續不斷變異,從最早的Alpha到Delta,再到如今的Omicron,已出現上十個新變種,導致全球超3億人感染,死亡超500萬人。

其中,據中國國家衛健委通報,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2314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94792例,累計死亡病例4636例。

而前一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時,我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87071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82067例,累計死亡病例4634例。

對比2020年,2021年全年中國新增確診病例20247例,死亡增加2例。雖然我國佔全球人口近20%,但中國累計新冠確診病例數佔全球病例數不到0.05%。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的全民嚴防死守、科學精準防控政策。

不過,2021年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呈多點散發之勢,局部聚集性疫情接連不斷,據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根據公開信息梳理,2021年全國31個省份僅西藏未有報告確診病例,全國暴發本土聚集性疫情超過20起,如上半年的石家莊疫情、黑龍江疫情、廣深疫情,以及下半年波及多個省市的南京祿口機場疫情、西北旅行疫情和西安疫情等。

2022年伊始,超級新變種奧密克戎又橫空出世,並迅速席捲全球,取代德爾塔成爲多數國家主要流行毒株。如今奧密克戎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國內已有14個城市報告病例。

目前看來,已肆虐全球兩年之久的新冠疫情短期內難說“再見”,國內“防反彈、防輸入”疫情防控壓力仍將高企。

雖然國內已經積累了兩年的戰“疫”經驗,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少城市仍然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最近的西安疫情。自2021年12月9日至12月29日,西安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突破1000例,西安疫情也成爲“武漢封城後最嚴重的一回”。

當下奧密克戎席捲全球,未來戰“疫”之路任重道遠。在武漢“封城”兩週年之際,作爲疫情暴發之初國內最先抵達現場探訪報道的主流媒體之一,也是這場戰“疫”的見證者、參與者和記錄者,21世紀經濟報道新健康採編團隊與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從公衆媒體視角出發,秉承主流媒體社會責任與擔當,總結梳理這兩年來國內城市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推出2022年首份重磅報告《新冠戰“疫”兩年啓示錄:通往科學精準防控之路》,旨在承前啓後,助力科學精準疫情防控,爭取早日結束這場人間劫難。

報告全文近3萬字,主要圍繞核酸檢測、隔離防控、物資保障、封控應急、醫療救治、外防輸入、城市防控、科技戰疫等八個方面展開,因時間倉促、能力和眼界有限,疏忽和不足之處還請諸位讀者朋友多多包涵。

出品|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

策劃|於曉娜 徐旭

撰寫|季媛媛 唐唯珂 陳紅霞 葉碧華 朱萍 魏笑 武瑛港 徐旭

製圖|張佳俊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本土局部小規模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成爲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顯著特點之一。

而核酸檢測是目前發現病毒最有效手段,也是第一道防線,核酸檢測預警機制和發現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後第一時間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對於疫情精準防控至關重要。一旦發現傳染源就可迅速從源頭上切斷傳播鏈,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和外溢。

2021年在“境外輸入”的高壓之下,國內本土疫情接連出現反覆。據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根據公開信息梳理,2021年全國暴發本土聚集性疫情超過20起,如上半年的石家莊疫情、黑龍江疫情、廣深疫情,以及下半年波及多個省市的南京祿口機場疫情、西北旅行疫情和西安疫情等。

在這些本土局部疫情中,大規模或全員核酸檢測成爲常態,有的城市大規模核酸檢測次數多達十幾輪。

其中,2021年上半年,全國比較受關注的是廣州疫情,不過這次疫情中,廣州全市僅開展了三輪大規模核酸篩查就基本遏制住了疫情,堪稱千萬級人口超大城市快速高效核酸普篩的範例。

作爲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州不僅是國內“貿易之都”,對外人員交往密切,而且還是重要的航空口岸城市,承接了國內衆多入境人員。一旦發生本土疫情,廣州將陷入腹部受敵境地。

2021年5月21日,廣州荔灣區新增1例本土確診病例,系“境外輸入”病例關聯病例,由此拉開了廣州“5·21”疫情序幕。

此次廣州疫情也是國內與德爾塔的首次正面交鋒。面對來勢洶洶的新變毒株,廣州這個千萬人口城市是如何快速構建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的?如何做到“快、嚴、實”,全力與病毒賽跑,打好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攻堅戰?

全市三輪大篩查

疫情發生後,廣州針對病毒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於5月26日當晚18時迅速啓動了荔灣區全域以及海珠、越秀等區有關重點區域的全員核酸排查,全市緊急組建1萬多人的核酸採樣應急隊伍,連夜開展第一輪的核酸擴大大排查。

到5月29日零時,第一輪核酸擴大排查現場採樣工作已經基本結束,累計檢測225.26萬人次,截至30日的14時,在此輪排查中共發現感染者20人,無證其中無症狀感染者19人,確診病例1人。

5月29日,廣州市疫情防控前方指揮部組織專家對第一輪擴大排查初步結果和當前疫情的形勢進行了分析研判,風險主要集中在荔灣區白鶴洞街(含鶴園小區東片)、中南街、東漖街、衝口街、龍津街錦龍匯鑫閣等中風險區域,以及荔灣區海龍街道,作爲重點區域嚴格管控。

爲了迅速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從5月30日,在荔灣區繼續組織核酸篩查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全員核酸檢測的範圍,區域覆蓋到越秀區、海珠區的全域以及天河區、白雲區、番禺區的重點區域。

直到6月5日,南沙、增城、花都、從化宣佈開展全區全員核酸檢測後,廣州全市11個區才全部啓動全員核酸檢測。

截至6月12日,廣州全市先後啓動三輪大範圍全員核酸篩查。5月21日至6月12日21時,全市累計核酸檢測3602.3萬例,發現陽性感染者43例,主要集中在重點區域、重點人羣。

第一輪(5月26日至6月8日):全市11個區陸續鋪開全員核酸篩查,累計採樣2798.55萬例。

第二輪(6月9日至11日):檢測範圍涵蓋四種類型,分別是密接者和次密接者、高風險區域、中風險區域和涉疫低風險區域,共涉及5個區60個街鎮,採樣546.19萬人。

第三輪(6月12日至6月13日):檢測範圍主要包括高、中風險地區和病例所在地區,涉及5個區13個鎮街。本輪排查截至12日晚9時,累計採樣38.16萬例,暫未發現陽性病例。

在歷經苦戰近一個月,到6月19日,廣州迎來了首個本土病例“零新增”日。本輪疫情全市累計報告153例感染者,包括146例確診病例和7例無症狀感染者。

氣膜實驗室成一大創舉

在部署抗疫過程中,廣州市內採取傳播鏈上重點人羣集中管理,重點排查,除了對感染源確診地荔灣區部分重點區域實行封閉管控外,全市展開大規模核酸篩查。

自2021年5月26日啓動核酸大排查,廣州通過強化專家督導、統籌醫療資源、規範操作指引、優化技術保障等措施,不斷提高核酸檢測的速度和效率。截至6月7日0時,廣州市累計核酸採樣2798.55萬份。

按照國家衛健委2021年2月發佈的《全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規定,

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應當在3-5天內完成全員核酸篩查檢測任務,必要時可申請全國支援。

而廣州則在10天之內完成了近2800萬份的核酸採樣任務,妥妥的跑出了“廣東速度”。廣州各區也爲快速大規模核酸做足了準備。如5月31日,廣州市海珠區啓動全區全員核酸檢測,18條街道共設立核酸檢測採樣點164處。

速度與效率背後源於實力,作爲一線城市,廣州的醫療衛生資源非常豐富。截至2020年末,廣州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4629個,其中,醫院289個,婦幼保健機構12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7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7個,衛生監督機構14個。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7.78萬人。

快速核酸採集離不開省內衆多醫院的支持,而檢測能力和檢測速度的提升也離不開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撐。

除了大規模核酸採集,迅速準確的核酸檢測也是疫情防控中的重點工作。 

廣州疫情發生後,廣州快速搭建了“獵鷹”方艙實驗室,在廣州體育館設立了4個氣膜實驗室,加上廣州番禺“火眼”實驗室中的20個氣膜倉,整體投入運行後,成爲全國核酸檢測日通量最高的氣膜實驗室,核酸檢測日通量達到近21萬單管,若採取10混1混採技術,每日最高可檢測210萬人份核酸檢測樣本。 

此次德爾塔變種相較於之前的新冠病毒,具有病毒載量高、轉陰時間長的特點。密接接觸者的概念也因此產生變化,凡在同一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築與感染者發病前4天有接觸的,都被定爲密接者。這意味着廣州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開展針對不同人羣進行大面積、高品質的核酸檢測。

而“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則有力支撐了政府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面積、高品質的核酸檢測的防控需求。鍾南山院士也表示:“‘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爲快速、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確保我們防控工作追上病毒的傳播速度,化被動爲主動,是廣州的一次創舉。 

截至2021年6月30日凌晨,“獵鷹號”氣膜實驗室已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近150萬管,超1200萬人次的篩查。

對此,鍾南山院士指出:“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精準檢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短時間內高頻次、大面積的篩查,使得感染者得到‘早檢測’‘早發現’。在這輪疫情中,有一半以上感染者是通過檢測發現的。” 

這也說明大規模的精準檢測能有效篩查出感染者,對疫情防控工作有着極大的意義。廣州此次對新冠病毒的檢測和追蹤的經驗,或許能爲中國的其他城市乃至全球的大規模篩查提供借鑑經驗,化被動爲主動,快速狙擊新冠病毒。 

企業爲大規模篩查提供戰力

疫情發生期間,除了政策的推行、人員的調配,後續的物資也需要保障前線的運作。實現全市全員的核酸篩查所需的核酸檢測試劑量是巨大的,後援保障和檢測試劑的生產能否頂住這次考驗尤爲重要。

廣州當時多個檢測點的核酸試劑多由本地企業達安基因提供。達安基因充足的核酸檢測試劑產能儲備以及在此次疫情混檢項目中提供的技術支持成功助力廣州本地的全員快速核酸檢測和篩查工作。

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在此前疫情中錘鍊出了一支訓練有素、快速反應的核酸檢測隊伍,同時總部實驗室採取開蓋機、自動核酸提取儀等自動化設備,可“人機配合”不間斷開展檢測。

當廣州全員核酸篩查範圍擴大至7個區的時候,第三方檢驗機構能夠迅速調整策略,部署建造“獵鷹號”移動方艙實驗室進駐病例確診地荔灣區。實現全天24小時收樣檢測,充分體現移動方艙實驗室隨到隨檢、即採即檢的作用。實實在在降低檢測所消耗的時間,真正與病毒賽跑。

此外,發揮科技戰疫的作用,發揮無人機生物樣本配送服務,爲服務醫療機構搭建專屬的空中即時物流專線,極大提升運輸時效,縮短核酸檢測從採集到出結果所耗的時間。這種技術對於今後醫療冷鏈物流服務的推進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廣州在應對突發疫情時,能有條不紊的組織各方共同進行戰疫工作,構建多輪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一方面,與政府、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及居民的配合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與本地管控人員流動、醫療機構日常應急訓練等也分不開。

在疫情管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廣州對於各個人員流動點,如火車、高鐵、飛機等站臺都設置了核酸檢測點,實行外地入粵落地核酸的政策,還需要乘車人員手握48小時內核酸陰性檢測證明以及進行健康碼、行程碼檢查和體溫檢測。 

而根據疫情期間採訪情況來看,衆多醫護人員表示平時醫院的演練應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面對突發的新冠疫情,搭建迅速可靠的檢測條件需要的是平時訓練有素的醫護和各方機構的共同協助,再有高科技加持,科技戰“疫”,合力打贏新冠之戰。

(作者:唐唯珂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