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IMF下調2022年全球經濟前景,美國加息或致全球金融狀況急劇收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北京報道 供給擾動、通脹上升、債務激增、不確定性增加……隨着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個年頭,全球經濟復甦正在面臨多重挑戰。1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爲4.4%,比三個月前的預測低0.5個百分點,2023年將進一步放緩至3.8%,但比三個月前的預測高0.2個百分點。

對於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困難,IMF經濟顧問兼研究部主任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發佈會上說,奧密克戎毒株的迅速蔓延導致許多國家重啓防疫限制措施,加劇了勞動力短缺;供給擾動仍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並導致通脹進一步上升;創紀錄的債務水平和不斷攀升的通脹限制了許多國家的應對能力。

在最新預測中,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2022年的增長預期均被下調。其中,美國預計將增長4.0%,被下修了1.2個百分點;中國預計將增長4.8%,被下修了0.8個百分點。

對於美國被下調的原因,戈皮納特解釋,這反映了《重建更好未來》法案被立法通過前景較低、較早退出超常規貨幣寬鬆政策以及持續的供應中斷。而中國被下調則反映了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緊縮以及私人消費復甦弱於預期。

除了中美兩國,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前景也弱於預期。2022年,歐元區的增速預期被下調0.4個百分點,至3.9%。其中,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別被下修0.8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0.4個百分點和0.6個百分點,至3.8%、3.5%、3.8%、5.8%。

不斷加劇的通脹壓力是全球經濟面臨的突出風險之一。在最新預測中,IMF上調了對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經濟體的2022年的通脹預期,並指出,價格壓力將持續更長時間。此外,預計2022年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漲幅將更趨溫和。如果通脹預期不脫錨,通脹壓力將在2023年消退。

此外,各國仍然呈現出復甦步伐不一的態勢。根據IMF的預測,發達經濟體今年將恢復到大流行前的趨勢,但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卻將在中期出現相當大的經濟損失。據估計,2021年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數比大流行之前的趨勢高出了7000萬人,令全球減貧工作進展倒退了好幾年。

戈皮納特強調,當前的預測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整體風險偏向下行。特別是,如果美國的通脹突然上升,美聯儲可能會加快採取應對措施,這將導致全球金融狀況大幅收緊。另外,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社會動盪也對前景構成風險。

奧密克戎毒株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隨着疫情的捲土重來,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2022年伊始,進入新冠疫情暴發後的第三年,全球死亡人數已上升至550萬人。據IMF估算,與大流行前的預測相比,到2024年,全球GDP累計損失將接近13.8萬億美元。

談及奧密克戎毒株帶來的影響,戈皮納特說,“與德爾塔毒株相比,奧密克戎毒株似乎引發的症狀較輕,預計創紀錄的新增病例數將相對較快地下降。因此,IMF認爲,儘管奧密克戎毒株將在2022年第一季度對經濟活動造成壓力,但這種影響將從第二季度開始逐漸消退。”

儘管如此,她表示,要徹底終結疫情,仍需廣泛的國際合作,包括確保廣泛的疫苗接種、檢測和治療、開發新的抗病毒藥物。“截至目前,低收入國家只有4%的人口完全接種了疫苗,而高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爲70%。除了確保爲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提供可預期的疫苗供應外,還應提供援助以提高接收能力和改善衛生基礎設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去年,86個會員國無法實現爲其40%的人口接種疫苗的目標;另有34個會員國——大多數在非洲和東地中海地區——甚至無法爲其10%的人口接種疫苗。當前,非洲85%的人口尚未接種一劑疫苗。

供需失衡將在2022年有所緩解

IMF指出,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導致許多國家的通脹上升。2022年,這些全球性因素可能會繼續加劇通脹,尤其是導致糧食類大宗商品價格高漲。這將對低收入國家的家庭產生尤爲不利的影響,因爲這些家庭約40%的消費支出是食品支出。

當前,各國的核心消費者價格通脹(該指標剔除了波動的燃料和食品通脹)呈現出顯著差異。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的核心通脹上升幅度最大,其次是英國和加拿大。歐元區的通脹上升幅度要小得多。在亞洲,包括中國、日本和印度尼西亞,核心通脹壓力跡象也較爲有限,在新興市場中,土耳其的核心通脹水平非常高。

核心通脹的上升反映了多種因素。在超常規的財政和貨幣措施的有力支持下,需求已經反彈,發達經濟體尤其如此。此外,疫情和氣候變化造成的供給擾動,以及支出從服務轉向商品,都增加了價格壓力。另外,勞動力市場的某些部分明顯存在工資壓力。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美國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持續了更長時間,這進一步加劇了工資和通脹壓力。

根據IMF的預測,供需不匹配將隨着時間推移而緩解,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各國面臨的價格壓力。根據基線預測,運輸延誤、交付延遲和半導體短缺的情況可能會在2022年下半年得到改善。隨着2022年財政措施的出臺,總需求應該會減弱。

應對溢出效應可能具有挑戰性

當前,大多數國家的貨幣政策都處於緊要關頭。由於各國經濟復甦的力度和潛在通脹壓力的程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IMF建議,各經濟體必須根據其具體情況,針對價格上漲採取適當的應對政策。

“在通脹基礎廣泛且經濟強勁復甦的情況下,如在美國,或在高通脹可能變得根深蒂固的情況下,如在某些新興市場、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超常規的貨幣政策支持應該被撤回。”戈皮納特說,“在覈心通脹壓力仍然較低且復甦不完全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可以保持寬鬆。”

IMF指出,與其他一些發達經濟體(包括歐元區)相比,美國的貨幣政策應更加關注通脹風險,因爲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疫情前趨勢水平,勞動力市場喫緊,並且目前存在廣泛的通脹壓力。美聯儲應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並提前採取加息措施。

但同時,IMF指出,如果發達經濟體的緊縮政策引發新興市場的資本外流和匯率壓力,迫使新興市場必須進一步收緊政策,那麼新興市場將面臨可能難以應對的溢出效應。因此,戈皮納特強調,主要中央銀行必須謹慎傳達其政策行動,以免引發市場恐慌。

“隨着今年貨幣政策立場更廣泛的收緊,各經濟體將需要適應全球利率上升的環境。”戈皮納特指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應做好準備應對發達經濟體的利率上升,在可行的情況下延長債務期限,從而降低展期需求,另外,監管機構還應重點限制資產負債表貨幣錯配的累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