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爲什麼融入長三角?記得一次關於長三角的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原工經所所長金碚研究員問我,既然安徽是長三角一員,爲什麼還說融入?金碚研究員的疑問是對的,哪有自己融入自己的呢?然而在瞭解安徽成爲長三角一員的曲折歷史過程後,我們就瞭解了安徽融入長三角的原委。

安徽與滬蘇浙山水相連,人文相親,自古以來安徽與滬蘇浙就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從古至今安徽的經濟聯繫、經濟走向基本上朝着滬蘇浙方向。本世紀初,安徽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明晰安徽在全國發展大格局方位後,提出安徽要實施“東向發展戰略”,進一步密切與滬蘇浙的聯繫,向滬蘇浙學習,主動加入滬蘇浙經濟合作體系。2008年,時任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視察安徽時,肯定了安徽的戰略,明確提出安徽要加快融入泛長三角。自那之後,安徽爲加入長三角、融入長三角開始了長達數年堅持不懈的努力。

作爲中部內陸省份的安徽與滬蘇浙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人均上均有着很大差別,是兩個不同量級的存在,衆所周知區域一體化很重要的條件之一是各部分相對均質化,顯然當時的安徽與滬蘇浙發展差距還很大,尚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安徽是歸屬中部地區還是納入長三角地區,國家主管部門和學術界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同志認爲,安徽應繼續留在“中部崛起”戰略之中,中部六省體量個頭都差不多,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經濟規模角度看,安徽留在中部地區合情合理。在2010年6月國務院批覆的《長江三角洲區域規劃》中並沒有安徽。但包括安徽在內還有一些部門和同志認爲,安徽從歷史沿革、經濟走向、區域環境和民情風俗角度看,安徽應該與長三角融爲一體。

黨的十八大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對包括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在內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重新規劃中國宏觀區域佈局是其重要內容之一。2014年9月出臺的《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長三角要建設以上海爲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爲副中心的城市羣,這是官方文件首次將安徽納入長三角。2016年5月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羣發展規劃》明確將上海市以及蘇浙皖的25個城市定爲長三角城市羣。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召開,習總書記鄭重宣佈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爲國家戰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安徽全域納入長三角規劃。

安徽是納入長三角地區還是留在中部地區,表面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差別,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幹還是要靠自己幹。但從“國之大者”角度看,情況則完全不一樣。

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復甦曲折、結構性失衡和治理矛盾突出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加之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從國內來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長三角一直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着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做優做強做大長三角對於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

從區域經濟角度看,在一個較大的區域裏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增長新動能;從創新規律角度看,在一個較大的區域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可以實現集成創新、加速成果轉化,催生科技革命;從國家意志角度看,在一個較大的區域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可以有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爲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從長遠發展角度看,在一個較大的區域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可以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路徑和保障,爲全國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示範。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體現了時代要求,體現了國家意志。

鑑於安徽省獨特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科創能力、綜合經濟水平等諸多因素,安徽融入長三角可極大地釋放滬蘇浙的發展動能和勢能,同時也能借助外力加速自身發展。有了安徽的融入,滬蘇浙擁有了廣袤的腹地,可以迅速形成一個與世界五大城市羣相媲美的超級城市羣,它將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共同構成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四梁八柱。

需要提及的是安徽納入了長三角,同時還居於中部地區。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佈了《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安徽依然在列,安徽兼具國家兩大區域發展戰略使命。中央這樣安排就是爲了更加充分發揮安徽承東啓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讓長三角高位發展動能和勢能通過安徽源源不斷地向中部地區乃至西部地區傳遞,爲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做貢獻。

至此,我們認識到將安徽納入長三角是國家從長遠發展角度的戰略考慮;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現實抉擇;是探索“先富帶後富,最終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是面對日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走以國內循環爲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舉措。所以,我們說將安徽納入長三角是中央深謀遠慮下得一盤大棋。

安徽是長三角的插班生,且是與滬蘇浙相比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插班生,要跟上其他同學的步伐,學習別人、提高自己,逐步縮小差距,爭當優等生是安徽的當務之急。融入講得就是這個意思。

談融入還必須說,簡單融入是不行的,必須深度融入。形式上的融入也是不行的,還必須有內容上實質性的融入。何爲深度融入?就是按照總書記所說的,抓住“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總書記指出,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有利於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我理解,深度融入就是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有四層涵義:第一,一體化不是一樣化,不是統一化,更不是合併化,而是通過創新去塑造各區域的特色;第二,一體化只有在協同分工的基礎上纔有可能實現,要求在功能組織、空間佈局、基礎網絡、推進實施等方面,高度協調、高效運行;第三,一體化需要可持續的環境,包括人口、資源、自然和制度環境等;第四,一體化是全方位的一體化,包括基礎設施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體制政策一體化等。深度融入的直接效益是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長遠效果是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轉換,關鍵在於區域內資源要素能否有效配置和高效整合。

深度融合首先是發展過程的深度融合,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各類生產要素、創新要素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突破行政區劃邊界的束縛,在省市之間、城市之間、城鄉之間跨界自由流動、自由重組和科學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區域經濟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區域發展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深度融合還是發展結果的深度融合,即長三角地區經濟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民衆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得到極大滿足、所有經濟主體公平參與競爭、經濟利益公平分配、生態環境越來越美、公共服務均等化智慧化程度越來越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等顯著提升。

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目前正向縱深推進。對於安徽來說,深度融入長三角還存在着不少可以想象得到的和暫時還想象不到的困難與阻力。根據國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2021)第13號文,到2025年,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等等,這些都是硬指標,當然還有很多軟指標,這裏就不一一而論了。安徽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付出比滬蘇浙大得多的努力。

(作者韋偉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長三角專委會主任。本文爲《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研究》書稿序言,刊發時有刪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