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因虛假價格誘騙交易被罰

文 | 劉煜荷

1月17日,“屈臣氏因虛假價格交易誘騙被罰”被擠上微博熱搜。原本線上0.01元一盒面膜的活動,被大量消費者投訴線下店無法取貨;隨後,活動主播一句“就爲了一分錢的東西,像瘋狗一樣咬人”的嘲諷,引發無數消費者不滿。

這一鬧,突然讓我想起:哦,曾經那個風靡商超的屈臣氏,還在!

但,屈臣氏真得了解年輕人嗎?

目前屈臣氏的受衆羣是18-40歲之間的年輕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

但是,年輕人真的還逛屈臣氏嗎?恐怕這個數據不會太高。

原因也很明顯,新消費興起,花西子、完美日記、逐本、橘朵等吸引年輕人。而屈臣氏裏常年不變的韓束和美寶蓮。

今年,橘朵和屈臣氏“一拍兩散”,也暗示着屈臣氏與新消費美妝品氣場不合。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屈臣氏是如何讓消費者一生黑?”的話題。這裏面彙集了各種令人氣憤的案例。

比如有消費者進被屈臣氏員工當場搜包;也有消費者被屈臣氏員工用滿額贈、開卡贈、優惠券等規則,前後騙了5次,最後奪門而出……

不得不說,信任和產品的新鮮感都在年輕羣體中慢慢流失。

品牌老化、場景陳舊、無體驗感、服務僵硬、社恐……慢慢成爲小紅書、知乎上大家對屈臣氏議論的主要話題。

那麼就引發了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屈臣氏真得還了解中國市場嗎?

和一位化妝品行業的高管聊天屈臣氏,對方第一反應是:“屈臣氏、萬寧,這些香港企業,內部流程非常繁複,匪夷所思會出Bug。”

看到這裏就想起了今年大面積關店的零售巨頭——沃爾瑪。他們的國際總部都在境外,內部管理層級多。而曾幾何時,屈臣氏、沃爾瑪都是商場引流的標杆企業。

但是目前的中國市場,線上電商強勢,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直播帶貨、微信私域等各種新興銷售、營銷模式迭代。

屈臣氏此次直播翻車,也反映出團隊直播備貨的經驗不夠豐富:缺乏整體的計劃和安排;對於直播銷售的體量和速度沒有常識性的判斷;包括直播博主選擇、缺貨怎麼處理、預案考慮是否周到、門店和直播活動的線上、線上聯動等等,都存在較大的紕漏。

那麼,線下店的機會在哪裏?

“屈臣氏實際上線下服務也很差。我差不多6-7年沒有在屈臣氏線下消費,對於他們我一點不意外,他們比沃爾瑪傲慢多了。”這是另一位商界人士的直觀評價。

屈臣氏的落寞也折射出當前線下店共同面臨的問題。記得碩士剛剛畢業回來時,對中國大陸線下店的服務非常不適應。美容店、手機店、美髮店……常常都給人一種要搶錢的感覺。大家用吹捧、優惠券套路、辦卡等等方式……一羣人圍着你讓你消費,最後嚇得人不敢進商場。

但線下真得打不過線上嗎?

據路透社《2019,中國美妝新面孔》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儘管美妝線上消費增速迅猛,但86%的化妝品消費者更喜歡沉浸式的親身購物體驗。

很顯然,線下不是沒有機會,只是當下傳統的線下店模式需要更替。新消費品牌也在變革,他們已經不僅僅是賣產品,而是在教化妝。

線下店因爲租金的壓力,與線上渠道單純拼價格,是一個得不償失的方案。

真實的人與人接觸,一定是更加有溫度的,而這個接觸如何讓消費者舒適、不反感,或許是很多線下店要思考的。比如,銷售員本身實而有效的護膚知識、親自示範的護膚、化妝技巧、實用有效的穿搭設計、更專業精通的知識……少一些銷售技巧、多一些專業知識和可以解決實用問題的服務。

—— 專家觀點 ——

“不僅僅是屈臣氏,所有老的零售線下店都要去思考新的模式。現在的零售不僅僅是賣商品,還是賣服務。消費者需要更多的附加值,需要更好的體驗和互動。屈臣氏其實可以把目前線下的被動變爲主動,把劣勢變爲優勢,多做一些改變。屈臣氏以做藥妝起家,其實有很好的健康、美麗生活的品牌基因,但是他們沒有去傳遞這背後的生活方式,有些可惜。”

——和君諮詢連鎖專家文志宏

“中間商未來存在價值空間越來越少,如果連服務都沒有,那就更沒有存在必要;屈臣氏等傳統商業體,還是薅羊毛、先賺消費者錢的思維,但是新的商業模式,應該是以服務消費者爲先,提供產品之外的價值,才能贏得消費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