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新冠,許多人唯恐避之不及。在英國,卻有一批年輕人自願感染新冠。這並不是什麼年輕人之間的愚蠢遊戲,而是有着嚴肅的科學目的——建立新冠病毒在人體內的感染模型。今日,《自然》雜誌以新聞形式報道了這項研究的結果,具體的論文也正在《自然》系列雜誌中進行同行評議,並已上傳到預印本服務器上。

論文一經上線,便引起了許多討論。這一方面是因爲研究本身的話題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爲研究中不乏一些出人意料的結果。

不乏爭議的研究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的簡介部分裏提到,新冠疾病是一種由新冠病毒引起的臨牀綜合徵,本身非常複雜。然而,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幾乎都在動物模型中進行,未必能完全反映新冠病毒在人體中的情況。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很多年輕人在感染病毒後都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但他們卻可能是社區傳播的重要驅動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建立這一羣體的感染模型,瞭解隨着時間推移,傳染力會有怎樣的變化。

爲了實現這一設想,研究人員們決定讓選定的志願者人爲感染新冠病毒,瞭解病毒的動力學、免疫反應、傳播動態等信息。事實上,主動感染病毒的做法在過去也並不罕見。幾十年來,人們就用類似的方法來研究流感、瘧疾等傳染性疾病。《自然》的新聞指出,有些研究人員們認爲在新冠疫苗的開發早期,就進行如此的研究,有助於加速疫苗的開發。但另一些人則認爲在對病毒瞭解甚少的疫情早期,有效的療法還幾乎不存在。因此難以爲研究帶來的風險正名。

《自然》官網也對該研究進行了詳細報道,詳見參考資料[2]

但有數萬名志願者依舊選擇加入。經過仔細挑選,一共有36名志願者加入了研究。他們年齡最大29歲,最小18歲,身體健康,爲新冠疾病的低風險人羣。而且,他們之前都沒有感染新冠,也沒有接種過疫苗。該研究的設計經過了英國一個倫理委員會的批准,所有的志願者也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招募後,有兩名志願者的血清出現轉化,因此被排除研究之外。最終,34名志願者接受了新冠病毒的感染。他們獲得4500多英鎊(約4萬人民幣)的補償,並在倫敦的一家醫院進行隔離觀察。

新冠感染的全新發現

由於新冠病毒的危害性與長期風險在研究時尚未得到闡明,保險起見,科學家們使用了一個非常低的劑量。《自然》的新聞介紹說,這大約相當於在單個呼吸道的液滴中存在的病毒量(病毒採用2020年早期於英國發現的野生型病毒,並非最新的新冠變種)。因爲這個量非常低,所以科學家們原本預期要使用更高的病毒劑量,才能感染大部分志願者。

但他們錯了。

研究發現,即便是如此低的劑量,依舊有超過半數的人感染新冠。在34人中,有18人通過PCR檢測,顯示爲新冠陽性。在感染的僅僅40小時後(1.67天),就可以通過咽拭子檢測和qPCR,鑑別出病毒顆粒的脫落。這個速度要比鼻拭子檢測快上不少,後者需要58小時(約2.4天)。

這個發現刷新了關於新冠病毒感染的認知。《自然》的報道同樣指出,目前流行病學的結果認爲,從病毒潛在暴露,到出現症狀,有大約5天的潛伏期。而本研究表明,這些志願者在感染的2天內,就可以檢測陽性,並出現症狀。

研究人員們也發現在感染者中,病毒載量會開始快速上升,咽喉和鼻子處的病毒載量分別在112個小時(約4.7天)和148小時(約6.2天)達到峯值。有意思的是,儘管在咽喉處能最先檢測出病毒,鼻子裏的病毒載量卻要比咽喉高得多。最多在感染的12天后,研究人員們還可以從志願者體內檢測出具有活性的病毒。

志願者的症狀不嚴重

在感染後的2到4天裏,志願者們的症狀開始變得明顯,但大部分都是輕微的呼吸道症狀,比如喉嚨痠痛,流鼻涕,打噴嚏等,7人出現發燒(高於37.8度),但沒有人出現持久的咳嗽。這個發現可能非常重要,因爲傳統上認爲新冠疾病的標誌之一就是持續的咳嗽,與研究結果不符。另外,志願者症狀最嚴重的時間節點,和鼻子中病毒載量峯值的時間節點有重合。但儘管在時間上有重合,研究人員們沒有觀察到兩者的直接關聯——病毒載量是高是低,看似不影響症狀的嚴重程度。

除了呼吸道的症狀之外,喪失味覺或嗅覺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大約70%的感染者有着這樣的經歷。而且和常見的新冠後遺症一致,有5名感染者在6個月後還存在這些症狀,有1名的症狀持續時間甚至超過了9個月。

研究還揭示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一些志願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很高,病毒持續時間也很久,但他們沒有任何症狀。研究人員們對此有多種解釋,一種認爲他們過去曾感染過其它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從而對新冠病毒有了免疫力;另一種認爲他們的先天免疫系統本身就比較強,因此可以抵抗新冠的感染。“爲什麼有人沒有接觸過類似的病毒,卻還能得到保護?我們正在理解背後的根本原因。”本研究的負責人Christopher Chiu教授說道。

侷限和其它考量

“對於未來的疫苗和藥物開發,這是一個潛在的重要進步。”澳大利亞的免疫學家Miles Davenport教授說道,他沒有參與本項研究。他指出,這個研究的發現,能讓我們在更爲受控的環境下研究人體的免疫力。也有科學家提到,該研究看起來很安全,且很好地得到了執行。對於未來的類似研究或是試驗,應該能起到令人安心的作用。

另一些研究人員們則表露了對志願者健康的擔憂,因爲研究使用的是沒有減弱毒性的病毒,且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志願者在感染後,出現了長久的嗅覺或味覺喪失。這種影響應當被更好地衡量。還有一些科學家質疑研究的重要性,因爲它並沒有帶來足夠多的科學或是社會收益,相比之下,風險就顯得有些不值當。作者們在論文的討論環節裏也提到,本研究的樣本數量較少,也是侷限之一。

不過綜合來看,作者們在摘要最後提到,作爲首個新冠病毒的人體攻毒研究,沒有觀察到嚴重的安全信號,且志願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在預期中。該研究還支持每週兩次的快速檢測足以在70%-80%的可存活病毒產生前,就做出診斷,以應對潛在的病毒傳播。

我們也期待在更多的科學探索下,科學家們能對新冠病毒有更充分的理解,幫助早日攻克疫情,讓世界回到原本的模樣!

參考資料:

[1] Ben Killingley et al。, (2022),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viral kinetics during SARS-CoV-2 human challenge, Research Square, DOI: 10.21203/rs.3.rs-1121993/v1

[2] Scientists deliberately gave people COVID — here’s what they learnt, Retrieved February 2, 2022,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319-9

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微信團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