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傑

編輯|張國

一個正在經歷換牙的小男孩鼓起嘴吹着小號,從他漏風的嘴邊吹出的號角聲中,一羣中國公民傳遞着東道主的國旗,鏡頭從這些或年輕或衰老的面部無差別地掃過。這是今天晚上北京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上完美的“不完美一幕”。

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說,“我們強調人民性,是觀念的很大轉變。”這位著名的電影導演執導過堪稱完美的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並以色彩的運用聞名於世。

但在2月4日晚間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據主創團隊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他刪掉了一些色彩奪目的環節,不追求舞美的極致華麗。

張藝謀2008年時“不敢想”的節目,在今天出現了。2008年,他找來2008名樂手錶演擊缶,動作整齊得不可思議。而今天,他最喜歡的一個環節是主題歌演唱,幾百個孩子在鳥巢中央奔跑,他們無所顧忌,像打雪仗一樣,步伐沒有任何編排,也並不整齊。張藝謀承認,這個創意誕生後,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真的要這樣嗎?”

行進式廣場舞:“讓素人來表演”貫穿整場開幕式,後臺專門增加桌子給青少年寫作業

在臨近開幕式的最後十幾天,張藝謀考慮的不再是節目本身,而是如何讓轉播更順利,“就像拍電影一樣”,比如比較一個發光道具不同的亮度。其他的程序,已經如同一臺按部就班的機器,自行運轉起來。

90後費翔是儀式前表演的編導,他的任務是在開幕式前的半小時內,調動現場5萬名觀衆的情緒,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北方寒冷的冬夜。

沒有主持人、沒有明星,靠的全是“素人”。1365名來自學校、社區和幼兒園的普通人共同開創了一場行進式廣場舞的先河。當《茉莉花》的開場曲響起,學生從兩側湧入跑道。隨後不斷有新的方陣加入,伴隨着《我和你》、法國和俄羅斯的外語歌,以及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歌曲舞動。下至四五歲的兒童,上至70多歲的老年人,伴着24首樂曲用熱情鋪滿整個跑道。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穿着白色棉背心,上面有手工縫製的雪花,亮鑽也是一粒一粒貼上去的,表演服裝由平日訓練服改制而成。北京市第二中學的學生家長陪練,幫助學生化妝、編頭髮。一切都本着簡約的原則進行。正如北京所承諾的那樣:給世界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會。

爲了節約,這次排練沒有啓用訓練基地。節目在各單位“原地分解”完成排練,再到鳥巢合成拼盤。

第二次全要素彩排那天下了雪,編導費翔從3樓的控制檯往下看,“跑道跟鏡面一樣,特別滑”。他們讓每個表演者準備小水壺和小方巾,用熱水把自己的位置融冰,再用毛巾擦掉。

跑道上沒有標識和記號,表演者卡位置完全靠導演根據場地調整動作和節奏,再由演員一遍一遍練就肌肉記憶。費翔排過很多大型國家級活動,這次卻是最難的,“這麼冷天要調動1000多(名)羣衆的激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天氣寒冷會造成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難。“比如到底穿什麼樣的衣服排練,穿少了待着就冷,穿多了跳起來又熱。”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場館副主任、開閉幕式部演出儀式處處長王軍說。

邀請普通人來表演,是貫穿整場開幕式的基調。開幕式總共3000名演員中,95%是青少年。“歷屆奧運會上第一次有這麼大規模的青少年。”王軍說。

孩子多,意味着操心的事不會少。排練需要佩戴口罩,小朋友有時去了趟廁所,回來口罩就沒了。排練時小孩杵着道具棍玩,時不時掉到地下。“這兩天撿了30多根棍。”一位工作人員說。

咳嗽聲也讓王軍如臨大敵,“我們在場地裏排練了100多天,我最害怕的一件事是有人感冒。”王軍說。這次備選的演員超出了以往的比例,防止生病導致的“自然減員”,或是小區因新冠肺炎疫情封控,人出不來。

青少年羣體還給排練增加了另一層難度。鳥巢從去年10月開始彩排,到今年1月,排練期間剛好趕上期末考試、研究生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等。一般大型活動的後臺會給演員配備椅子,這一次,專門增加了桌子,給演員寫作業用。

這次演出摒棄了人海戰術,總人數3000人,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五分之一。這意味着單個演員的表現被放大,因此動作需要更精準。3000名演員中,許多都沒接觸過表演,“完全靠一點點排、一點點摳,很多人的付出超出了專業院團。”王軍說。

專業演員能迅速解讀導演的創意,有時還能二次創作,“更省事地完成任務”。對於素人,更多的是從眼神和動作中展示一種真誠。

北京師範大學舞蹈專業的大二學生詹聖念是引導員,一朵寫有國家名字的“雪花”在她手中亮相,並最終成爲一個關鍵性的道具。她的頭髮天生棕色,爲了演出,這兩天特意染成純黑,身上白藍色的衣服是太空棉材質的,量身定製,裏面有兩層打底保溫。

這個廣東姑娘今年過年回不了家,爸媽只能在電視前等着見她。“不一定認得出我,帽子遮住了額頭,還要戴口罩,就只露出‘一條’眼睛。”

100多個高個子姑娘跟她一起訓練,學習穿高跟鞋,保持手臂上揚的力量。最終,只有90位左右能順利出場,詹聖念一直擔心自己能不能站上鳥巢。最近一次排練,她舉着羅馬尼亞的牌子,從鳥巢中央走出時,感覺自己從未如此渺小。

1994年出生的李轅是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演出安全主管,他是“雙奧人”。2008年,作爲一名初中生,他參加了開幕式的暖場表演。“2008年那次經歷讓我感覺演員是最核心的一類羣體,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我們身上,每一次用餐、每一次出行、每一次抵達學校,都有許多工作人員提供保障。”

14年後,李轅變成了工作人員。盒飯廚餘垃圾的清廢、表演區的積雪清理,他都要對接。在他的電腦裏,輸入法統計與冬奧會相關的字數已經有40萬;他主持了70多次有關調度會中的50次。聯排之後,李轅走出國家體育場東北門已經是凌晨3點。

他之前一直保持着跟北京冬奧會倒計時牌合影的習慣,當剩下最後10天時,合影中止了,因爲他找不出時間站到掛着倒計時牌的玲瓏塔下。

文化和科技含量:用火箭發射和運行太空站的方式來運行開幕式舞臺裝置

鳥巢後臺不容易被忽略的道具是393根9.5米長、會發光的柔性杆。他們整齊地堆在房間的一角,細細長長,讓第一次見到的人好奇它的用處。

最初構思創意階段,導演組發現開幕式當天正好是立春,還以爲申辦時有意爲之,後來才知是種巧合。第二個巧合是“24”,既是中國節氣,又是第24屆冬奧會。

倒計時視頻由張藝謀一幀一幀選出來,英文翻譯反覆改動,儘量簡短。向世界介紹一種古老的時間算法,以及中國人的宇宙觀。

倒數過後,柔性杆上場了。來自山東中華武校和宋江武校的年輕人展開一個矩陣。隨着他們的舞動,柔性杆營造出花開的呼吸、綠草的麥浪,之後由綠色變成白色,如蒲公英飄散。

“它像草一樣,靈動而有生命力。這種韻律感會讓你想到生命不息,春天生長。”張藝謀評價這個表演。早在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峯會燈光焰火秀時,他就準備過柔性杆表演,因爲場地小而沒能使用,這次終於派上用場。

柔性杆表演時長3分鐘。三層樓高、6斤重的杆子在運動過程中會晃,排練的難度在於如何控制它,並且精準地呈現出0度、15度、90度、甚至176度的角度。演員之間的距離只有1.5米,容易撞杆,得練習控制力量、旋轉身體、記憶節奏。每個人的位置不同、角度不一,又爲訓練增添了成倍的難度。

節目的分導演王醒介紹,這些十五六歲的少年每天練六七個小時,練腿和手臂的力量、練眼睛盯着杆尖一刻不放鬆。因爲學校靠海,學生們在海邊訓練,把海風當做一種應急考驗。

到了鳥巢,所有演員的點位都在電腦上覆原出來,編導對着電腦討論位置和節奏,預判效果。歷史上,這個步驟由沙盤推演,再之前是用樹棍在地上畫路線。

連身經百戰的張藝謀都承認,在大型廣場表演呈現現代感是難度最高的。技術手段能落地,又不能複雜,還要有視覺效果。某種程度上,是技術的進步,讓偌大的鳥巢,只用3000名演員,也能顯得豐富。

一進鳥巢,觀衆首先會被一塊超大的LED屏吸引。它平鋪在鳥巢中心,一直延伸到跑道,約1.1萬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地屏。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時,鳥巢也有一塊LED畫軸,排練時總是黑屏,是導演最擔憂的舞臺裝置。今天的這塊最大地屏雙路播放,哪怕出現故障,也能保證畫面。4臺8k視頻服務器不間斷運轉着。爲了給設備保溫,工作人員特意爲鳥巢4樓的播控系統搭起玻璃棚,人沾了設備的光,隔壁總導演的控制檯都沒有這樣的待遇。

與地屏垂直的是一塊近60米高、20米寬的LED屏,叫做冰瀑。演出時,一滴水墨滴下來,張藝謀解釋,如同“黃河之水天上來”,鋪滿全場,呈現出具有中國美學的畫面。在運動員入場環節,這塊冰瀑又變成大門,迎接四方賓客。

劉記軍是演出裝置的副經理,負責冰瀑的設計。一開始,導演想把冰瀑做成可收回的裝置,以保證背面觀衆的觀看效果,後來考慮到疫情防控,觀衆人數收縮,冰瀑便成了一個固定設備。這降低了設計難度,讓劉記軍鬆了口氣。

平地豎起這樣一塊大屏,並非易事,第一個考驗就是大風。冰瀑建好後正是秋冬季節,場內的風速足以把屏幕撕爛。冰瀑下面沒有地基,塔架無法生根,這麼大面積的屏會不會被吹倒?

安全是首位的,劉記軍的團隊開始研究鳥巢場內的風如何刮,記錄了一二百種風況,設置模擬實驗。最終考慮到風的影響,屏幕的寬度從30米調整到20米,採用了透風的格柵屏。“導演對技術很敏感,充分考慮了可行性。”劉記軍說。他曾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主題曲演唱者劉歡和莎拉·布萊曼腳下的夢幻球就是他參與設計的。

“觀看時如果讓你特別舒服,肯定是科技在後面支撐。”劉記軍說,若干年後,當他回憶起2022年的春節,“腦海中的第一個畫面就是從天而降的冰瀑”。

對於許多觀衆來說,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五環的出現。空中的一滴水墨凝結成冰,一塊冰立方從地下升起,24道激光在上面回顧24屆冬奧會,最終停在北京。6個冰球運動員快速擊打,配合激光雕刻碎冰,最終一個冰五環顯出形來。

“既有文化內涵,又有科技含量,所有參賽運動員從巨大的冰五環下走過,我個人認爲那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張藝謀說。

在看臺上,觀衆意識不到五環的重量。站在五環腳下,人立即顯得渺小,它長20米,由LED異形屏組成,像一棟三層高的單元樓。它的“體重”是個重要問題。太重,威亞會被顯眼地拉低,影響演出效果;要輕,就對製作團隊提出了苛刻要求。

技術團隊用了各種方法給五環“減重”,一開始想用外部供電,減少電池的重量,但導演不同意,“今天的中國還弄個粗的電線吊在上面?”最終,設計單位把外部供電全部改成電池,還設了備份,總體重量控制在3噸。

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主任常宇介紹,開幕式技術保障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他們確實是拿我們國家火箭發射和運行太空站的方式,來運行整個開幕式的舞臺裝置。他們的倒計時檢測、安全性評估,包括現場下的口令,都跟發射火箭相似。”

常嵩是航天科技集團的一員,也是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上空威亞經理。這次開幕式,總共三組威亞南北橫跨在鳥巢“碗口”,其中一組負責吊起五環。上空威亞另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吊起變成火炬的雪花,協助巨型雪花完成翻轉、旋轉的動作。在白天,能清晰地看到一個黑色的小車在空中馱着複雜的線路,給雪花供電供氣、連接視頻信號。到了晚上,黑色的車身最大程度降低反射光,隱藏在黑暗中。

提到最終的展示效果,常嵩覺得很“穩”。他不擔心降雪,因爲威亞上的積雪會被風吹掉,他也不擔心偶爾落在上面的鳥,因爲設備運轉起來鳥就會飛走。“它的操控系統的運行能力、運算能力、巡檢的速度都比2008年快很多。”

當視線從空中轉到地下,會發現一個一模一樣的五環被藍色的屏障包裹在地倉中,它是“備胎”,保證五環展示的必備環節萬無一失。地倉是一塊南北100米、東西62米的地下區域。舞臺的主體裝置安裝在地下10米的基坑裏。這個基坑2008年就存在,如今擴大了許多。

地倉裏藏着五環、冰立方和雪花,還有100多位核心保障人員。開幕式的煙花再絢爛,他們也無法抬頭看上一眼。

提前看過彩排的工作人員講起最喜歡的一個節目時,常常提到主題歌演唱環節,幾百個孩子手舉發光的和平鴿,在場地中央自由奔跑。這也是張藝謀最推崇的部分。

孩子跑過,腳底下跟着亮起雪花,晶瑩剔透。有人以爲雪花是提前畫好的,再訓練孩子踩準位置;有人以爲地屏有觸感,踩到就有反應。實際上,這是北京電影學院與美國英特爾公司合作的實時捕捉技術,一個簡單而溫馨的場面充滿了科技含量。

若干臺架設在6層觀衆席的高清攝像機,拍攝下幾百名小演員的實時位置和動作,反饋到引擎,引擎接收後進行渲染,再投放到地屏上,整個過程以毫秒計,使演員和地屏無延遲交互,像玩一場遊戲。

早些年的大型演出,人追着光跑,現在光開始捕捉人。北京電影學院教務處處長童雷介紹,這裏面一個重要的技術是人工智能的視頻識別,它能在很暗的環境裏精準捕捉到場上幾百名演員,識別出是人,而非道具。

以往,英特爾公司將這項技術應用在賽跑冠軍身上,用攝像機捕捉運動員衝刺的畫面,推算運動數據,比如一步跨多遠、步頻是多少。當聽說要把這項技術運用在大型演出中實時展現時,這家科技公司也犯了難。

最終,中美兩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他們互相啓發,在一個相當開放的氛圍中以專業的角度共同完成了任務。

平和心態:一個2008年不敢想的節目,向全世界人民致敬,把個數變成複數,強調世界人民在一起

科技實現後,導演團隊對主題歌環節仍不滿意,覺得無非是秀一下技術。直到一次排練,地屏一片漆黑,技術人員把系統鋪設好後,正巧小孩進場。當孩子們發現腳下突然亮起雪花,“玩瘋了”,追逐嬉戲,呈現了一種原始的快樂。這一幕真實狀態恰好被張藝謀看到,他立刻覺得這個節目“成了”。

“它呈現了一種自由、浪漫、可愛、溫暖的場面,孩子們完全自由地踩着雪花,像在雪地上打雪仗一樣,這樣的瞬間很可貴。”張藝謀說。他成功執導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那時,他不敢如此放鬆、不排隊、不演不編排、不整齊劃一。

有了在開幕式上讓孩子自由奔跑的想法,“我自己都驚訝,晚上回去反覆覆盤,這個決定對嗎,真的要這樣嗎?”結果證明他做對了。張藝謀說,他感受到了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

分導演王醒和陶雯婷,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的“北京8分鐘”,就開始與張藝謀合作。兩年多前,張藝謀在山西大同拍攝電影《懸崖之上》,他們跑去跟他彙報冬奧會的創意。

張藝謀提了幾個字,冰過留影、雪過留痕。他的工作室旁有一片湖,陶雯婷說,不知是不是總導演常在湖邊行走,纔有了這些創意。她開玩笑,總導演是屋子裏年紀最大的,但他把所有年輕導演都熬“倒”了。

在創意的最初,張藝謀跟北京冬奧組委首先報告了一個概念,“這一回,我們能不能不過多講古代,以新時期爲主,凝聚在中國人的胸懷上。”最終,開幕式上沒有一個穿古裝的人。

“這一次我們着重講未來的故事,講今天中國對世界的理解,而不是講我是誰、我原來什麼樣、我對世界做了什麼貢獻。”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主任常宇說。

在傳遞國旗的環節,兒童小號手演奏《我和我的祖國》。他正在換牙,吹得不穩,水平稚嫩,這樣不完美的表演在導演團隊看來卻是合適的。“沒有表演感,最直抵人心。”張藝謀說。

這樣的要求消除了小演員身上的緊張感,每次排練完,他都不願意走。

隨着小號的伴奏,國旗從各行各業的代表、少數民族的學生、楷模和英雄的手上傳遞,鏡頭無差別地掃過,一張張臉有胖有瘦有高有矮。“強調了人民和國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強調人民性,是觀念的很大轉變。”張藝謀說。

這些人是自願報名參加的。最初排練時,他們並不知道手裏傳的將是國旗,他們每天站成兩排,一傳一遞,簡單的動作每天排練3個多小時,連續排十幾天,覺得很枯燥。沒過兩天,就有人跑掉了。

當報名者聽說從手裏傳遞的是國旗時,很多人又希望回來。他們努力達到導演的要求,站立時是鬆弛的,同時又要莊嚴和深情,視線的高度、目光的神態都一一調整。

分導演陶雯婷啓發這些普通人面對國旗該如何表達自己時,一位穿着維吾爾族服飾的大學生突然敬了一個軍禮。陶雯婷也是軍人,那一瞬間讓她印象深刻。

國旗最終傳遞到國旗班手中,軍靴踩在鳥巢的地面發出巨大響聲,旗手平穩的雙手將國旗送至頂點。

“這次開幕式簡約不簡單,舞美上不那麼華麗,但從感情上它更深情。”陶雯婷說,“總導演以前很注重色彩,這次平和了很多。”他們刪掉了一些靚麗的表演,最後留下《致敬人民》。

“像《致敬人民》這樣的節目,在2008年也是不敢想的。”張藝謀說,嚴格來講,它不算一個節目,更像一種行爲展示,由普通的中外年輕人從南走到北,身後幾百幅中外人民生活的影像陳列,有抗疫英雄,有可愛的孩子,有冬季運動的健兒,“這是向全世界人民致敬。”

沒有演出服,也沒有特意打扮,外賣小哥穿着外賣服,工人穿着工作服,警察穿着警服。虛擬的中國結飄帶在兩側跟隨,最終幻化成“一起向未來”的口號。

2021年,國際奧委會將“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之中。“這次總的方針是,不自說自話,把個數變成複數,強調世界人民在一起。”張藝謀說。

開幕式的結尾,引導員詹聖念手中的雪花和另外約90個國家和地區的名字彙聚在一起,最終變成象徵奧林匹克精神的火炬,點燃了鳥巢的夜空。

北京冬奧組委開閉幕式工作部部長、國家體育場運行團隊主任常宇說,這次開幕式向世界表達的是中國人怎樣理解“休慼相關”、怎樣理解“地球村”、怎樣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結果如何,要看世界各國朋友的評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