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趕在牛年的尾巴上,第23家個人系公募——泉果基金獲批。1月29日,證監會官方網站發佈《關於覈准設立泉果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因發起股東爲重磅級行業大佬——東方紅資管原董事長王國斌、原總經理任莉,這家個人系公募公司從去年9月份向證監會提交備案以來,就一直爲市場關注。

證監會的批覆顯示,泉果基金髮起股東爲王國斌、任莉、姜荷澤、李雲亮,以及4家員工持股平臺。從其股權結構來看,王國斌和任莉出資額一樣,均爲3500萬元,出資比例均爲35%;姜荷澤、李雲亮出資比例分別爲7.04%、3%。4家員工持股平臺出資額均爲499萬元,出資比例均爲4.99%。

這類有限合夥企業是業內慣用的“員工持股平臺”,通過機制,爲未來優秀人才預留股權空間,讓員工共享公司的發展,共同創造未來。

兩位前“東證系”的高管此次聯手創業,拿下第23塊個人系的公募牌照,被業內寄予厚望。那麼在此之前已經入局的22家個人系公募,發展情況又如何?

2013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覆了《證監會關於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請示》一文,該文第一次明確規定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可作爲主要股東申請設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2014年6月,證監會印發《關於大力推進證券投資基金行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專業人士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得到了明確的鼓勵。

2015年2月,泓德基金獲得了證監會的批文,覈准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爲第一家“喫螃蟹”的個人系公募。加上剛剛獲得批覆的泉果基金,目前國內共計23家個人系公募。

表:目前獲批的23家個人系公募明細     來源:Wind    界面新聞研究部

從創始人/總經理的從業背景來看,這23家公募的核心人物多出自市場上知名的大型公募基金。睿遠基金的公司法人和第一大股東爲陳光明,持股比例爲53%。公開資料顯示,陳光明曾在東方證券服務了整整20年。

鵬揚基金的現任法人楊愛斌,曾擔任華夏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天眼查數據顯示,楊愛斌持有鵬揚基金股份比例爲52.29%,爲第一大股東。

合煦智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長鄭旭,曾任銀華基金市場部總監助理、國際合作與產品開發部總監、公司總經理助理

作爲個人系的公募,公司自創立以來就和核心創始人的從業背景緊密相關,這也決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以泓德基金爲例,公司創始人王德曉擁有多年的保險從業經歷,所以泓德基金在管基金中債券型基金佔有一定的比例。截至2021年末,泓德基金在管基金爲36只,規模合計爲985.3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有9只,規模合計爲146.64億元。

鵬揚基金的總經理楊愛斌曾在華夏基金擔任過固定收益總監。截至2021年末,鵬揚基金在管基金爲58只,規模合計爲911.66億元,其中債券型基金有23只,規模合計爲457.46億元,佔到了公司管理總規模的近半數。

相比“大而全”的券商/銀行/信託系公募公司,個人系公募的發展仍面臨着在管規模較小、投研風格不清晰、過於依賴某一位知名基金經理等問題。

從在管規模來看,截至2021年末,已經展業的21家個人系公募(不包含還未展業的興合、泉果兩家)中,資產管理規模在100億以下的有11只。其中,2017年成立的凱石基金,規模僅有4.88億元,合煦智遠基金也僅有2.58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出現這樣的局面並不難理解。“雖然很多大佬有很強的人脈關係,但創業基本上就意味着一切推倒,從頭再來。在公募這個高度透明化的市場中,個人系公募需要直接與傳統的機構系公募同臺競技。想要贏得廣大基民的口碑和市場認可,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對於公募來說, 因爲需要開通交易決策、銀行託管等各種必需業務,再加上營銷、投研等人力成本,一般來說,200-300億規模是盈虧線,低於200億規模的基金公司一般來說都是虧錢的。”業內人士表示。

除了盈虧不能平衡之外,個人系公募因爲人數較少的原因,往往更加倚重單一的知名基金經理。

以泓德基金爲例,2021年8月份,旗下知名基金經理鄔傳雁因爲“被關閉交易決策權限”而硬槓公司管理層。隨後,鄔傳雁對外發聲表示“經過和公司管理層的溝通,已經平穩解決此事”。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泓德基金在管規模爲985.3億元,鄔傳雁的在管規模達到了298.95億元。

再以中庚基金爲例,截至2021年末,中庚基金在管規模爲245.55億元,而丘棟榮的在管規模達到了174.25億元。

在公募發展的浪潮中,個人系公募無疑是走在創業最前端的那朵浪花。隨着更多的個人系公募獲批,它們又將如何巧妙突圍,勇立潮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