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從來沒有永恆的投資神話。

軟銀集團2月8日發佈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三季度淨利潤同比暴跌97.5%,僅290.5億日元。2021財年的前三季度淨利潤爲3926億日元,相比2020財年同期降幅高達87%。2月8日軟銀股價下跌48日元,收報5302日元,微跌0.9%。

收益的下降主要源於投資組合的市值波動。願景基金第三季度的投資收益爲1114.5億日元,同比縮水92%。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9個月內,願景基金則出現投資損失達7677億日元,而上年同期的投資收益則高達2.73萬億日元。其中,願景基金一期的上市公司投資組合中,有15家公司估值下跌,導致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9個月內未實現估值虧損總額達1.97萬億日元。例如其最具價值的持倉股——阿里巴巴在第三財季股價下跌了約20%;此外,WeWorkGrab、AUTO1等企業也均在本財季出現下跌。儘管從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軟銀已通過上市或者其他方式退出25家被投企業,同比增加11家,但仍無法挽救其業績。

這也不是軟銀第一次被調侃“跌下神壇”了,幾乎每年都有不少媒體報道“軟銀神話破滅”“軟銀跌下神壇”等。2020年4月,軟銀髮布2019財年業績預測,預計經營虧損1.3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80億),創上市以來最大的虧損。2021年11月,軟銀公佈第二季季報和半年報,虧損8251億日元(合約人民幣465億)公司正處於更大的“暴風雪”之中。

衆所周知,軟銀一直以來都青睞投資科技類公司,在科技行業締造了無數的投資神話。這在平常來說,這些科技類的上市公司大多也代表着市場發展的主流方向,投資它們往往意味着獲得遠超市場預期的回報,這也是軟銀這些年快速崛起併成爲世界上最知名的投資機構的主要原因。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科技公司最大風險之一就是還在起步階段,盈利模式也不穩定,通過“財大氣粗”的“撒錢”策略,無異於是一場豪賭。

儘管軟銀致力於“300年願景”,並儘可能地爲其投資的公司提出更高的估值,但隨着各國央行刺激措施的消減以及中國監管對互聯網行業政策的收緊,市場由原先的市夢率開始向真正的市盈率的方向轉變,投資者也開始對科技企業承諾的未來利潤持懷疑態度,這也使得願景進一步承壓。不過,願景基金CFO Navneet Govil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則表示,“儘管一些上市公司的價值有所下降,但仍有大量的後續融資是由外部機構投資者牽頭的。”

除了願景基金之外,軟銀也正式宣佈終止將芯片業務ARM出售給英偉達的交易,宣告芯片業的世紀併購以失敗告終。

據瞭解,2016年,軟銀收購了芯片巨頭ARM ,並在2020年9月宣佈將向英偉達出售ARM,交易作價400億美元,之後的一年多里,英偉達股價騰飛,於2021年11月達到870億美元的峯值。但隨着近年來各國對於芯片行業的重視,交易也受到各國監管機構的特別關注,包括美國、英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都曾對這筆交易給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影響表示擔憂。去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更是直言正通過行政訴訟來阻止這筆收購。

根據雙方協議,交易終止後,軟銀將保留英偉達預付的 12.5 億美元,這筆錢將在 2021 財年第四季度記爲利潤,英偉達則將保留 20 年來自 ARM 的授權。在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的財年內,ARM 將開始準備公開募股事宜。

隨後,ARM方面宣佈任命 Rene Haas 接任原首席執行官與董事會成員 Simon Segars 成爲新的 CEO,爲 IPO 進行準備工作,該項人事任命即刻生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