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向秀芳 紐約報道 這是一個四十年未見的情景。對於年長者來說,通貨膨脹的記憶已經很遙遠。至於年輕一代,他們大多數人在此前的人生經驗中根本不知通脹爲何物。

美國勞工部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大漲7.5%,創下1982年3月以來的最大增幅。 這已經是該數據連續九個月達到或高於5%。從食品到油價,從二手車到房屋租金,從電費賬單到醫保保費,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都感受到了通脹壓力。

美聯儲對通脹問題的應對似乎已經嚴重落後於形勢。以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榮譽校長勞倫斯·薩默斯爲代表的一些分析人士批評,美聯儲在通脹問題上出現嚴重誤判。1月CPI數據出爐後,美聯儲內部鷹派人士、聖路易斯聯儲總裁布拉德表態,希望7月前加息100個基點。

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Fed Watch工具的數據,市場交易員目前押注美聯儲3月加息概率100%,加息50個基點的可能性接近六成。華爾街金融機構中,高盛、摩根大通美國銀行等大行對加息次數的預測在5到7次。這都遠超去年美聯儲給出的加息3次、每次25個基點的預期。

通脹持續走高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壓力之下美聯儲政策是否存在“矯枉過正”的可能?在控通脹、防止經濟過熱與穩就業、避免經濟下滑的微妙平衡之間,美聯儲如何拿捏?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紐約獨家專訪了美國景順基金高級基金經理李山泉。他自創了“動態投資分析法”,常被譽爲“華爾街最牛華人基金經理”。

長期通脹因素料難消除

21世紀:你認爲近期美國通脹持續走高的原因是什麼?

李山泉:很多經濟學家一度認爲通脹已死,不會再回來。看待任何經濟問題如果只看一時情況,忽略長週期因素,結果往往出人意料。這次通脹也是如此。因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通脹都不是一個問題。各國政府、貨幣政策當局基本上都在擔心通貨緊縮,而不是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這次通脹是在全球經濟發展了這麼久,大家一直擔心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發生的。這是一個因素,長週期的問題,遲早要回來。

通脹回來了,時間又正好碰到特殊情況。就是新冠疫情背景下,疊加各國之間原有的生產供需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其中當然有政治因素影響,比如美國提高關稅,以及一些產品的供應鏈中斷等等,都對原有的供需關係產生了衝擊,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因素。

第三個層面的因素是什麼?就是在長週期裏,通貨緊縮預期造成了此前很多領域的投資不足。投資並不是想投馬上就立竿見影的,供給問題凸顯。比如,石油、大宗商品就有這個問題。目前華爾街觀點分兩派,一派認爲,通貨緊縮還會再回來,另一派認爲,嚴重的通貨膨脹可能會到來。爲什麼會出現分化?因爲無論是說通脹會來,還是通脹不會來,長週期預測往往都比較困難。

第四個層面的因素是,應對通脹並沒有特別好的政策抓手。利率長期保持低水平,美聯儲如果大動作調整貨幣政策,就會造成股市劇烈動盪,並對全球的經濟預期產生很大影響。應對通脹的東西實在不多,除了緊縮貨幣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其他招。尤其是在全球爭先恐後印鈔的基礎上,要想辦法抑制通脹,很困難。疫情衝擊持續兩年,經濟增長非常緩慢,但人們還得繼續生活,只能靠印鈔把這段艱難時期挺過去。

21世紀:這樣的通脹會持續多久?短期來看,美國通脹數字是不是很可能還沒見頂?

李山泉:全球範圍的貨幣超發加劇了通脹,而貨幣緊縮起作用需要有個過程,不是說貨幣政策今天一緊縮,明天通脹就能戛然而止。因爲還有很多特殊因素會造成通脹的繼續。比如,剛纔講的供給側問題,沒有足夠的產能。目前美國還沒搞大規模基建。如果經濟復甦疲弱,各國政府沒有別的辦法,一搞大規模基建,就要加大投資,那麼,對材料、各類物資的需求,馬上又會旺起來。疫情下的兩年,很多領域的投資陷入停滯,沒有太多新項目上馬,如果沒有適當的產能提高,就會造成通脹繼續上升。

通脹是不是長久地迴歸了?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取決於美聯儲以及各國貨幣當局的政策力度。如果真要遏制通脹,措施力度非常大,那經濟會經歷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個人預測,各國政府不會力度太大。因爲力度太大會扼殺增長勢頭。股市暴跌,利率提升過快,貨幣政策緊縮過緊,對經濟會是一個重創,估計各國政府都不想看到這個情況。因此,會是適當的緊縮,這個調子美聯儲已經基本上定下來。但到底力度會多大?現在美聯儲還沒開始,還看不到,要等它行動以後觀察市場反應才能判斷。現在這個猜謎階段,往往是市場動盪最大的時候。因爲它們是預期驅動的。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預期,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對收緊力度大小的判斷也不同。只有等到政策真正出臺,人們才能得出進一步結論。

我個人認爲,造成長期通脹的因素還比較多,一時難以消除。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全球都在講控制碳排放。要在投資領域提高ESG要求,這些都是提高成本的東西,如果這些領域無法提高價格,盈利空間就會受到壓縮。所有因素綜合考慮,應該說,未來通脹的預期還是比較高的,並不像有些人說的,通脹可能是一個短期現象,很快就過去了。

美聯儲自己都變了。美聯儲主席早前說過,通脹是一個短期的問題,很快就會下來。如果很快就會下來,它的貨幣政策爲什麼要大幅度緊縮?它的調子變了,說明最早那個判斷是不對的。哈佛大學勞倫斯·薩默斯的判斷看來是對的,他早就說過,美聯儲可能犯了錯誤,動作太遲緩。

經濟預測往往是兩個動態目標的預測,美聯儲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比如調整利率,肯定是先調一把,看看市場什麼反應,企業什麼反應,百姓什麼反應。通過觀察各種反應,一組數據又收集起來,就知道下次力度應該是大還是小。這是一個動態過程。你想預測到底見頂沒有,完全取決於你的假設。如果說到頂了,就是基於一種假設,即美聯儲的調整力度肯定非常大,不惜讓經濟受到重創,也要把通脹壓下來,這種情況的話,基本上通脹現在已經見頂了。如果它比較猶豫,認爲其實有適當通脹,經濟還能往前發展,是一個可選策略的話,那麼通脹肯定還會繼續,不見得到頂了。所以,要看個人的假設條件,才能預測是什麼結果。

看好有定價權的投資領域

21世紀:這也是華爾街各大機構或者其他經濟學家,對於美聯儲加息力度或幅度看法相差甚遠的原因?從3次到7次,關於加息次數的預測跨度很大。

李山泉:猜謎嘛。美聯儲現在還沒動,開始動了人們纔有進一步的數據,進一步的分析。有人說它可能不像過去,上來先把利率提升個0.25%,而是更大力度,很快調整到1%,如果是這種力度,市場會非常震撼。市場還在觀望,這就是爲什麼市場一天好,一天不好。一會兒這個消息出來,一會兒那個消息出來,猜謎成分比較大。像大宗商品、黃金也開始上漲。是因爲,有些傳統投資人、投資方法認爲,如果通脹控制不住,這些東西會上漲很快,於是有些人就想提前佈局,像原油價格已經直逼100美元/桶,上漲很多。

21世紀:雖然很難預測,但無論市場還是消費者,普遍認爲通脹壓力有加大的趨勢。你認爲美聯儲3月份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是比較適度的?

李山泉:美聯儲蠻有經驗的。一般情況下,他們的第一步是先用嘴巴“說”,釋放各種信息,看市場反應。真正動手時,前面“說”的一波影響已經過去了,之後,再動手產生影響,這是第二步。美聯儲現在的各種放話,實際上都是對市場施加影響。市場反應的這段時間,足夠美聯儲去收集下一輪的通脹數據,如果通脹沒有像預期那樣放緩,它可能動作力度就會比較大。如果覺着數據好像還行,用“說”也達到了一部分效果,那它下一步真實動作的力度可能就沒那麼大。所以說,這種東西有時是他們一念之差的事。儘管有各種預測,但真正預測特別準的很少。這是雙方博弈的結果,市場參與者與政策制定者,這種博弈最後達成一個結果。美聯儲早期的預測不一定就代表會那麼做,也是一種對市場的試探。

21世紀:不管力度如何,美聯儲年內會持續收緊貨幣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你對市場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有什麼大方向上的建議?

李山泉:現在的投資人很多都沒經歷過通脹的階段。應該說,市場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傳統上抑制通脹的手段和方法蠻多,產品也蠻多,但現在是不是就要壓到這上面去,還是值得畫一個問號的。因爲這些產品隨着美聯儲政策不斷調整也不斷發展。投資往往不是說你提前想好了,說要這麼投,你就要這麼投。市場是靠預期驅動的,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預期,你還沒投那個領域已經沒有太多機會了。

我個人看的話,凡是有定價權的領域,應該說還是不錯的投資領域。因爲最後還是取決於誰有定價權,沒有定價權的你再怎麼投也不行,當然,考慮投資週期的話,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像這種有定價權的領域,投資週期的長短是不一樣的,因爲改變供需關係的週期可能很不一樣。有些供需關係的改善時間很短,有些改善時間會很長,比如農業,可能一年或者兩年,最多三年,但有些工業、原材料、製成品,它改善供需關係的週期一般都在3年、5年,甚至10年或更長。也就是說,等你發現它緊缺了再去投資,要等很多年纔會見效。那麼,市場平衡靠什麼?只能是價格,這就是定價權。

防通脹已成第一要務

21世紀:美聯儲一向強調自身的獨立性,但爲了應對這輪疫情衝擊下的經濟衰退,它的貨幣政策與美國政府的財政政策體現出很強的聯動性。你認爲美聯儲去年在通脹問題上出現較大誤判,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今年在控通脹問題上是否可能面臨政治壓力?

李山泉:對於市場的判斷,除了通過專業領域和數據因素判斷,受到一些政治層面的影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個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都一樣。尤其是財政政策,會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影響,因爲它牽涉到方方面面,各個不同階層羣體的利益。貨幣政策其實也一樣,不管是加息還是減息,任何變動都是利益的調整,因爲政策一變的話,肯定有受益者,有受損者。只是說,怎樣能夠在政策決定的一瞬間,達到某種平衡。

對於任何政策調整,我們都管它叫動態平衡,就是不斷地調,不斷地調,永遠調不完,只是在這個點上,它做了這麼一個決定而已。如果這個決定有失偏頗,希望下一個決策把它略微做些調整。任何國家都一樣,美聯儲也一樣,如果前段時間判斷失誤,有可能造成後續貨幣政策矯枉過正,因爲前面耽誤時間了,怎麼辦?你就想把它追回來。如果調整一下子力度過大,經濟也好,股市也好,人心也好,都會受到衝擊,甚至像一場災難似的,那它下一波調整力度又小了。這是一個博弈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搞投資的人也清楚,不是投完了就一步到位。它是個動態過程,每時每刻都在研判,都要隨着它的變化,有所應變。

21世紀:對比歷史來看,美聯儲這一次所面臨的問題算比較突出嗎?目前針對它的批評聲音很多,能不能算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李山泉:歷史上,美國經濟政策失誤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比這個嚴重的應當說也有,要不然怎麼會有美國曆史上幾次大的危機呢?另外,人們經常會忽略了特殊事件對事情的影響,比如,美國曆史上發生過很多戰爭,一場戰爭如果發生,對整個貨幣政策、宏觀政策衝擊都是很大的。也就是說,無論你貨幣政策怎麼調,一個特殊事件的發生對政策的影響非常大,這次的判斷失誤也是這種情況。

在沒有疫情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是一個狀態,可是疫情出來之後,整個經濟運行基本處於半僵死狀態,貨幣政策當局也好,政府也好,當然就會害怕,於是只能寬鬆貨幣、印鈔,推出各種紓困措施,全部招數都是爲了不讓經濟死掉。採取各種措施,無非就是要解決經濟的主要問題。可是,隨着時間發展,疫情遲遲結束不了,怎麼辦?還得想辦法。然後,通脹來了。花了這麼多錢,經濟又不怎麼增長。一看形勢不好,那貨幣政策上是不是應該要想辦法嚴肅一些了?把它緊縮回去。防止通脹也就成了第一要務,至於經濟增長只能作爲第二個層次的問題來考慮了。這就是一個政策層面的轉換。

美聯儲有兩大目標,一個是防止通脹,還有一個是維持經濟正常增長,這兩個東西現在等於是變換了一下位置。過去考慮的是刺激經濟居多,沒有考慮通脹,因爲那時還沒有通脹。現在通脹真的來了,就變成了先考慮如何抑制通脹,經濟刺激放在第二位。這種政策轉換,當然會對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21世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美聯儲推出了大規模量化寬鬆,幾年後經濟有所好轉美聯儲也試圖加息縮表,但這個路徑很快就被打斷,重新進入寬鬆和擴表階段。你覺得這次再度開始加息縮表,是否存在歷史重演的可能性?就是說,雖然它確實想要收緊,但可能不久後又發現,這條路走不下去了?

李山泉:可能性很大。因爲,任何一個政策緊縮的難度都大大高於寬鬆的難度。發錢容易,收錢永遠是難的。道理非常簡單。比如說,目前美國債務水平很高,如果利率往上一調以後,政府也覺得錢不夠,因爲它要還本付息。如果經濟下滑,緊跟着就業受打擊,很多人失業,企業賺不到錢,政府就徵不到稅,失業人口過高,又徵不到個人收入稅,那政府喫啥?還得再發債。所以說,它就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如果這個風險來了,就逼着美聯儲不得不走老路:緊縮一下,通脹略微抑制一下,一看形勢不好,只能再來,接着發錢,接着寬鬆。這在歷史上,不要說美國了,很多國家都發生過,只是美國沒有像一些小國那樣發生嚴重通脹,一年CPI超過100%。因爲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和外溢效應,讓美國有點得天獨厚,沒有像一些小國家那樣發生貨幣迅速貶值。

當然,這個風險並不是不存在,這就是爲什麼從長期來看,人們對美元的穩定性,對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當中的地位等,還會有看法。但這都是長遠問題,這些問題早就存在,講了10年、20年了,但就近期看並沒有很大風險。因爲這估計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還找不到其他貨幣取代美元。只要不到那一步,應當說,美元維持霸主地位還會有很多年。

(作者:向秀芳 編輯:和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