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志

隨着在線音頻平臺崛起,有聲內容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在培訓機構的宣傳下,發展“聲音副業”,依靠“聲音變現”似乎成了普通人也可以走的賺錢捷徑。

“下班回家給影視配音,睡覺前給有聲讀物配音,喫飯的時間也能給廣告配音……”這是喜馬拉雅平臺上一則培訓廣告中的表述,其兜售的正是喜馬拉雅的有聲主播培訓課程。

不過,在激烈的競爭下,普通人想要依靠“聲音變現”並不容易,培訓機構的誇張宣傳也頻頻引發爭議。

“聲音變現”瞄準寶媽

“招募新手有聲書主播,限時免費試學。”在喜馬拉雅APP及其他互聯網平臺上,隨處可見這類聲音培訓廣告。點擊進入後可看到,這些廣告均在顯著位置寫着“喜馬拉雅官方有聲演播訓練營”。

具體負責培訓事宜的,是喜馬拉雅旗下機構喜播教育。在官網上,喜播教育自稱“喜馬拉雅旗下在線新職業教育和人才服務品牌”。

近年來,在線音頻行業發展迅速,有聲內容錄製的需求隨着平臺的發展而逐步增長。按照喜播教育的介紹,其培訓課程的目的是培養有聲書主播,參與有聲書、廣告、影視錄音,實現“聲音變現”。

目前,喜播教育“有聲演播訓練營”爲免費課程,記者近日體驗後發現,其內容較爲粗淺。而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真正的付費培訓課程“有聲書主播攀登計劃”價格高達4380元。

喜馬拉雅曾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提供一系列在線音頻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可供個人按需付費使用的訓練營及有聲繪本,“主播攀登計劃”爲想成爲音頻內容創作者的人士,提供專業的音頻製作培訓。

除了喜播教育外,市場上同樣打着“聲音變現”旗號的培訓機構還有不少。

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就可以看到多家培訓機構投放的播音配音廣告。如一家名爲升學教育的企業,在喜馬拉雅平臺發佈的廣告中宣稱,“零基礎學播音配音,在家兼職副業,每天配音一小時,用聲音養活自己。”

記者注意到,這類課程推廣的目標人羣主要是寶媽、自由職業者。記者所在的一個喜馬拉雅有聲課程學習羣中,最多的成員就是寶媽,而她們參與學習的目的幾乎均爲兼職。

誇大宣傳引爭議

和許多職業類培訓一樣,爲了吸引更多人報名,有聲課程機構在宣傳時,經常會誇大學習後的賺錢效應,而對行業准入門檻等實際問題避而不談。

比如在荔枝微課平臺上,一份售價99元的“聲音變現”課的宣傳頁面中宣稱,“聲音變現”零資源、零門檻、零風險,是普通人也能把握的賺錢機會,且門檻低,好上手,動動嘴皮子就能一直賺錢。

在記者參加的喜播教育有聲培訓課程上,一名老師在課程開始前,就開始向學員介紹收益情況,“目前有聲主播的收益還是非常可觀的,它不僅可以作爲全職,作爲兼職也是可以的。”

該老師稱,“根據喜馬拉雅官方數據調研,普通主播在入行一年左右,收入大概率可以穩定在一個月3萬左右,而更多的擁有大量粉絲的大咖主播,基本上都是月入百萬。”

由於課程的主要參與者是寶媽等無業人羣,收入是她們最爲關注的問題。喜播教育在發佈的多條課程短視頻廣告中,重點對此進行了宣傳。

“如果你工資不夠花,每個月還款壓力大,那你就可以發展聲音副業,來參加喜馬拉雅的官方有聲演播訓練營。哪怕你聲音普通,也會有不同的價值,可以做有聲書配音、廣告配音、短視頻配音,根本不用擔心沒有變現的機會……”喜播教育在一則廣告中表示。

“廣告配音、影視配音的要求都比較高,沒有基礎,只靠短時間訓練,肯定是達不到要求的。音頻平臺的內容錄製也有門檻,很多人試音都通過不了。尤其是你錄的東西是要給用戶聽的,如果質量不高,就算錄了也很難產生理想的收益。”專業從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方森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方森表示,行業內各種配音兼職的工作機會的確有,但競爭者也很多,培訓機構所說的“聲音副業”對大多數人並不現實,“很多專業人員都難以實現,業餘人員能靠這個賺錢的只是極少數。”

實際上,在喜馬拉雅平臺上,就有專業有聲主播介紹了當前行業相關情況。

“很多新人把有聲書想得比較簡單,覺得有嘴就可以播。實際上,如果只是爲了賺錢而入行,那很難如願,因爲現在行業已經接近飽和,競爭壓力很大。”某主播表示。

喜播教育官網公佈的信息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官網信息顯示,其累計服務人員超154萬人,其中零基礎學員超52萬,“攀登計劃”學員超過2萬,但其公佈的獲得就業機會的學員人數僅爲“1000+”。

在各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平臺上,就有大量針對音頻課程培訓機構的投訴,內容涉及培訓課程質量不高、退費困難、培訓後實際情況與承諾不匹配等。

變味的培訓

高質量的內容創作者,對在線音頻平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對創作者的培訓,對於提升平臺內容質量,有重要意義。

在招股書中,喜馬拉雅表示,針對內容創作者的培訓課程,爲在線音頻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創作活力,擴大了能夠大規模產出優質音頻內容的人才儲備。喜馬拉雅稱,將繼續通過培訓及服務,支持內容創作者,提升其內容質量及知名度,增加其對平臺的黏性及活躍度。

喜馬拉雅還介紹,公司爲想要在音頻內容創作領域工作,或進一步進行職業發展的現有及潛在內容創作者提供定製的培訓計劃,並邀請優秀內容創作者加入公司的培養計劃,以在平臺獲得更多機會,提高其財務回報。

與這種面向平臺已有內容創作者的培訓不同的是,市場上大量打着“聲音變現”旗號的有聲培訓課程,首要目的顯然不是爲音頻平臺培養優質內容創作者,抱着開闢“聲音副業”目的而來的學員,大多也難以真正被平臺接納。

“音頻平臺本身有人才需求,培訓課程與平臺自身的業務也比較契合,招生成本就比較低。”音頻平臺內容創作者、互聯網分析人士丁金亮認爲,在線音頻平臺從事有聲培訓,有諸多有利條件,也是平臺拓展收入來源的一種方法。

“但相對於圖文、視頻等行業而言,音頻行業是個比較小衆的產業,可能容不下那麼多人。”丁金亮表示,與其通過充滿爭議的方式賺學費,不如把培訓做好,發掘優質作者,對平臺的價值更大;市場上其他機構也可以與音頻平臺合作,持續向平臺輸送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