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好比科技創新的“深蹲助跑”,決定了科技創新能跳多遠,而基礎研究學科人才則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關鍵。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

會議指出,要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要優化人才發展制度環境,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既要培養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被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其中,基礎研究作爲科技創新的源頭也將進一步擴大投入。國家統計局2月28日公佈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7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爲2.4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696億元。

也就是說,去年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經費比重達到6.09%,比2020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作爲創新活動源頭,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對原始創新有着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也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

在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看來,基礎學科需要“從娃娃抓起”,“雖然我們也引進了很多有海外留學經驗的以及外籍科學家,但在雙循環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培養自己本土的科研人才從事基礎研究。”他告訴第一財經。

根據今年2月初教育部官網公佈的2022年工作要點,其中一個內容,就是加快培養、引進國家急需的高層次緊缺人才。積極參與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青年人才。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印發《關於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實施基礎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實踐條件等專項建設行動。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和選拔培養機制,加大強基計劃實施力度,支持實施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

高校作爲人才培養主力軍,“強基計劃”對構建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機制至關重要。

教育部2020年發佈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決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也稱“強基計劃”)。“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由有關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

根據規定,在“強基計劃”推出後,試點高校同時不再組織開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和自主招生不同的是,“強基計劃”是一項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因此,大部分高校在招生簡章中都提到“強基計劃”學生不能轉專業,而且一些學校也實行階段考覈和動態進出機制來對這批學生實施考覈。

姚凱說,基礎學科是一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領域,強基的模式,在於完善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的機制。

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作爲“強基計劃”實施的第二年,首批36所試點高校去年也在招生方面做了部分調整。

比如,各高校普遍擴大“強基計劃”入圍高校考覈比例,2020年一般按招生計劃的3到4倍劃定入圍人數,2021年這一比例則是5到6倍。而且各高校基本都在高考後、出分前增加“考生確認”環節,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考試確認的視爲自動放棄入圍學校考覈測試資格。入圍倍數的上調,意味着將有更多考生能夠進入校考選拔階段,而增加“考生確認”環節,也能遏制一部分考生臨時棄考導致的名額浪費。

在專業方面,2021年各高校的招生簡章顯示,除了數學和物理等招生數量居前的專業,中國農業大學依託作物育種和動物育種這兩個生物育種發展方向,新增了“種子科學與工程”和“動物科學”兩個“強基計劃”招生專業。

在培養模式上,各高校也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爲強基學生定製培養方案。

上海交大招生辦曾向第一財經介紹,該校的”強基計劃”是“4+4”或“4+5(含海外)”本博培養模式。比如,在本科階段,以理工交叉爲特色,夯實數理基礎、實施通識教育、注重科研能力訓練,服務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以及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學業優秀的學生可獲得免試直升資格進入博士階段深造。在大四學段中,強基學生就可以提前修讀研究生階段課程,縮短本博學制完成學業,進入國家關鍵領域重點行業就業。如果參與各類海外項目,還可以彈性拓展到五年。

在浙江大學,“強基計劃”人才培養強化科教協同育人,結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所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通過科教協同和學科交叉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