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雙減”成效調查報告: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建議升級課後服務內容

隨着“雙減”的深入,家長、學生的意見也會有所波動,教育生態的改善需要各方持續理解和努力。

“雙減”自2021年7月開始至今,在朝着“1年內有效減輕”的階段性目標有序推進。

3月2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佈《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對168.9萬個有效樣本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雙減”得到義務教育階段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羣體的普遍贊同,其中學生贊同“雙減”政策的比例爲96%。

報告梳理了“雙減”以來取得的多方面成效: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減輕,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滿意度高,學生居家學習活動內容發生積極改變,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初步建立等,也指出各地仍面臨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家長教育期望值較高等挑戰。

“深入推進‘雙減’,不能停留在‘減量’上,而是要調整優化育人模式,統籌課堂教學和作業改革、課後服務,統籌校內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育國情調查中心主任張志勇說。

“雙減”後發生的變化

《報告》顯示,學生對“雙減”政策的贊同度高於教師、家長。這可能與學生的有效減負有關,學生的有效減負突出表現在多個維度。

《報告》稱,學生作業負擔有效減輕。75.3%的學生感受到作業量比上學期減少,83.4%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面作業或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

學校作業設計質量明顯提高。減負是爲了提質,提質才能促進減負。53.2%學生認爲教師“能根據我的學習情況佈置針對性的作業”,47.8%的學生認爲“增加了需要動腦思考的作業”,45.9%的學生認爲“增加了科學、體育、藝術類等活動作業”等。

“學生作業負擔減輕建立在作業設計質量提高的基礎之上,且形成了良性互動。”張志勇說。

《報告》顯示,課後服務總體滿意度較高。89.0%的學生對課後服務滿意,其中64.2%非常滿意;85.8%的學生參與了課後服務,超74%的學生每週參加5天課後服務。

減負之後,學生是不是更喜歡校園生活了,他們的心理和情緒反應是否正向?《報告》顯示,86.5%的學生喜歡學校學習生活。

學生的課餘生活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首先就是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83.5%的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63.3%的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學生中,31.5%的家長認爲孩子參加學科類培訓班的數量減少了。

將課餘時間還給學生後,一方面,學生的睡眠時間增加,68.2%的家長認爲孩子的睡眠時間明顯增加,小學平均睡眠時間爲9.3小時,初中爲8.5小時;另一方面,學生居家學習活動內容發生積極改變,75.5%的家長認爲週一至週五孩子在家閱讀、運動、勞動、社會實踐總時間增加。

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有待健全

“雙減”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

《報告》顯示,校外培訓機構仍存在違規行爲。一些地方學科類培訓仍然存在“提前學學科知識”“佔用法定節假日、週末進行培訓”“打着非學科培訓的名義搞學科培訓”等問題;還存在非學科培訓盲目擴張、變相製造教育焦慮、價格虛高等現象。

在3月2日“雙減”成效調查座談會上,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啓說,“通過個別瞭解,有的家長選擇給孩子‘地下’一對一補課。”

“在改革初期,通過開展課後服務,把孩子留在學校裏,從而擠壓參加校外培訓的空間,是合理必要的。”褚宏啓說。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2月25日發佈的《“雙減”明白卡》指出,2022年將嚴厲打擊“線下轉線上”“衆籌私教”“一對一”“以非學科名義開展學科培訓”等違規行爲,嚴管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防止出現新的培訓熱。

目前,校內普遍實現課後服務“5+2”全覆蓋,但《報告》指出,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尚未健全。

12.7%的學校反映,課後服務教師補貼沒有經費保障,涉及73個縣(市區),佔34.2%;19.5%的教師參與課後服務未收到報酬;建立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制的學校,每課時課後服務津貼平均爲57元,各省學校之間平均在24-86元之間;鄉村學校課後服務經費來源於財政補助的比例不足20%。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2月15日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稱,將督促尚未落實課後服務經費的地方逐縣逐校落實到位,切實保護好教師參與參加課後服務工作的積極性。

座談會上,北京市教科院豐臺學校校長張廣利介紹,該校是2014年才成立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全校只有75名教師,卻開出了86種拓展型和個性化的社團課程,包括羽毛球、書法、電影賞析、英語話劇等。

“這要求每一名教師都必須是複合型人才。”張廣利說。

當然,其中也包括引進校外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北京市教科院豐臺學校引進了5家非學科類校外機構,提供優質課後服務資源。

“引進校外資源與經費保障水平直接相關,北京市每個區、每所學校的經費保障力度並不均衡。學校引進的校外資源較少,我們鼓勵由本校教師提供課後服務,因爲老師們更有敬業奉獻精神,也更瞭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張廣利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由於課堂教學和作業設計要求提高,課後服務時間延長,教師工作壓力和負擔加重。

《報告》顯示,47.2%的教師每週純工作時間超過40小時,60.3%的教師認爲課後服務後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師呼籲減輕非教學負擔。

在3月2日“雙減”成效調查座談會上,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李奕說,“北京在將近一年的‘雙減’實踐當中,廣大教師在快速變革中做出了巨大擔當,不僅在於他們身體、時間上的付出,更在於他們在知識能力和教育觀念上的自我革新和自我超越。”

一位不願具名的小學校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實踐中,班主任和主課老師的工作時間較長,且由於崗位原因難以大尺度實行彈性工作制,希望除了依靠教師的奉獻精神支撐,能有減輕教師負擔的體制性辦法。”

《報告》建議,綜合施策全面減輕教師負擔,合理安排教師課堂教學和課後服務任務,通過購買服務、引進社區資源、強化志願者服務等方式,增加課後服務校外資源供給比例,建立健全減輕教師非教學負擔長效機制等。

縮小校際教育資源差距

隨着“雙減”的深入,家長、學生的意見也會有所波動,教育生態的改善需要各方持續理解和努力,但也會階段性湧現不同的情緒。

國家督學、北京開放大學校長褚宏啓在座談會上介紹,比如有家長認爲學生在校時間長會減少學生戶外活動,影響視力,還有社會聲音反映校外培訓機構的優質資源和教研能力被浪費等。他認爲,深入推進“雙減”,需要加強政府和社會的多元協同治理。

《報告》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爲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高收入與低收入兩端的家長參加校外培訓的佔比高,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擔心孩子成績的比例高達93.7%;32.6%的家長爲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30.2%的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學校。

對於“雙減”過程中逐漸顯現的問題,需要針對性解決。

比如,課後服務的質量,決定着能否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也影響廣大家長和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

對此,《報告》建議,促進課後服務內容結構化升級。出臺課後服務課程指南,進一步強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補習輔導、優秀學生的學科拓展學習和特長學生的創新創造教育,促進“三點半”前課堂教學與“三點半”後課後服務有效銜接。

褚宏啓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近年來,跨學科、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項目制學習正在得到推廣,課後服務給了探索項目制學習的良好契機。

張廣利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課後服務應該堅持自願原則和個性化服務。“比如對於小學一、二年級的低齡學生,在校時間過長,會產生困、乏、餓等現實問題,所以要允許他們在5點半之前離校。”

隨着課後服務的成熟,或將出現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和質量的差距,甚至影響教育公平。

《報告》建議,大力縮小校際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儘快改變老百姓心目中“好學校”爲稀缺資源的局面,辦好家門口的每所學校。

一方面,分好“蛋糕”,如加大優秀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深化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均衡配置到域內普通初中的辦法等,《報告》建議將優質師資均衡配置情況作爲評價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做好“蛋糕”,通過實施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清單,提高區域內底部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儘快成爲人民羣衆身邊的“好學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