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隨着生活條件的變好,現在年輕父母對於科學養育的要求也變高了。爲了給剛出生的新生兒更好的照顧,不少父母不惜高價聘請月嫂,希望有專業人士幫忙照顧新生嬰兒。

近日,西安的田女士在寶寶出生後住進了月子會所,離開月子會所回家時,聘請了在會所期間對孩子照顧不錯的月嫂肖某,她每個月花費1.9萬元請的月嫂,本想讓寶寶得到更好的照顧,卻沒想到月嫂肖某竟然會多次粗暴對待自己的孩子。

“再鬧,我就掐死你!”“姨要打你呢!也要掐你呢!也還要摔你呢!”

西安的田女士沒想到,在她查看監控錄像時,平日在她面前對孩子照顧得非常精細的月嫂,在僅一週的時間裏,她找到了20多條月嫂肖某粗暴對待孩子的情形。

目前,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

在已經知道家中有監控的情況下,肖某多次對孩子施行摔、打、掐、劇烈晃動和擠壓等粗暴行爲。一個人是多麼缺乏自控力和愛心纔會這樣做?更讓人惶恐和擔憂的是,這樣暴力的舉動,竟然是由專業育兒嫂做出來的。

拿着高薪,卻把幼兒當成情緒發泄工具。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缺乏愛心和責任感,打着“專業”“金牌”的育兒嫂,又是怎麼會進入這一行業的呢?

月薪上萬的“金牌”月嫂,服務好壞像是抽盲盒

隨着三孩政策的放開,不少月薪上萬的“金牌”月嫂供不應求,從家政市場瞭解到,即便“金牌”月嫂要價不低,預約也往往需要提前至少半年以上。

近年來,由於市場需求的持續高漲,爲了追求高薪,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月嫂行業。然而高薪背後的服務卻不容樂觀。月嫂素質的參差不齊,使得“月嫂證不用培訓就能拿”“嬰兒遭月嫂虐待”等新聞頻頻爆出。

此前媒體報道,山東青島傅先生在調試家裏監控時,發現他請的“金牌”月嫂疑似虐待自己40天的女兒,做出打臉、使勁甩嬰兒頭等動作;向月嫂質問時,月嫂稱:這是正常的育嬰手法。

不少花高薪請月嫂的人反饋,月嫂的價格和服務風險並不成正比,就像是在抽盲盒,能不能抽到細心和專業的月嫂,靠的全是運氣。

“月嫂都快把我弄的產後抑鬱了。”赤女士請月嫂的經歷並不愉快。“說有催乳師證書,可我生理期漲奶的時候,手法很不專業,弄得我很疼,還要我忍忍,說是大家都這樣。此前談好的三餐兩點,也沒有實現,只會做簡單幾樣菜,想喫肉還得家人給做。”

忍了一個星期,最後赤女士還是把月嫂辭退了。之後,中介給她推薦其他月嫂,赤女士對“專業”失去了信心,就沒有繼續用。此後她家裏的長輩邊在網上學邊摸索着,擔負起了照顧她和寶寶的事情。

衝着“金牌”去,卻得不到“金牌”的服務

早在2016年2月,國家標準委員會就出臺了《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範》,將母嬰生活護理人員劃分爲一到五星級、金牌級這6個等級,並制定了詳細的評級標準。

按照上述規範文件,金牌級月嫂的資格認證,註明“取得高級家政服務員資格證書、高級育嬰師資格證書和營養配餐師資格證書。經評定合格後可由五星級晉升爲金牌級母嬰生活護理員。”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金牌月嫂”關鍵詞,對於金牌月嫂的介紹,有專業育兒和月子護理經驗,擅長營養餐、通乳、小兒撫觸推拿和早教。

實際上,不少消費者衝着“金牌”去,卻不能得到“金牌”的服務。有些“金牌”月嫂持有的證件“名不副實”。去年8月,三亞的曹女士通過中介公司,聘請了一位高級母嬰護理師賀某香,照看她2月齡的寶寶。然而他們通過監控,無意間發現,這位高級母嬰護理師賀某香對寶寶進行拍打、掐甚至是使勁搖晃。隨後警察發現賀某香的高級母嬰護理師證爲假證,將賀某香拘留。

一位曾經從事職業培訓的工作人員坦言,高級育嬰師、催乳師這樣的資格證很好得到。最短的7天培訓就可以拿到,有的人,交幾百元錢,不去參加培訓,也能拿到。

月嫂行業急需提升從業者素質

“怎麼找個稱心的月嫂就這麼難啊!”道出了很多請過月嫂人的苦衷。張萌是一位二胎媽媽,從老大出生再到有了老二,她相繼用過月嫂和育兒嫂共7位。張萌說,“在接觸過程中,文化素養相對高的育兒嫂,往往更容易達到專業護理孩子的要求。”她認爲,讓消費者能放心的找月嫂,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很有必要。

提升從業者素質,讓母嬰護理行業健康發展。去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深化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三年實施方案(2021-2023年)》,到2023年,每個城市培育3家以上品牌化員工制家政企業(員工制家政服務員佔比超過50%),社區家政網點服務能力覆蓋率達到90%以上,10%的家政從業人員接受過家政相關學歷教育。

《方案》涉及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推動家政進社區,提升家政從業人員素質等方面內容。

在提升家政從業人員素質上,《方案》提到,要推動家政教育進校園。一方面,推動學校開展家政教育活動,增強學生家政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家政勞動觀和職業觀。另一方面,鼓勵職業院校開設家政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推動校企合作。

《方案》要求培育產教融合型家政企業,行動重點推進城市至少有2所家政企業參與舉辦職業院校或家政相關專業建設,至少組建1個家政職業教育集團,依託全國性或區域性家政職業集團,打造校企合作項目,建立雙師型培育通道。

此外,在崗位培訓方面,嚴格推行新上崗家政服務人員崗前培訓制度,在崗人員每兩年至少得到1次“回爐”培訓。

老齡化趨勢、文化水平偏低是家政行業的突出問題,而一個市場的持續發展還是需要年輕人進入。事實上,在十多年前,全國不少職業學校,開設了家政服務與管理等相關專業。可還是有不少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學習此類專業,認爲沒有就業前景。沒有合理的行業規則保障,職業的不穩定感,也讓很多想進入的年輕人望而卻步。那麼,對於消費者期盼的家政行業從業者年輕化,路長而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