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 作者 沈慧

說起月嫂,人們往往會聯想到四五十歲的阿姨。如果你還將這兩者畫等號,那就有些落伍了。近日,一則“杭州‘95後’姑娘做月嫂月入過萬”的新聞衝上熱搜。故事的主人公小喻本科畢業,1995年出生。別看她年紀輕輕,帶過20多個寶寶的她現在工作訂單已排到了明年。

有人不禁要問:“印象裏做月嫂的不都是中年人嗎?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靠譜嗎?”事實上,在日益壯大的母嬰護理羣體中,年輕的小喻並不孤單。近年來,母嬰護理行業早已逐漸年輕化。行業相關人士表示,前幾年“90後”月嫂、育兒嫂在母嬰護理行業只佔10%,如今這一數據已接近40%。

不斷攀升的數據背後是母嬰護理服務需求的轉變。隨着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爲生育主力,大家的育兒理念發生了變化,願意爲此支付更高薪酬,育兒訴求更加多元,也更注重月嫂和育兒嫂的綜合技能。“育兒觀念新、體力好”“打車、點外賣、網購孩子的生活用品都能輕鬆搞定”“喜歡各種新鮮事物,手工、讀書、玩玩具,和孩子共同話題多”……相比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新一代的年輕從業者雖然育兒經驗相對欠缺,但也有其顯著優勢。一般來說,年輕的她們更善於學習,綜合技能更全面;不僅如此,因爲年紀相仿,與年輕父母交流起來更加順暢,共同語言也更多。諸如此類,往往是一些上了年紀的阿姨比不了的。

不只是年輕,近年來母嬰護理行業蓬勃發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高學歷的年輕女性加入其中。行業相關人士透露,早在2019年,母嬰家政從業人員大專以上學歷佔總人羣比例就上升到35.2%,研究生學歷人數佔比達9.3%,很多從事護理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做了兩年老師後,就轉行當了育嬰師或者創業開設母嬰家政公司。當然,優厚的薪資是吸引這些年輕女性湧入這一行當的重要理由。《2021母嬰服務消費白皮書》顯示,根據36個重點城市數據統計,全國月嫂的平均工資爲13450元,遠超當地平均工資,也超過了很多白領的工資。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因爲這些新生力量的加入,母嬰護理這個傳統家庭服務業有了更多活力,也出現了一些讓人欣喜的變化。這些年輕、有文化的月嫂更易接受專業護理知識,她們照顧母嬰會更加科學,也更契合當下客戶的需求,促進了行業優化發展。

眼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三孩生育政策的放開,讓母嬰護理成爲一個大有可爲的朝陽產業。作爲一個既需要技能、經驗又需要愛心、耐心的職業,我們喜看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其中,也期待她們努力練好“內功”,用更多新知識和新技能滿足不同家庭的多樣化需求,守護更多嬰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