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超3.6萬億元

共享經濟大有可爲(網上中國)

本報記者 葉 子

共享單車打通出行“最後一公里”,共享充電寶讓人們出門在外免於“電池焦慮”,共享辦公降低辦公成本……共享經濟已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36881億元,同比增長約9.2%,增速較上年明顯提升,繼續呈現出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在線服務蓬勃發展

防疫期間,外賣餐飲、預約家政、生鮮電商等在線服務領域蓬勃發展,通過平臺預約和購買服務逐漸成爲人們日常消費的主要方式。《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共享型服務和消費繼續發揮穩增長的重要作用。

從共享型服務的發展態勢看,2021年在線外賣收入佔全國餐飲業收入比重約爲21.4%,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從居民消費的角度看,2021年在線外賣人均支出在餐飲消費支出中的佔比達21.4%,同比提高了4.4個百分點。此外,網約車客運量佔出租車總客運量的比重約爲31.9%,共享住宿收入佔全國住宿業客房收入的比重約爲5.9%。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服務經濟與互聯網研究室主任劉奕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共享經濟發展初期,主要是耐用品如房產、汽車使用權的分享,因而生活服務、共享出行、共享住宿等領域增長很快。經過這些年的高速增長,共享經濟在生活服務業中的滲透率已經很高。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院長孫寶文說,整體看,共享經濟在經歷早期“野蠻生長”之後,正逐漸迴歸理性。持續跑贏同期國民經濟,也體現了其作爲數字經濟典型代表的活力。

業內人士指出,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在保市場主體、促進靈活就業、助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從消費側向生產端延伸

從總量看,2021年,中國共享經濟全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和直接融資規模都有較大提升。但從具體結構來看,不同領域的共享經濟發展不平衡情況突出。其中,辦公空間、生產能力和知識技能領域共享經濟發展較快,交易規模同比分別增長26.2%、14%和13.2%。

“這反映出共享經濟作爲一種創新商業模式,正在從消費側向生產端加速延伸和擴散,知識、技能、辦公空間、生產能力等要素的共享就成了必然。”劉奕認爲,共享經濟向生產領域的拓展、滲透和融合,將重塑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極大改善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推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鼓勵企業開放平臺資源,推動公有云資源共享,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鼓勵各類經濟主體按照市場化配置方式推進生產資料共享。健全適應共享平臺靈活就業的政策體系,支持企業開展“共享用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要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盤活空餘雲平臺車間廠房等。

在共享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結合自身情況,探索通過共享庫存、共享用工、共享辦公等方式,節約企業經營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企業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貿流的有機配合。

市場秩序將進一步規範

近年來,針對共享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一系列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出臺,共享經濟新就業羣體權益保障持續完善,共享經濟市場制度建設步伐加快,監管執法力度加大,共享經濟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範。

2021年,《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相繼施行,加之此前出臺的《國家安全法》《網絡安全法》等,數據安全治理開啓新篇章。已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修正草案)》直接回應了平臺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針對網約車、共享醫療、直播電商等行業發展特點和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採取了更精細化的治理舉措。

《報告》指出,中國共享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如共享經濟平臺在參與主體、價格行爲、用工管理、數據管理等方面的合規化水平亟需提高,平臺企業存在數據過度收集甚至是非法收集、數據濫用、數據泄露等多種潛在風險,在拓展國際市場過程中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高的合規成本等。

劉奕說,平臺須在全面履行公平競爭、勞動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安全風險管理等方面努力踐行主體責任,“新發展格局下,隨着共享經濟在更多領域不斷滲透、創造出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共享經濟仍有很好的增長前景,在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共享經濟將大有作爲。”

專家指出,“十四五”中國共享經濟新業態新模式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共享經濟在生活服務和生產製造領域的滲透場景將更豐富。隨着共享經濟的全面發展,平臺新就業形態勞動保障制度體系將加快完善,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將進一步明確。同時,從政策導向看,發展共享經濟將成爲提升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實效的重要抓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