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文件公開,揭祕美軍這場潰敗的原因

3月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阿富汗問題。他表示,美國從阿富汗不負責任地一走了之,給阿富汗人民留下深重的人道危機,爲地區穩定帶來巨大的安全挑戰。當前阿富汗正處於由亂及治的關鍵時期,各方應當本着“阿人主導、阿人所有”原則,支持阿富汗人民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近日,《阿富汗文件》一書中文版出版。其作者爲《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克雷格·惠特洛克,他獲取了大量美國政府未敢公開的內部文件,揭示了美國如何陷入一場勞師動衆的戰爭,並決心對公衆隱瞞失敗的真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所長鬍仕勝爲該書寫作了推薦序。他指出,該書作者針對美國政府所犯錯誤的條分縷析,不僅有助於讀者全方位理解美國20年阿富汗戰爭的潰敗之因,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後美軍時代其他國家在參與新一輪阿富汗重建時能充分吸取美國的教訓,不重蹈覆轍。

以下爲長安街知事摘錄的該部分內容:

阿富汗變局應是2021年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美國前後4任總統用長達20年的時間、高達萬億美元的直接耗資(不少材料稱美方總耗資達2.26萬億美元)進行了阿富汗戰爭,造成2.4萬名美軍士兵傷亡(不包括盟軍陣亡的1 100餘名官兵),以及10多萬阿富汗人死亡(阿富汗軍警陣亡6.6萬,平民死亡4.7萬)、200萬阿富汗人成爲難民,而美國所取得的“戰爭成果”與“重建成就”,卻在阿富汗塔利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返喀布爾的進程中被迅速且全面地清零了。美國建國以來捲入的史上時間最長的戰爭竟以這種結局收場,着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有鑑於此,這本書的作者針對美國政府所犯錯誤的條分縷析,不僅有助於讀者全方位理解美國20年阿富汗戰爭的潰敗之因,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後美軍時代其他國家在參與新一輪阿富汗重建時能充分吸取美國的教訓,不重蹈覆轍。

本書的一大特點就是,作者基本上按時間軸線娓娓闡述。這種敘事方式爲讀者勾勒出了一條美國政府是如何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逐步陷入阿富汗戰爭和重建“泥潭”的清晰的時間線。讀完此書,讀者總會有一種這樣的感覺,即美國彷彿是被一種無形的、難以抗拒的力量給一步步拖進泥潭的,抑或是被一種越滾越大的問題雪球壓垮的。這既有美國決策者、執行者難以掩飾的救世主般的傲慢與武斷的原因,更有美國製度本身的一些頑瘴痼疾的原因。甚至更進一步,讀者閱畢會傾向於認爲,與其說美國政府最終毅然決然地撤離阿富汗是“爲了集中力量對付中俄”,不如說美國政府最終不負責任地倉促撤離,是由於看不到美國主導下阿富汗戰爭與重建成功的希望。

這本書基本上按時間順序分成六大部分,主要圍繞14個大的“失誤”,條分縷析地揭示了美國政府爲什麼在失敗的泥潭裏不能自拔且越陷越深。若進一步歸類,這14個大的“失誤”主要涉及“與誰爲敵”和“爲誰而戰”這兩類問題。

“與誰爲敵”主要是指,過去20年裏,美國曆屆政府一直沒搞清楚,在這場越打越久的阿富汗戰爭中“到底誰是壞人”,這既是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美國曆史上唯一當過兩任國防部長的人)的抱怨,更是美國廣大一線官兵的困擾。

實際上,美國政府從決策者到一線官兵之所以一直沒搞清楚這個根本性問題,主要在於——正如作者在書中反覆揭示的那樣——美國曆屆政府乃至每一屆政府任期內對阿富汗戰爭所追求的目標訴求的反覆調整,要麼設定太多,要麼設定模糊,要麼設定得過於簡單,要麼設定得不太可行。這讓一線實施者無所適從,繼而無從下手。

從一開始出於報復的簡單化反恐訴求,即聚焦於打擊基地組織及其庇護者塔利班政權、塔利班武裝,到後來推進日益多元化的建國建政目標,包括反恐、維和、平叛、禁毒、反腐、強化中央集權、立軍立警、發展經濟、保障女權,再到最後階段聚焦政治對話與撤軍走人,華盛頓在阿富汗的目標訴求一直在變動;即便是一以貫之的反恐行動,華盛頓也是從初期聚焦於打擊基地組織(其中,塔利班也是重點被打擊對象),逐漸轉變爲後期重點打擊“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其中,塔利班又是反恐的重要夥伴);其間,小布什執政時期還發起了一場伊拉克戰爭,這場戰爭雖致力於“改造中東”,但卻對阿富汗戰局走向影響深遠,它爲塔利班的死灰復燃直接提供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隨着目標訴求的不斷切換,美國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所要打擊的敵人在不斷切換,所要合作的盟友或夥伴也在不斷切換。這種不斷切換輔之以缺乏長線戰略,逐漸使美國政府在阿富汗戰爭與重建進程中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前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掉,又催生出新的問題,新問題裹着老問題,如同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沉,最終導致“處理系統過載”,壓垮了美國對阿富汗戰爭與重建前景的所有信心,最後只好一走了之。

“爲誰而戰”主要是指,美國努力打造的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帶有一個致命缺陷,即這支國家級安全部隊自成立之日起,就沒弄明白或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那就是他們究竟爲誰而戰。

對其而言,他們或許是在爲美國人而戰,因爲他們的薪俸是美國人發的,他們的教官主要也是美國人,他們打仗的主要目的也是配合美軍進行反恐、平叛、維和行動;

他們或許是在爲阿富汗政府而戰,因爲這是美國教官培訓時經常灌輸的思想,他們平時也受令於政府、受令於總統,只是各級政府官員、各級軍官警官的貪婪腐敗使他們不願爲這樣的政府賣命,不願服從這樣的長官的指令;

他們或許是在爲地方軍閥和部落頭領而戰,因爲地方軍閥與部落頭領成了他們的頂頭上司,而服從、效忠於頂頭上司既是軍人的天職,更是其傳統部落文化的一部分;

他們或許是在爲養家餬口而戰,因爲“這是一份薪水可觀的工作”,他們甚至可以爲此隨意變賣制服和隨身武器,甚至爲了更高的收入而攜帶武器入夥反政府武裝;

他們或許是爲了信仰而戰,因爲他們中有不少人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古蘭經》就是他們平生摸過的唯一書本,他們甚至可以出於“聖戰”情結而不帶任何負疚感和毫不遲疑地槍殺培訓他們的美軍教官,槍殺與他們一起摸爬滾打的美國隊友,因爲這些美國人是“異教徒”。

由於缺乏統一思想,這支由懷揣不同訴求的阿富汗人組成的安全部隊自然也就缺乏敬業精神和紀律意識,綜合素養更無從談起。可想而知,美國曆屆政府寄希望於打造這樣一支安全力量來保衛其在阿富汗重建的安全成果、政治成果、經濟成果、社會成果,到頭來必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讀者在翻閱這本書時會明白,這支號稱擁有35萬之衆的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爲何在塔利班的攻勢面前一槍不發就棄城而走了。儘管這本書的成書時間應是在塔利班勢如破竹攻城略地並重奪阿富汗政權之前,但作者對這些材料的梳理已將美國在阿富汗的歸宿提前昭告天下了。

除了上述的兩大核心問題之外,此書還揭示了一些衍生性問題。例如,美國人在阿富汗重建中喧賓奪主、復刻美國式的做法往往招致嚴重的水土不服,老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出現。

又如,美方負責阿富汗戰爭和重建的一線官兵經常調整、輪換,“大多數部隊部署到戰區的時間是6~12個月”。等那些對阿富汗問題缺乏瞭解的一線官兵好不容易適應了當地環境並且準備甩開膀子大幹的時候,服役週期結束,“打道回國”,這導致很多工作、項目、規劃陷入“窮折騰”“原地打轉”“重複勞動”的境地。

再如,來自美方的大水漫灌式援助與借力舊式軍閥的做法,滋養了喀布爾政權體系的超級腐敗,爲塔利班的反政府活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正當性”與“號召力”。

此外,美國政府嚴重缺乏整體統籌、連貫持久的阿富汗戰略,每一屆政府都缺少至少4年能一以貫之的阿富汗經略,一個20年的戰爭似乎竟有20個年度規劃,且前後並不能有效銜接,從而很難達到一個久久爲功的經略效果。特別是很多項目、規劃都是“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桌子執行,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這就使美國在阿富汗留下了諸多爛尾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項目、“有人建、無人養”工程,它們的存在就成爲腐敗、浪費與絕望的地標。連拜登政府最後的倉促撤離,其實也是一種“拍腦袋決策”工程,其所導致的不負責任之惡果,給當下與未來的阿富汗重建制造了很大禍患。上述這些感悟,讀者都會從這本書中一一獲取。

中國政府一直堅持的“阿人主導,阿人所有”主張,絕對是未來任何國家參與阿富汗重建都必須要遵循的一條鐵律。自1747年建國以來,阿富汗民族已在這個複雜的地緣環境裏生存了近三百年;再往前溯,甚至自亞歷山大東征以來的兩千餘年裏,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阿富汗諸民族,正是在大國激烈的地緣博弈的反覆鍛造、淬鍊中繁衍生息的。阿富汗人能在這樣一個複雜的地緣環境中生存上千年,自有其生存哲學與邏輯。依循阿富汗社會本來的發展軌道,就是這本書留給廣大讀者的另一個啓示。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