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在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的要求下,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深入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新發展階段,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相比過去高速發展的城鎮化,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城鎮化轉型,而高質量的城鎮化之路就是要以人爲核心,這是基本條件。”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2年冬春論壇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說。

作爲現代化的標誌,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09個百分點。

這一水平和世界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42個百分點相比,中國速度達到世界水平的2.6倍。

魏後凱對此表示,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特點,大概可以概括爲兩個詞:大規模和快速推進。“速度上我們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規模上看,從1978年到2021年,中國新增加了7.42億的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725萬人,這個規模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基於上述兩個特點,中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農村的脫貧起到助推作用,但不可避免卻也使資源環境受到破壞。然而,如同中國經濟正在開啓高質量發展之路一樣,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也在探索轉型。

其中,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2016年,作爲“十三五”開端之年,這一年中國經濟開始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的城鎮化發展之路也與之緊密相連。

魏後凱說,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城鎮化的“全面減速”。“根據我們團隊的測算,從2016~2020年,城鎮化推進速度每年都在下降,這表明長達20多年的城鎮化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後,隨之而來的變化是,城鎮化進程也由過去的高速轉向高質量。

“我們預計,2020~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個百分點,相比過去最高1.4%的水平,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鎮化率的提高速度會大幅下降,以此計算預計到203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大概爲74.4%。”魏後凱預測。

按照“十四五”規劃,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以城市羣、都市圈爲依託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特色化發展,使更多人民羣衆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魏後凱表示,除了“十四五”規劃,中央曾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城鎮化。這意味着,2035年我國要基本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水平。

然而,在當前基礎上,要實現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我們還存在一些待解的難題。魏後凱對此舉例稱,比如東北人口的外流、鄉村老齡化加劇以及農村“空心化”等問題,這些都需要認真對待,並給出破解之道。

以東北人口流失問題爲例,魏後凱解釋,其主要在於縣域人口的流失,而導致縣域人口流失的原因是因爲沒有產業支撐,縣域經濟發展不起來,城鎮化也會比較滯後。“爲此,我建議要以縣域爲重點,通過產業扶持,破解東北人口外流問題。”魏後凱說。

此外,伴隨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問題迫在眉睫。

根據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調研,2020年,農村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爲23.8%,比城市高8.3個百分點,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達到了17.7%,也比城市高6.9個百分點,這些數據表明,農村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但與之相應的現狀是,農村養老需求基礎設施的嚴重滯後和養老保障覆蓋率低的問題,正在成爲困擾農村養老的一個難題。

魏後凱介紹,今年“兩會”,他提議提高城鄉居民養老的標準和統籌,目的也是希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尤其是現在農村的老年人口占比比較大,養老本身也事關民生,只有做好這部分工作,才能保障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因此政策需要多途徑破解農村養老問題。”魏後凱說。

在他看來,通過優化體制機制改革,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之路,一定程度上可以破解高速城鎮化時代遺留的歷史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