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張熹瓏

隨着各省份2021GDP數據公佈,廣東省也亮出了不菲成績單。2021年,廣東GDP總量達到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0%,連續三十餘年蟬聯國內第一。

整體而言,2021廣東GDP排名總體變化不大。只有兩個城市發生名次的變動:韶關由16名晉升至15名;陽江倒退1名,由15名到16名。陽江2021GDP1515.86億元,同比增長8.3%。這一可觀的增速成績卻沒有提升當地的GDP排名,讓人有些出乎意料。

從經濟體量來看,深圳、廣州、佛山、東莞以絕對優勢領先。深圳GDP3.07萬億元,邁上3萬億元新臺階;東莞GDP1.09萬億元,進入GDP萬億城市行列。廣州和佛山分別拿下2.82萬億元和1.22萬億元的成績。

除了前面幾位領跑員,也有幾個城市蓄勢待發。從經濟增速來看,汕尾以同比增長12.7%位居榜首,肇慶和惠州分別同比增長10.5%10.1%,位居第二和第三,均高出省平均同比增速8%一截。

一直以來,除了惠州,肇慶、汕尾經濟總量成績平平,在2021年卻展現出迅猛勢頭。憑藉大灣區帶動利好和工業項目加快建設,這些城市迎來經濟加速期。

“刀剪之都”陽江:唯一的GDP排名下滑者

2021年陽江市地區生產總值爲1515.86億元,同比增長8.3%;第二產業增加值爲592.51億元,同比增長14.4% 。從增速來看,陽江甚至高於省平均水平,爲何GDP排名卻有所下滑?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一所所長助理代秀龍接受界面新聞大灣區頻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陽江的侷限有兩個。

“首先是它的區位比較尷尬,相比起湛江、茂名它更靠近珠三角地區,之前提出的陽江融入‘珠中江’經濟圈是有意將陽江轉向珠三角經濟圈,但成效相對不大,陽江和珠三角地區的關係並不是很強。”

其次是陽江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除了五金刀剪和風電產業,當地仍缺少相關高新產業的佈局。2021年陽江規上工業增加值431.24億元,同比增長20.9%。其中,合金材料行業完成增加值128.69億元,增長49.2%;風電裝備製造業完成增加值17.19億元,增長103.0%。這意味着,合金材料和風電裝備是拉動陽江經濟的主要動力,合金材料產業更是動力的主要源頭。

不過,五金刀剪產業也存在相應的短板。五金刀剪作爲當地支柱產業之一,由傳統的家庭作坊發展而來,因此在熱處理、機械裝備、監測與標準化等產業鏈關鍵環節存在較大的技術瓶頸。當地的科技創新資源暫時也無法匹配佔經濟大頭的刀剪行業,雖有華南理工大學陽江工業研究院、陽江市五金刀剪創新中心、國家刀剪及日用金屬工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幾個創新平臺,但目前影響力仍較小,硬件條件也處於逐漸完善中。

從產品來看,當地產業產品主要集中在菜刀、剪刀和小刀等生活五金刀剪類,結構單一、層次偏低,仍處於在低附加值的“小刀剪”階段。

作爲“中國刀剪出口基地”,陽江的刀剪行業屬於出口外向型,對出口有較高的依賴性。但是由於新冠疫情和貿易制裁的影響,出口貿易受到較大的衝擊,當地刀剪市場銷售較爲被動。

除此之外,陽江消費市場復甦較慢。2021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2.71億元,同比增長7.0%,兩年平均下降2.0%,消費市場尚未完全恢復。也就是說,在2020年陽江消費市場有一定幅度下降,2021年相對其他城市消費市場恢復速度較慢,因此拖了經濟總量的後腿。

GDP第五棒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

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4977.36億元的惠州,已經連續10年拿下繼廣深佛莞之後的“第五棒”,距離“5000億俱樂部”只有一步之遙,今年也成功入選2021城市GDP百強榜55名。比起汕尾、肇慶兩個快速追趕者,惠州同時兼顧了生產總值和增速,背後離不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雙區”建設機遇。

惠州眥鄰廣州、東莞與深圳。且相比這幾個核心城市,惠州面積更大、待開發土地多,擁有區位、交通和成本上的優勢,更利於承接廣深莞的外溢企業。2021425日,省“十四五”規劃出臺,將惠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

一方面,深惠同城化發展加快了深圳的外溢效應,加速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另一方面,惠州順勢而爲,積極對接珠三角其他城市相關產業,規劃“豐”字形高速路網,對接廣州(知識城)、東莞(松山湖)、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深圳(前海)、香港等區域。

兩年來,惠州工業園區建設馬力全開,7個縣區千億級園區新簽約項目212宗,新開工196宗,新投產93宗。去年惠州規上工業增加值2082.3億元,增長14.1%,工業投資增長50.5%,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48.3%,先進製造業投資增長68.5%,後勁十足。

藉着大灣區發展的風勢,惠州還吸引了一批全球巨頭“重倉”佈局,埃克森美孚、恆力PTA、中海殼牌、太平嶺核電等一批世界級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可以預見,未來惠州有望打造爲珠江東岸新增長極。

“守門員”肇慶:新能源汽車進入快車道

得益於工業經濟的發力,肇慶實現較大幅度的經濟總量增長。2021年肇慶GDP2649.99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爲1101.48億元,同比增長15.3%

作爲肇慶四大主導產業第一位,新能源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是肇慶重點發展布局的產業。圍繞寧德時代、小鵬汽車、風華高科、金田銅業等“鏈主”企業上下游,肇慶開展精準招商。

20212月,肇慶迎來當年首個重大項目——寧德時代動力及儲能電池項目,將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鋰電池製造基地,達產後預計實現年產值約200億元,並構建起從電芯製造到電池系統組裝的全流程產業鏈。同年8月,小鵬智能新能源汽車肇慶二期項目動工,助力小鵬汽車拿下造車新勢力2021年銷售冠軍。

肇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新能源產業建設成效立竿見影,寧德時代肇慶基地和小鵬汽車項目所在的高新區2021GDP增速達到18.95%,是肇慶市內增速領跑者。

除了新能源汽車賽道,肇慶在2021年前三季度新引進項目683個,計劃投資總額1241.7億元,新增開工項目436個。隨着優質項目的快速落地,肇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也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5%,其中第二產業同比增長37.5%

不過,肇慶的短板也顯而易見。從地理位置上看,雖然是廣佛肇組團一員,但距離珠三角核心區較遠,核心區對其的輻射範圍有限,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肇慶更像大灣區的“守門員”而非主力。

城市內部來看,主要經濟體在東南方向,去年高要區、端州區、四會市GDP均超過470億元,而西北方向德慶縣、封開縣GDP分別爲175.65億元、164.32億元,區域內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

增速冠軍汕尾:項目建設拉動經濟

增速冠軍汕尾去年GDP1288.04萬億元,同比增長12.7%;第二產業增速中,汕尾的成績同樣也是最亮眼的,達到21.5%。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GDP成績並不樂觀,目前仍處於倒數行列。

經濟增速位居全省榜首,深圳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截至2021年底,深圳汕尾共建產業園區累計引進產業項目287個,計劃總投資額1329.23億元。其中,來源於深圳項目155個。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474.37億元,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882.57億元。

以康源半導體產業園爲例,這是康佳集團繼重慶半導體產業園項目後啓動的又一產業佈局力作,將半導體光電顯示及終端項目落戶汕尾陸豐。康佳項目的到來也吸引產業鏈相關企業將目光投向汕尾,如廣東芯威半導體有限公司、廣東恆盛通科技有限公司等鏈條企業計劃跟隨康佳步伐落戶陸豐。

2021年,汕尾承接多個類型項目,項目建設儼然成爲拉動汕尾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能源方面,後湖海上風電、甲子海上風電項目加快推進;交通方面,廣汕鐵路、汕汕鐵路、興汕高速二期工程提上進程;電子信息方面,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TFT-CF玻璃基板、陸豐康佳半導體光電顯示及終端等項目相繼開工,“明珠數谷”大數據產業園入駐項目19個。

2021年,汕尾電子信息產值突破280億元。汕尾轉變爲珠三角產業轉移承接地的地位正在逐漸凸顯。

而汕尾的短板也可以從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凸顯出來,是常住人口負增長幅度最大的城市。202011月,汕尾常住人口爲267.28萬人,比起第六次人口普查同比較少8.96%

數據顯示,一方面,汕尾的常住人口處於減少中,即勞動力處於流出狀態;另一方面,汕尾常住人口受高等教育程度處於全省落後位置。汕尾每10萬人口中擁有受教育程度爲大學(大專及以上)的人數爲5199人,排名全省倒數第二;擁有受教育程度爲高中(含中專)的人數爲10866人,排名全省倒數第一;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爲8.4年,排名全省倒數第一。可見汕尾當地受教育水平偏低,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仍有待加強。

常住人口負增長幅度較大的另一城市梅州同樣也存在人口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的問題。梅州202011月全市常住人口387.32萬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24.01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36.69萬人人,下降8.65%。梅州每10萬人口中擁有受教育程度爲大學(大專及以上)的人數爲8266人,比起省平均水平15699人也相對落後。

此外,兩個城市的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汕尾和梅州的城鎮人口分別爲152.67萬人和199.78萬人,佔比57.12%51.58%,雖然比起上一次普查有所提高,但城鎮化速度仍相對較慢。

經濟發展吸引人口聚集

吸引人才與人力資源和離不開當地的經濟發展。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11月底廣東省常住人口達1.26萬億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省常住人口增加 2170.94萬人,增長20.81%。自2007年以來,廣東常住人口已經連續14年摘得全國桂冠,也與GDP第一大省相匹配。

分地區看,人口主要往珠三角城市羣和都市圈集聚,珠三角核心區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總量61.91%。廣州、深圳常住人口突破1700萬億人關口,分別爲1867.66萬億人、1756.01萬億人,爲常住人口數量的第一名、第二名;同比增長47.05%69.53%,分別是增速中的季軍和冠軍。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在解讀普查結果時曾表示,經濟增長仍然是推動人口遷移流動的主要動力。以GDP龍頭和增速龍頭深圳爲例,深圳在促進就業上出臺一系列政策,包括減免企業社保費、發放失業補助金、爲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等組合拳,拓寬就業渠道。截至20216月底,深圳全市就業人口規模達1241.5萬人,同比增長6.1%,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同樣具備經濟活力的廣州也不斷增加就業機會,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1900多家增加到超過12000家,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另外,落戶政策的優化也吸引了大量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技能人才、留學生等不同層次人才入戶廣州。

同時,深圳與廣州的人口分佈呈現出“向外擴張”趨勢。深圳人口增長較多的五個區依次爲龍崗區、寶安區、龍華區,分別增加209.46萬人、183.76萬人、114.94萬人。這三個區也位居人口數量的榜首:寶安區447.66萬人;龍崗區397.9萬人;龍華區252.89萬人。

廣州全市11個區中,白雲區常住人口數量最多,是唯一超過300萬人的行政區。中心城區人口所佔比重下降5.80個百分點,外圍城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6.63個百分點,呈現中心區人口外溢的現象。

常住人口增速第二的城市珠海也迸發出強大後勁。202011月底珠海常住人口爲243.96萬人,增長率達到56.36%。與之息息相關的是當地經濟發展。2010年珠海的經濟總量僅有1241.74億元,到了2020年已經達到3481.94億元。

“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隨着珠海產業政策不斷調整,橫琴自貿區建設加快推進。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也促進珠海進一步與灣區各地貿易往來。橫琴新區成爲與澳門合作的示範區,常住人口達到4.36萬,是珠海近十年來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十年增長率達到352.29%

擁有最多常住人口的是香洲區,爲112.41萬人。香洲區有“世界打印耗材之都”之稱,擁有完整的打印產業鏈,打印耗材生產及銷售企業達到680多家。除了打印之外,香洲區在集成電路和醫藥上也有一定的優勢,這三大產業成爲香洲區吸引常住人口的重要手段。

不過,聚集了衆多常住人口的城市也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和挑戰。人口普查顯示,廣州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1.4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7.82%

按照聯合國通用的“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0%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意味着該地區進入老齡化”的標準,廣州已跨入老齡化社會。珠海全市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6.64%,距離老齡化社會也很接近。如何合理安排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供給、如何完善養老體系與相關制度,成爲這些城市需要面對的議題。

人才之爭

當前,人才引進越來越成爲各地區競爭的重要手段。2021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完善技術技能評價制度、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等五個方面。

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面,《行動方案》表示落實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戶限制的有關政策,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探索居住證互認制度,在除廣州、深圳市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

各個城市也不甘落後。202011月,珠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佈《關於進一步放寬我市人才引進及入戶條件的通知》。通知提到,支持重點企業一線優秀員工引進入戶,確屬本企業發展急需的一線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幹,可按程序申請辦理引進及入戶手續。

汕尾搭建人才平臺作爲“人才強市”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19月,已引進博士73人、碩士301人、大學生8628人,併成功引進“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的創新團隊,實現了汕尾在引進領軍型創業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上零的突破。

此外,汕尾正式啓動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並引進電子科技大學廣東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汕尾分院落戶,不斷補上教育短板,填補人才空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