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作爲金融業市場化程度最高、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行業,從2002年入世至今,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屹立於國際資本市場的最前沿。

2018年起,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序幕拉開,保險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浪潮:

放寬了境外股東的准入年限,取消了“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和“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的條件;

放寬了境外股東的准入類型,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和境外金融機構成爲外資保險公司股東;

放寬了境外股東的持股比例,無論財險還是壽險,均允許外國股東持股比例達到100%。

四年來,保險業深化對外開放取得了斐然成果:首家外資在華分公司轉法人機構,首家中外合資轉獨資,首家外資保險集團、首家外資養老和首家外資保險資管紛紛落地。

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信息,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保險機構在我國設立了66家外資保險機構,其中世界五百強中的境外保險機構均已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

目前,在境內佈局的境外保險機構主要是歐洲、北美、日韓、澳洲、港臺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以歐美日居多;形式主要包括獨資、合資(持股比例不低於25%即爲外資保險機構),和戰略性參股中資保險機構(持股比例低於25%)。

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和宏觀經濟形勢紛繁複雜,導致國內金融保險業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適逢2021年年報季,我們翻閱了幾乎所有世界500強上市險企年報,試圖從中發現外資巨頭眼中的中國市場,並展望保險業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未來。

整體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機構對境內保險市場的態度可謂“喜憂參半”。

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和開放友好的態度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2021年的人均GDP已達1.25萬美元,連續兩年突破1萬美元這個公認的保險消費的臨界點。將來,隨着公衆保險意識的逐步深入,發展潛力毫無疑問是巨大的,這也是國際巨頭們堅持深耕20年的意義所在。

同時,我國對外資一直抱有着開放、包容、友好的態度,特別是允許外資股比進一步擴大至100%後,傳統的“50對50”引發的控制權悖論也不復存在,更有利於股東之間避免內耗,集中精力用於業務開展。

一直以來看好境內保險市場,並持續加大布局的是以“五安”爲代表性的歐洲保險巨頭。

安聯集團是當仁不讓的No.1,在取得了控股、財險、資管後,去年年年末將壽險從合資變爲全資,成爲全牌照外資保險集團。安聯集團在年報中提到,仍然非常看好中國市場的增長,並在董事會中討論了包括中國戰略在內的2022-2024年發展規劃。

安盛集團不遑多讓,在境內先後佈局了財、壽、再等多家公司。2021年6月,安盛集團董事長德尼·杜威在線參與第十三屆陸家嘴論壇時指出,中國和健康是安盛集團在全球的兩大重點戰略。特別是2021年中國實現了8%的強勁復甦,更加堅定了安盛的投資意願。

註冊地在瑞士的安達(丘博)集團已成功拿下了華泰的控制權,並改組了董事會。在其2021年年報中,丘博集團以大段篇幅談及對中國保險業的重視,並將二十年來耐心專注的投資華泰,作爲投資中國的成功案例。

安顧集團則選擇了另闢蹊徑,專注山東力求本土化。2021年4月,安顧中國CEO思勇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堅定表示,在母公司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2025年雄心計劃”中,中國是關鍵的增長市場。年報中也多次提到了堅定看好中國,並願意加強在數字化保險領域的探索。

英國資產管理巨頭安本集團與標準人壽與合併後,持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包括全資收購了標準人壽(亞洲),發起設立境內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年報中,安本集團多次談到高度看好中國保險市場,特別是養老金市場。

三個糾結點和五大風險提示

在巨頭們佈局中國的過程中,雖然有上述“五安”的成功樣本,但也有如意大利太陽聯合、法國國家人壽等選擇離場。通過巨頭們不斷總結的經驗以及年報中的風險提示,能夠看出,外資巨頭面對中國保險市場,主要糾結點在於在以下方面:

1、隱形的經營門檻

“隱形門檻”是外資公司普遍糾結的一個問題。

例如在分支機構鋪設方面,外資公司的批設進度普遍緩慢,如日本興亞財險、滙豐人壽等成立十餘年的外資公司,僅設立了1-2家省級分支機構。

另外在展業資格方面,雖然交強險等法定業務已全面放開,但在實際經營中,外資公司在參與涉及國計民生等重要領域的承保業務時,仍然具有一定劣勢。

2、政策和監管的態度

西方國家的金融監管環境與我國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大監管”和“小監管”方面。因此對於習慣了所在國監管規則的境外股東,比較難以適應境內監管環境的特殊性。

多年來,外資公司對於監管經常保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此也很難深刻領會監管政策,更難藉助政策的紅利實現快速發展。

不過,隨着保險業對外開放加快進程,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外資公司選擇主動擁抱監管,深刻揣摩政策變動,更好的將政策導向與實際經營相結合。

3、亟待解決的本土化融入問題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國外巨頭入主國內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是否真正理解我國特別有的國情,領會如何實現本土化,真正融入我國保險市場。

通過多年的嘗試,有些外資選擇能夠提供重要協同的合作伙伴,設置科學合理的權責邊界;有些外資選擇本土化管理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給予其足夠的經營自主權。

更重要的是,我國未來保險業特別壽險的藍海是下沉市場,因此友邦通過戰略投資中郵人壽,尋求通過郵政的廣闊網絡實現下沉佈局,這也是國際保險巨頭能否融入我國廣大下沉市場的重要嘗試。

此外,巨頭們主要有以下五大風險考慮——有些是實際存在的風險,有些也需要對國內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加強了解,但這些都非常值得國內保險從業者深入思考。

國際政治風險:地緣政治衝突以及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可能直接影響中國經濟增速和保費增長,間接對利率、匯率和資本市場構成影響。因此,境外保險機構將中美關係作爲首要的風險考慮。

政策風險:部分境外保險機構認爲我國的政府行爲和政策變動將經濟調控起到較大作用,從而間接影響到保險業,及其在華投資的回報。

疫情風險: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低迷不振是全世界面臨的共性問題,中國也不例外。我國何時才能徹底走出疫情的影響,恢復正常的經濟增長,是事關巨頭們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

能源風險: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爲了遏制能源上漲,保證能源的正常供應,前期曾做了大量的工作積極予以應對。能源危機會對經濟形勢造成較大負面影響,進而波及到關係緊密的保險業。

房地產負債風險:去年以來,數家房地產公司爆發的美元債違約事件向國際市場釋放了負面的信號,也使境外投資人對境內企業的信用產生較大懷疑,進而降低了投資熱情。

保險業深化開放盡管取得了斐然的成果,但是作爲保險從業者,我們應當意識到:中國雖是保險大國,但並非保險強國;雖然保費增速很高,但諸多根本問題尚未解決;雖然市場潛力巨大,但仍需共同努力才能使潛在需求真正落地。

因此,我國保險業仍需堅定不移的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向境外保險機構學習,吸收其先進成熟的保險理念、戰略思維、技術手段和管理經驗等爲我所用,是我國保險業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重要任務。

保險業在深化對外開放的同時,應當創造維護公平合理的競爭秩序,爲外資公司創造良好有序的營商環境,使其打破思維定勢,對投資中國不再具有顧慮。此外,還應當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塑造中國保險業的良好形象,將一個開放包容、求同存異的行業面貌展現在全世界面前。

不斷的開放融合,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保險業也是如此。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着對外開放的腳步不斷向前,保險業必將出現一個制度更加完善、競爭更加充分、消費者利益更加有保障的新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