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9732_w750.jpg

  長寧區北新涇街道北翟居民區,一個樓棟突然被“封”。一個半小時後,這個樓棟火線成立臨時黨支部,還同步建立線上羣組。臨時黨支部成員僅6名,但戰鬥力滿格。公共部位消殺、生活物資供應、爲老服務……一項項民生關切,都被這個臨時黨支部牢牢兜住,樓裏的61位居民也全被拉入關愛人羣中。

  “關鍵時刻,我們不講大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爲樓組解決實際困難。”臨時黨支部書記、長寧區人大代表張雅玉說。在她看來,成千上萬個樓組就是一個個微網格,“樓組穩定了,社區就穩定了”。

3309740_w750.jpg

  全市層面,截至昨天(4月11日),向社區報到的黨員已達71.5萬名。廣大黨員以樓棟、樓組爲單位,將紅色堡壘築在距離百姓最近的地方,積極踐行“樓組黨建”行動。數據顯示,全市24萬個樓棟、隊組中建立黨組織、黨小組,並明確21.5萬個黨員責任區,對特殊困難羣體進行全覆蓋走訪排摸和對接服務。在一個個紅色陣地,黨員身份亮出來,解決羣衆“急難愁”。

  鄰里從“點頭之交”變成無話不說

  6日清晨,張雅玉從窗口望下去,發現自家樓棟門口支起了一頂紅色小帳篷,意味着樓棟進入封閉管理狀態,“我自己倒不害怕,就是擔心居民們緊張焦慮”。

  她想到,戰爭年代“支部建在連上”,如今同樣也是一場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於是立即跟居民區書記聯繫,希望能在樓裏成立臨時黨支部。她還特意叮囑:“特殊時期,我們不要再層層審批了,直接電話問,簡單明瞭”。一個半小時後,臨時黨支部就經上級黨組織批覆同意後成立了。

  張雅玉所在的樓棟,共有61名居民,平時流動性大。即便相識已久的鄰里,也僅限於“點頭之交”。自從成立臨時黨支部後,樓組羣也日漸活躍起來,大家將羣組視爲可信賴的“樹洞”,封控生活中的苦惱與快樂都往裏“倒”。

  一天,有鄰居在羣組中發了一個唱歌視頻。溫婉愉悅的歌聲,治癒了多日來的彷徨。“希望等迴歸正常生活後,我們樓組也能在社區小廣場搞個文藝演出。”聊起未來生活,大家又多了一分憧憬。

  當然,與許多羣組一樣,這裏也會有人抱怨、有人發牢騷。張雅玉覺得,“在家待久了,大家難免生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我們也要從實際出發理解居民,做好安撫工作。”

  保供、助老“自循環”減輕一線負擔

  撫平居民焦慮心緒外,這個臨時黨支部還有更實際的作用——解決居民“急難愁”。“我們樓組內實現‘自循環’,就能幫樓外‘大白’減輕負擔,他們也很辛苦。”張雅玉這樣想。

  臨時黨支部成立的第一天,她便向黨員們收集意見,看看大家能爲樓棟做力所能及的事。聊完後,兩類剛需被置頂——公共部位消毒和物資保障。

  有黨員看到毗鄰樓棟在樓道里點艾條消毒,認爲這個方法好,但也擔心,若使用不當會引起火災。爲此,有黨員提議,可以在燻艾時在樓道內巡視。與此同時,居民們的外賣、垃圾也能在巡視期間幫忙處理。爲避免上下樓巡視的高風險,黨員們還主動提出要按層包乾、層層落實。

  樓內的老人也是這個臨時黨支部特殊關愛的對象。每次發起樓組物資團購時,老人們可直接在羣內“點單”。即便不會打字,老人也可用語音口述,黨員志願者們則一一記錄在案,保證老人一日三餐。抗原篩查統計結果時,年輕黨員主動站出來,“信息統計我們在行,交給我們”。臨時缺藥的老人,只要在羣組中呼喚一聲,總有鄰居像“機器貓”一樣共享藥品。

  從互助到自治,建在封控樓裏的臨時黨支部,牢牢將大家“黏”在一起。雖然彼此不碰面,但線上羣組的24小時互動總是散發着暖意。退休老書記張雅玉說,社區工作既簡單也困難,就是“以心換心”,哪怕再忙也要竭盡所能。

原標題:上海:71.5萬名黨員向社區報到,24萬個樓棟、隊組建立黨組織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