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道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月25日發表題爲《面對威脅和挑戰,紐約唐人街華人社團能否復興?》的文章,全文編譯如下:

幾十年來,作爲紐約曼哈頓唐人街最老的公民社團之一,李氏公所一直爲華人移民提供幫助。

李氏公所最新的活動是全面翻新——從搬走麻將桌開始。現年49歲的桑尼·李(音)說,他是公所新設立的青年部的負責人。他指給記者看了新的卡拉OK迪斯科燈、檯球桌和健身自行車。

與許多基於姓氏、行業或家鄉的傳統華人社團一樣,李氏公所也需要新鮮血液。而唐人街作爲曼哈頓僅存的幾個工薪階層社區之一,其未來可能取決於老齡人口的更新。

這些團體的重要性與它們擁有的令人垂涎的房產相關,這些幾十年時間裏積累起來的房產主要用來服務海外華人——從餐館和商店老闆,到低收入租戶。

《紐約時報》找到了分別由數十家華人社團擁有的至少42棟建築,這些沒有電梯的商業樓和公寓樓爲數十家小買賣提供經營場所,爲數百名租戶提供租金管制公寓。

儘管許多華人社團幾十年來一直保留着自己的房產,但新冠疫情加劇了挑戰,不斷上漲的房地產稅、租戶拖欠的租金,以及不斷增長的維修費用,可能會迫使業主出售房產,打亂微妙的社區平衡。

紐約黃氏宗親會前主席、現年74歲的黃方(音)說,現在許多華人社團都需要抓緊時間拿出復興方案。“我們正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折,”他說,“除非我們改變自己,否則這些社團將在未來10年裏消失。”

住房和社會服務組織亞洲人平等會的負責人俞思亮說,雖然幾十年來,唐人街沒有華人社團出售過房產,但出售的壓力越來越大。他說:“有些華人社團擁有的是有百年曆史的老建築,需要大量的維修經費,而這些社團沒有雄厚的資金。”

小型商用樓和公寓樓的所有權變化可能對租戶不利,許多租戶在疫情期間與房東達成了降低租金的協議。

丁氏禮品店自從60多年前開業以來一直是同一個房東:新會同鄉會。這家店就位於同鄉會所在建築臨街角的一層,同鄉會成員的老家是廣東新會。

店主之一丁明明說,新冠疫情期間,這家店被迫停業了6個月,但新會同鄉會同意將每月3000美元的租金減半一年,讓商店的經營喘過氣來。

丁明明說:“他們很人性化,願意配合我們。”丁明明還表示,附近有幾家店因爲房東在租金上不靈活而永遠停業。

大多數華人社團靠商業租戶的租金來支付運作費用。“它們擁有建築不是爲了投資,而是讓社團有個活動場所。”現年72歲的退休會計師伍銳賢說。

對這些華人社團的大多數長期成員來說,這些建築代表着前輩的犧牲和勞動,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家。現年76歲的於金山說:“它們是聚會的地方。”於金山不久前曾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中華公所是許多華人社團的綜合機構。

新冠疫情期間,一些華人社團成了社區的生命線。中華公所曾設立食物賑濟處,還協調過新冠檢測和疫苗接種工作。

這些華人社團今天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與唐人街的人口結構變化有關。

自2000年以來,紐約市的華裔人口增長了60%,從35.7萬增至57萬,但增長主要集中在曼哈頓以外的地方。曼哈頓唐人街的華裔人口在同一時期下降了約三分之一,從5.1萬降至3.4萬。事實上,許多同鄉會成員已搬離唐人街。

一些社團正在嘗試與時俱進。2018年,台山寧陽會館選出了其最年輕的、也是第一位美國出生的主席曾偉康。現年38歲的他發現,使這個社團現代化是一項挑戰。“我們甚至不用電子郵件。”曾偉康說。

來自長島的醫療保健主管李國威在2015年成爲李氏公所主席,現年40歲。在他的推動下,公所的最新動作是新建了青年部。將領導這個新團體的化學家桑尼·李說,這樣做旨在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專業人士。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