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我們談論導盲犬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王曉慧 北京報道

導盲犬不常有,對導盲犬的猜測卻常有。

每年的國際導盲犬日都是導盲犬的“高光時刻”,在那之後,公衆對其的關注度便迅降低。而即便是這種一年一次的“打卡式關注”中,還常常伴隨着種種質疑和不解。

培訓一隻導盲犬的平均成本在20萬元左右,而導盲犬的篩選又極爲嚴格,淘汰率高。據我國首家導盲犬培訓基地大連基地數據,其導盲犬淘汰率約爲55%,被淘汰的導盲犬會作爲普通寵物犬回到家庭。同時,我國盲人數量逾1700萬,導盲犬僅200餘隻,堪稱“一犬難求”。

高投入、低產出、高需求、低供應,既然如此,爲什麼不推廣和使用其他手段代替導盲犬?對於盲人而言,導盲犬意味着什麼?隨着技術的發展,各種導盲手段的完善,導盲犬會不會被替代?當我們談論導盲犬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一個人的獨立

陳燕是國家一級鋼琴調律師,患有先天白內障,先後四次手術讓她的左眼獲得了光感和微弱色感,但2010年的一次車禍後,兩隻眼睛就“一點兒也看不見了”。

陳燕先後有過兩隻導盲犬,第一隻叫珍妮,是中國第18只導盲犬,2011年通過各項測試免費申領成功,陪伴了陳燕8年,第二隻叫黑萌萌,從2019年1月1日起陪伴陳燕至今。

當《華夏時報》記者問及導盲犬給予陳燕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陳燕說:“自由。”

“自由這兩個字對於健全人來說,可能體會不同,健全人想出門就出門了,想逛商場自己就走了,我們不行。”陳燕又打了個比方說:“您看比如疫情隔離14天,您出不了門,想走走不了,我們盲人的生活就像健全人隔離的生活,我們天天隔離。甭管去哪兒要人領着,別人沒時間,我哪兒也去不了。”

幫助盲人出行的手段通常有四種:導盲犬、盲杖、智能導盲裝置和導盲隨行,中國盲人協會主席李慶忠告訴記者,從更提綱挈領的角度而言,可以分爲獨立出行和導盲隨行兩大類。

導盲隨行即爲他人帶領盲人出行,這一點上,陳燕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一方面,“不願意麻煩別人”是很多盲人朋友的心理,另一方面,健全人作爲導盲隨行,常常無法從盲人的角度照顧到其需求,進行有效溝通。一次遇見一個膝蓋高的護欄,同伴讓陳燕邁過去,她邁過去了,結果護欄的另一邊比她原本站的地方低,但同伴並沒意識到這對陳燕來說是個“問題”,陳燕直接摔了個大馬趴。

那麼,爲了解決盲人出行問題,是否應該對導盲隨行進行專業培訓,是否有可能將其作爲一項職業去推廣?

帶領盲人安全出行確實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副教授琚四化告訴記者,定向行走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特殊教育的教師培養時,會讓他們瞭解盲人的出行方式和掌握陪同盲人出行的技巧,同時,盲生在盲校也會學習如何安全出行,如何使用盲杖等。

琚四化強調:“特殊教育界有這樣一種觀點,我們不認爲殘疾人對器材、設備的依賴是一種真正的依賴,但是如果處處要靠別人幫你,這是一種比較大的依賴性。因此我們更傾向於鼓勵盲人學習使用包括導盲犬在內的導盲輔具。”

在這一點上,李慶忠與琚四化觀點一致:“目前面對公共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比如對民航的工作人員等,有相關的技能培訓。我們也提倡針對盲人出行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務,鼓勵社會公益力量的參與,比如現在有視障陪跑員帶領盲人跑步,包括政府購買服務也有此類項目。但就其難度和技術性而言,導盲隨行並不需要作爲一項職業去培養專職人才。最重要的是,獨立行走更能體現盲人的獨立精神,盲人的個人尊嚴也更能受到尊重。”

多樣化的選擇

獨立出行的幾種手段各有利弊。

盲杖是最傳統也是最常見的盲人獨立出行輔具,李慶忠是因眼底病半路失明的,眼睛“還有點感光”,他是這兩年開始使用盲杖的。“盲杖便宜方便,幾十塊錢一根摺疊盲杖,隨時放在兜裏隨時拿出來,使用場景非常廣泛。”

而目前我國的電子導盲設備,無論是導盲眼鏡還是電子盲杖等,就其技術本身而言,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成熟。“另外,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先考慮有沒有,再考慮好不好、用不用得起,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隨着技術的迭代發展,智能導盲設備會越來越普及,價格也會更合理。因此,我們要繼續大力支持研發,增強實用性。”李慶忠說。

至於導盲犬,李慶忠坦言它有其不便之處:“首先它的培養成本高而產量少,無法滿足所有盲人的要求;其次,作爲使用者,需要承擔基本的衛生養護,比如清洗、遛狗、清理糞便等;另外,雖然近年在政府各部門推動和媒體呼籲下,導盲犬的出行情況已經大爲好轉,但一些地方副部門不接納導盲犬的情況還是有的;放到更具體的使用場景裏,導盲犬也會有一些難以克服的實際問題,比如在高峯期乘坐地鐵或公交時,車廂內非常擁擠,導盲犬能不能擠上去?擠上去了和人有非常密切的接觸,這可能讓一些天生怕狗的人不適,另外,人擠來擠去,會不會踩着導盲犬對導盲犬造成傷害?我們承認導盲犬確實有侷限性。”

那麼,隨着智能導盲設備的進步和發展,未來還需要導盲犬嗎?

“我想,導盲犬不會消失的。”李慶忠解釋道:“導盲犬是一種專門服務於盲人、引領盲人獨立出行的工作犬,是國家給予盲人羣體的權益,無論是《殘疾人保障法》還是《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都有明確規定,我們充分支持和保障盲人使用導盲犬出行的無障礙權益。另外,導盲犬最大的特點是經過訓練能幫助盲人安全避開障礙,在這方面,目前來看盲杖和電子導盲設備都無法與之媲美。而且導盲犬和盲人朋友之間建立的情感紐帶是其他任何產品無法取代的。”

“但需要強調的是,精神慰藉並不是我們提倡導盲犬的主要原因。”李慶忠稱:“這一點當然很重要,但從客觀角度而言,這是犬類其寵物屬性具備的本能特點,甚至導盲犬的聰明、專注較其它寵物狗更甚。我們提倡,導盲犬最關鍵的依然是它作爲工作犬能幫助盲人安全出行。”

“而且,人爲地用一種方式替代另一種方式,或者刻意進行減少、干涉,這種做法本身就不科學,也不符合實際,可能會帶來很多問題。我們應該做加法,讓盲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做選擇是最好的。”琚四化說道。

一羣人的窗口

導盲犬隻是一個“窗口”。

盲人藉助這個窗口走出家門“看”世界,全社會透過這個窗口要看見更多。

李慶忠告訴記者,這幾年,公衆對導盲犬非常感興趣,盲人使用導盲犬的相關權益也不斷完善。“我們非常開心有這種變化和進步。而在更深刻的層面,我們希望公衆通過關注導盲犬,更多地看到其背後使用者的需求,增強助殘意識、無障礙意識,增強對殘疾人的理解和支持。”

“實際上,不論是使用導盲犬還是其他輔具,我們支持導盲犬工作、支持盲人帶導盲犬出行的權益,究其根本,是支持殘疾人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平等參與社會。而這背後,我們要看到幾個方面,導盲犬、盲道、扶手坡道等等,這些是無障礙的物理環境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保障、盲人教育和就業、盲人蔘與文化體育生活等等,這些是無形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另外,社會各界、各行各業的接納,我們每個人增進對包括盲人在內的殘疾人的理解、瞭解和支持,這是無障礙意識建設。”

“從技術手段來講,導盲犬作爲一種象徵,它解決了一小部分盲人的問題,而究其培養難度、成本和使用上的不便之處,對更廣泛的盲人羣體而言,它是有限的,難以大規模地推廣和普及。”李慶忠說:“從對盲人羣體的整體服務水平和提升盲人蔘與社會角度、融入社會的角度而言,透過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看到,更重要的是信息無障礙,技術的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活方式,信息障礙會讓人寸步難行,但信息無障礙是無形的,公衆常常忽略它。”

如果說導盲犬是幫助盲人身體出行、繞過障礙的夥伴,那麼信息無障礙建設則對盲人的衣食住行、工作、教育、社交各個方面產生更爲廣泛深刻的影響。爲此,李慶忠說:“我們對現代高科技在導盲方面的應用報以期待,我們也對通過導盲犬這個‘窗口’看見和創造更多報以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