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5月9日,江西省水利廳官方網站對鄱陽湖水利樞紐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公衆參與第二次信息公示,公示時間自5月9日起的10個工作日內。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是國務院批覆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長江流域綜合規劃》中列入的重大工程,是統籌解決鄱陽湖枯水期水安全問題的綜合性骨幹工程。工程從2009年開始研究,歷時13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等有關部委牽頭組織了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等方面的專家對十多個專題進行了論證。

5月9日,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公示的《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是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最全的一次徵求意見稿。

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制定的徵求意見稿顯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爲開放式全閘工程,基本理念是: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即每年汛期4-8月份,閘門全開,江湖連通;9月至次年3月爲工程調控期,通過閘門調控,對湖區水位進行調節,實現汛末洪水資源化利用,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及水位過低而引發的一系列水安全問題。

徵求意見稿顯示,“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十分必要,工程建設利大於弊。”

工程建設可爲野生動物棲息地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鄱陽湖作爲長江的通江湖泊之一,是典型的吞吐型湖泊。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對水文節律的調控方式,即工程的調度方案,是決定工程對鄱陽湖生態環境的影響方式和程度的關鍵。

徵求意見稿顯示,功能定位上,鄱陽湖水利樞紐是一項基於生態水文學原理的水利工程。經多次優化調整,依據溼地生態、水生生態、水環境,以及湖區灌溉、供水、航運等的水位需求,實施調枯不控洪的調度方案,對湖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利弊兼而有之。

有利方面主要表現在:工程建設運行後,將通過調整江湖關係,有效緩解枯水問題持續惡化導致的未來情景下湖區水文節律不利演變的趨勢,9-次年 3月的湖泊水位過程和水量基本恢復到2003年前水平,湖區水資源承載力提高,其中,9-11月,湖區地表水水質有一定改善,環湖強富水區地下水位得到恢復。恢復後的水文節律,減緩了現狀9-11月湖區退水過快的問題,洲灘溼地在 9-11月的出露規律接近2003年前的平均水平,有利於鄱陽湖溼地植被生長發育,進而將增加平水年和枯水年情景下湖區越冬候鳥的棲息地面積,延長候鳥對棲息地的有效利用時間。

備受關注的工程建設對江豚的影響,徵求意見稿顯示:工程建設運行後,9-10月湖區平均水位抬升、水面面積增加、水域連通程度升高,可增加湖區魚類的索餌場面積、太湖新銀魚的適宜產卵場面積,有利於魚類資源的提升。9-11月,鄱陽湖適宜長江江豚棲息的水域面積增加,有利於江豚捕食和棲息,降低其擱淺的風險和被人類活動影響的概率,而魚類資源的提升也將一定程度增加江豚的餌料。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施工佈局圖。

徵求意見稿同時也顯示,工程的建設運行也會對鄱陽湖生態環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短期來看,工程施工將佔壓部分溼地,帶來一定生物量損失。將產生廢水、廢氣、噪聲等影響。

長期來看,對於溼地生態,主要是在恢復溼地生態水文過程的同時,改變了現狀條件下的洲灘植物種羣數量和分佈範圍,對該範圍內棲息的豆雁、白額雁和灰雁等雁類及灰鶴的越冬過程有一定不利影響,但不改變鄱陽湖溼地植物種質資源和物種多樣性。

對於水生生態,主要是工程在9-次年3月期間的阻隔影響,江湖交流阻隔會使鱭屬幼魚、以四大家魚爲代表的江湖洄游魚類和非洄游性魚類種羣的部分個體受到影響,但通過魚道、1區生態閘等措施,同時考慮到4-8月魚類主要洄游時期的江湖自然連通,鄱陽湖魚類羣落的物種組成在總體上能夠得到維護,工程對鄱陽湖魚類區系的影響程度不明顯。

同時,工程的阻隔可能會使得長江江豚目前已受干擾的江湖遷移行爲進一步減小,長期來看,湖口以下長江干流的江豚分佈格局將發生改變,可能增加幹流種羣的生存風險,通過樞紐 ⅡI 區、Iv 區的 60m大孔閘,並採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敞泄調度以及在樞紐構築物上敷設消聲材料等措施,可一定程度降低工程對長江江豚遷移的不利影響。

建議:建立嚴格的跟蹤評價制度並進一步優化工程大孔閘設計保障江豚江湖遷移

徵求意見稿顯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須嚴格遵循環境保護“三同時”原則,針對工程建設運行對鄱陽湖可能帶來的生態環境不利影響和風險,建立並嚴格落實工程管理機制,保證調度方案的準確實施,並積極開展棲息地保護、植被恢復、魚道、增殖放流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生態環境跟蹤監測和實時評價。

徵求意見稿認爲,在江西省深入開展鄱陽湖流域系統治理,加強湖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現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運行的生態環境正效應將得以落實,不利的生態環境影響可得到減緩。在此前提下,本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可接受,從環境保護角度分析,項目建設可行。

同時,爲保證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更好地發揮工程的生態環境效益,徵求意見稿中建議,開展工程的生態適應性調度,鑑於鄱陽湖生態系統的高度複雜性,及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條件的持續變化,必須建立嚴格的跟蹤評價制度,開展系統的跟蹤評價工作,在工程建設運行過程中全面系統地監測鄱陽湖生態環境質量的動態變化,並根據評價成果,適時優化工程運行調度方案。

加強對鄱陽湖溼地生態、鳥類、水生動物等的有效保護與管理,科學規劃湖內自然保護區,建議對現有保護區進行科學整合,成立統一的管理機構。統籌湖泊管理,形成與樞紐工程協同保護的新機制。同時,爲更好地保障江豚江湖遷移,建議及時掌握大孔閘製造工藝的發展動態,並在滿足相關條件的情況下進一步優化大孔閘設計,增大閘門寬度。

徵求意見稿中還建議,加強鄱陽湖流域,尤其是湖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證入湖河流與湖泊水質的達標和持續向好;充分結合河湖長制的實施,及時建立鄱陽湖富營養化及水華的監測和預警機制,編制應急預案,做好水華風險應急防控工作。

以長期動態的生態監測爲依託,積極開展工程環境影響的後評價工作,全面系統地評估工程運行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環境保護措施的實施成效,對相關保護措施進行逐步優化,降低工程的不利影響。

探索開展三峽及上游水庫羣、鄱陽湖水利樞紐及流域內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聯合調度,實現鄱陽湖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的水資源綜合管理和優化配置,積極踐行長江大保護。

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背景

鄱陽湖區的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的重要保障,湖區用展鄱陽湖流域總量15.9%的水資源量,承載了江西省27.6%的人口總量、23.9%的耕地面積、30.9%的糧食產量和38.2%的地區生產總產值。

近年來,鄱陽湖出現呈趨勢性和常態化的枯水情勢,表現出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枯水歷時延長的顯著特徵。《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指出,鄱陽湖枯水常態化和趨勢性的新變化,造成湖區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對生態、生活、生產等多方面造成重大影響,難以滿足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及周邊城市羣迅速崛起的要求。湖區缺水主要以低水位導致的工程性缺水爲主,遇特枯水年缺水尤爲嚴重,已造成湖區農業不同程度的旱災損失及城鎮和農村飲水困難等。

2008年初,江西省提出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部署,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提出“重點研究、實施推進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論證歷時多年,相關部門開展了大量工作,工程方案不斷優化完善,江西省組織開展了關鍵技術專題研究及“六大課題”研究工作,包括“鄱陽湖水利樞紐防洪影響及對策研究”、“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鄱陽湖水質影響及對策研究”、“ 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溼地與候鳥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和“鄱陽湖水生動物資源現狀及水利樞紐對水生動物的影響與對策研究”等。2016年2月,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有關情況和意見的報告》,提出“通過建閘方式科學合理調控枯水期湖區水位是必要的”,同月,國務院同意了國家發改委的意見。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可解決長江三峽及三峽水庫羣建成以後,江湖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帶來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時間延長、水位下降、水面萎縮、水質發生變化等問題;也是真正保護好鄱陽湖,特別是提高鄱陽湖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使鄱陽湖更好支撐湖區經濟社會發展、更好服務於民生改善的一項重大項目。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