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財公司高管專訪|光大理財潘東:實體經濟是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的最終力量

記者 姜樊

進入2022年,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已經基本完成整改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爲銀行理財的主力軍。根據光大理財與波士頓諮詢公司近期聯合發佈的《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1》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理財公司產品規模同比增長158%至17.19萬億元,達到整體銀行理財份額的60%,標誌着理財公司正式佔據銀行理財市場的主體地位。

與“資管新規”出爐之前不同的是,銀行理財正面臨截然不同的市場:淨值化讓銀行理財投資者感受到了市場波動帶來的收益回撤的壓力,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因此調整了投資策略。不過,REITs等另類投資的開閘、養老理財不斷試點,亦讓銀行理財蘊含着無限的發展可能。

作爲首批成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行業創新“行動者”,光大理財不僅在理財產品淨值大幅波動時打響了公佈自購計劃的“第一槍”,亦是首批公募REITs發行後首個推出相關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者”,更是養老理財試點中的首批“探路者”。

財聯社記者近日採訪了光大理財總經理潘東,通過這位資管行業女將獨到的視角,觀察銀行理財子公司未來展業的方向及邏輯。

挖掘更多可投資產能有效平滑收益波動

自去年底開始,權益市場波動不斷,這讓剛剛全面轉向淨值化的銀行理財出現了有史以來首次大面積收益回撤現象,超過10%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淨值低於“1”的情況。3月23日,光大理財率先發布自購公告,以此穩定投資者信心。不過,市場依然脆弱敏感,銀行理財公司亦在調整投資策略。

財聯社:今年以來,銀行理財首次出現了大規模的淨值表現低於“1”的情況。有市場預測,這輪波動會讓銀行面臨大量的贖回壓力。您如何看待這樣的壓力?

潘東:作爲一個規模近30萬億元的行業,銀行理財每個月、每個季度都有大量的申購和贖回,也會有很多產品到期和發行,這是常態。在當前的市場情況下,銀行理財是否會出現大量贖回,需要了解資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

根據光大理財觀察到的情況來看,隨着無風險利率的下降,當前投資者正在降低對收益的預期,而非盲目地選擇大量贖回資金。過去投資者希望銀行理財能夠給出穩定在5%左右的收益,但現在可能只有3%左右。雖然不及預期,但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健的正收益。與此同時,爲了留住客戶,資產管理機構的策略也變得更加的審慎。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資產管理市場財富端保持了雙位數的增長。這意味着我國需要有更強大的基礎資產市場與之相匹配,不論股市、債市還是實物資產投資,都應該加強其廣度、深度和活躍度,因爲實體經濟是支撐各類市場發展的最終力量。

財聯社:爲了應對市場波動,光大理財在佈局各類資產時會如何選擇?

潘東:今年市場波動確實很大,但作爲一家資管機構,需要挖掘更多的可投資產。從數據上看,光大理財的產品總體業績表現相對穩健,雖然一些產品並未達到業績比較基準,但絕大部分到期產品保持了正收益。光大理財在其中也做出了一些投資策略的調整。

在此輪波動中,光大理財首先增加了打底資產的投資能力。今年光大理財增配了如存款、短久期CD等對利率彈性較小的打底資產,這可以有效控制產品不出現大幅波動。

在久期管控上,光大理財仍堅持審慎的原則。當前,美聯儲開啓加息通道,中美利率已經出現倒掛,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因此光大理財在資產久期的靈活度把控上,做了很多工作。今年還加大了產品創新資產的力度,如今年一季度光大理財挖掘了一些優質的非標客戶。此外,光大理財還運用瞭如量化對沖國債期貨等對沖工具,試水了公募REITs的相關產品等。

期待參與發行和管理REITs項目

隨着公募REITs產品開始陸續進場,這爲銀行理財在另類投資中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光大理財去年10月發佈的“陽光紅基礎設施公募REITs優選1號”,是理財公司首支試水公募REITs的理財產品。

以REITs爲代表的另類資產,如今越來越受到各類資管公司的青睞與重視。據《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1》報告,這主要是因爲企業和機構客戶以及高淨值客戶對於另類資產的配合需求日益提升,同時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私募股權、私募債券、實物資產的投資需求。

財聯社:您如何看待另類資產在銀行理財公司中的作用,光大理財將如何所佈局另類資產?

潘東:儘管中國已經發展出了龐大的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市場,但市場上,領先機構仍以美元基金投資人和各類企業集團的產業投資人爲主。因此打造中國本土的以人民幣投資爲主的領先另類資管機構是中國資管行業要實現的“關鍵一躍”。而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應該突破傳統的價值鏈,也需要資管行業體系化地重構另類資產的投資能力。

從國際資管行業對於非標資產的定義來看,大宗商品、基礎設施、房地產、私募股權都屬於另類資產,但在我國大宗商品和結構化產品等另類資產尚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以另類投資基金爲力,有數據顯示,中國另類投資基金僅有市場中性策略這一單一品種,而美國另類投資基金可按投資策略不同向下細分爲17個子類別。

不過,對於資管行業而言,建立另類資管業務是一個體系化工程,需要外部環境和機構能力建設的共同作用,這需要解決募、投、管、退、治理等五個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募資方面要解決人民幣長期資金來源問題;在投資和管理方面要解決實物資產運營能力和企業賦能能力的問題;在退出方面要解決退出通路和工具的問題;在治理方面要解決激勵約束和風險內控等問題。

以REITs這類實物資產爲例,資管機構要拓展運營能力,從產品設計、開發、建設、招租、運營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在這一過程中把基礎資產證券化並向投資者募資,助力基礎設施項目最終落地。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REITs未來前景廣闊。

此外,對於光大理財而言,另類資產是未來佈局的重要方向。當前光大理財針對ABS、RMBS、REITs等創新資產設立了專門的投研團隊,以此來構建另類資產的投資能力。

財聯社:光大理財去年在行業內率先試水發行了公募REITs的理財產品。在這一領域光大理財還有怎樣的佈局和思考?

潘東:REITs的底層邏輯是基於資產的投資,它與股票基於企業的成長和債券基於公司的信用,投資邏輯是不一樣的。REITs具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與股債的相對低相關性以及抗通脹等特性,國內REITs在多個維度對項目有着較高標準,同時也要求上市資產未來三年每年的分紅原則上不低於4%,整體非常適合中長期銀行理財產品進行投資。

目前光大理財已經發布了一支含有公募REITs的理財產品,目前收益率總體表現良好。這支產品是把公募REITs基金作爲基礎投資品,並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權益類產品。這是我們在探索REITs相關理財產品中的第一步。

我國對公募REITs的改造,是把這個基礎資產最後給它變成了公募基金的份額,這是特別巨大的變革。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REITs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相對於以已有的公募REITs基金作爲基礎投資品構建產品,光大理財更期待可以獨立發行和管理REITs項目。

與基金公司相比,銀行理財公司在做REITs業務的資源稟賦更有優勢。REITs的底層是非標資產,銀行理財子公司對非標資產遠比基金公司更爲熟悉。而當前我國的大型不動產、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資產,主體仍是大型企業,依託母行強大的客戶基礎,銀行理財公司是最靠近企業和基礎資產的資管公司。

我們預計,未來REITs的交易形態、結構或還將有不斷優化。而要將其變爲一個活躍的大市場,就需要更多的參與者進入,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應缺席。

搶佔養老金藍海市場

隨着我國老齡化趨勢顯現,儘快構建養老體系成爲重要的話題之一。據《中國資產管理市場2021》報告顯示,養老資金持續高速增長,愈發成爲資管市場重要的資金來源。2021年,養老金總體資金達到14萬億元,其中委託外部投資管理的規模達6.9萬億元,同比增長27%,與2020年增速25%接近,延續高速增長態勢。

銀行理財作爲當前資管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養老第三支柱中的作用不斷顯現。在銀保監會開閘養老理財試點之後,近期國務院發佈《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首次將銀行理財納入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範圍內。

財聯社:近期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中明確,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爲12000元”、“參加人應當指定或者開立一個本人唯一的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等,您如何看待這些條款背後的機會?

潘東:別看每年只有12000元,但年輕人從二三十歲開始積累,到其六七十歲時這就是一大筆資金。只要這件事長期可持續,那麼每人每年12000元的稅優也是養老第三支柱中巨大的進步。

此次《意見》中還明確指出,參加人可以自主選擇賬戶設立的銀行。這對銀行的重要性將不亞於“代發工資”業務。個人養老金賬戶除了每人每年12000元的資金以外,還會牽扯到稅優抵扣等綁定操作,變更賬戶流程相對繁瑣,因此商業銀行若能在第一輪搶佔市場時抓住客戶,就意味着抓住了客戶未來幾十年的長期持續的養老金流入的先機。

這一規定還將促使銀行對客戶的維護從B端擴展到C端,從對企業客戶的競爭延伸到對員工個人客戶的競爭,需要銀行加強公私聯動,更加重視對零售客戶的服務提升。

因此接下來,商業銀行將利用好這一機會,儘可能抓住更多的個人養老金賬戶。不過,在這一過程中,預計銀行將呈現出養老第二支柱與第三支柱聯動營銷的趨勢,銀行還需在科技系統、客羣維護等多個方面有所準備。

財聯社:《意見》還首次將銀行理財納入到個人養老金賬戶的投資範圍內。您認爲銀行理財有怎樣的優勢,應如何做準備?

潘東:此前業界一直呼籲,希望相關監管部門可以制定一份養老金可投資的產品範圍或名單,並將投資產品的選擇權交還給投資者。就像“貨架”一樣,監管部門可對“貨架”進行規範、進行豐富,但如何選擇應由市場、投資者自行決定。

雖然養老理財仍處於試點階段,但銀行理財已經做好了準備。從規模上來講銀行理財應成爲投資標的之一,截至2021年末,理財子公司的產品規模同比增長158%至17.19萬億元。而自養老理財試點開閘之後,市場反應良好,這是因爲其順應了當前市場化變革的大方向。

實際上,養老第三支柱是中國養老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未來各類資管機構還應進一步夯實和呈現自身在第三支柱產品打造和投資管理上的優勢,抓住產品供給政策放開的機遇。銀行理財公司可利用品牌信任度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等優勢,爲客戶提供長期限、收益有競爭力、資產配置隨用戶生命週期需求變化的養老金產品。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公司可以基於母行賬戶資源,開展財富管理與個人養老投資的業務聯動,爲客戶設計覆蓋儲蓄、財富管理、養老規劃、養老投資等一站式的養老服務,並提升稅收優惠覈算及清繳等服務的便捷性,激發客戶投資於第三支柱的興趣。

銀行理財被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範圍之後,未來或可以推動、反哺養老第二支柱的改革,希望將來銀行理財也可被納入到養老第二支柱的範圍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