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通知,並於5月10日對外公開。作爲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規劃》首次提出了“生物經濟”的概念。

未來,哪些產業將成爲生物經濟的支柱產業?

5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規劃》從4個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經濟支柱產業,分別爲加快生物技術賦能健康產業,加快生物育種技術賦能生物農業產業,加快生物製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以及加快信息技術賦能生物信息產業。

其中,在中國的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能源的發展。關於加快生物製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王翔指出,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製劑、功能型微生物、酶製劑,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規劃》還提出,順應“追求產能產效”轉向“堅持生態優先”的新趨勢,發展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滿足人民羣衆對生產方式更可持續的新期待。

這是一個重要的表態,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發展生物質能產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公共服務屬性,很大程度將解決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重點應考量節能環保效果和社會效益。在“雙碳”目標下,以及此次國家發改委的發文,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將迎來一定的機遇,但仍然充滿挑戰。

生物質能產業“個頭較小”

過去,人類通過燃燒莊稼等有機物質,即生物質,很大程度滿足了對能源的需求。現代科學技術則在嘗試將這些生物質轉化成固體、液體或氣體等形式,代替化石燃料,提高能源轉化效率,降低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

生物質的形成是固碳過程,在使用中不增加大氣中的碳,具有天然的碳中性特徵,是全生命週期分析意義上的碳平衡和零碳能源,具有獨特的負碳排放作用。在“雙碳”目標之下,發展生物質能是清潔發展和改變能源結構的重要一環,對於實現能源替代、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但是,目前中國的生物質能產業規模仍然較小,尤其是在發電領域的市場競爭中,生物質發電明顯處於下風。

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生物質能發電裝機3798萬千瓦,僅佔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的3.57%,相比之下,光伏和風電裝機已分別達到3.06億千瓦和3.28億千瓦。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佈的《2021-2022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到2022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總裝機合計將達13億千瓦。其中,生物質能發電裝機4500萬千瓦,僅佔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總裝機的3.46%。這仍然是一個較低的比例。

有業內人士直言,最近10年,我國從事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的企業,尤其生物質能發電或熱電聯產企業,半數以上微利甚至虧損。更爲遺憾的是,歷經30多年的發展,我國至今沒有形成先進成套的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技術裝備和標準規範,沒有培育出區域或全球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

曾有着“生物質發電第一股”光環的凱迪生態,在2018年前後接連爆出財務和信披造假等問題,2020年公司被終止上市,經過數年的艱難處置,“凱迪系”合併破產重整一事在近日邁出關鍵一步。債權人提供的《重整計劃(草案)》指出,凱迪生態在向生物質發電企業轉型過程中缺乏科學、嚴謹的產業研究及財務規律分析,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極其混亂、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對產業政策變化缺乏應有的預見,致使財務狀況嚴重惡化、經營現金流無法維持正常經營活動。

清華大學原副校長、北京能源與環境學會名譽會長倪維斗院士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就指出,多年來生物質產業在我國起起伏伏,從事生物質的民營企業絕大部分都是虧本的,在這個行業“笑着進來,哭着出去”。生物質能和風電光伏等不太一樣,比較容易人爲控制,應該是可再生能源中一大助力,但目前國內認知程度還不夠。比如玉米秸稈燃燒引起的大氣污染問題,目前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禁止焚燒,但是村民有客觀需要,處理秸稈後騰出地方種下一茬作物,最後只能偷偷燒掉。這樣沒有解決污染問題,也浪費了資源。

與光、風等可再生能源不同的是,生物質能的原料並非無成本地拿來即用,大多情況下要將分佈零散、能源密度較小的生物質資源進行獲取、分類、儲存、加工成型等。以農林生物質發電爲例,其原料主要有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等。但與一些國家的大規模農業生產不同,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低,農作物廢棄物相對分散,收集相對困難,耗時耗力,且這類原料體積大,運輸成本較高,導致整體成本較高。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生物質能的發展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但遠遠落後風電光伏,核心的原因可以歸結爲成本,只有真正降低了成本,纔可能真正提升競爭力。

生物質能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

儘管面臨着重重挑戰,但在“雙碳”目標下,生物質能的發展仍然被寄予了厚望。

去年12月,在2021(第三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峯論壇上,就有多位與會專家指出,生物質能是重要的零碳可再生能源,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生物質能在能源轉型中的戰略地位。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名譽會長陳小平表示,根據指出,若結合BECCS(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儲存)技術,預計到2030年,生物質能利用將爲全社會減碳超9億噸,到2060年將實現碳減排超20億噸,這將爲我國“雙碳”目標做出重要的貢獻。

此次國家發改委發佈的《規劃》,是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其中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推動生物能源產業發展。要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推動向熱電聯產轉型升級。

“生物能源環保產業示範工程”也被列入了七大生物經濟示範工程,具體包括在城鄉有機廢棄物集中地區開展纖維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氣產業示範,打通生物質原料收集、有機肥生產使用等重要環節,提高生物燃料生產規模。建設以生物質熱電聯產、生物質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爲主要能源的產業園區。支持有條件的縣域開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替代燃煤,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熱電聯產,推進沼氣、生物質成型燃料等其他生物質能清潔取暖。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生物柴油推廣試點,推進生物航空燃料示範應用等。

《規劃》還專門提出,鼓勵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質能財政補貼政策。

儘管這些都是積極的政策訊號,但並不意味着能夠迅速地從根本上解決生物質能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前述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峯論壇上,能源基金會項目副總裁李潔提出,生物質能若想迎來更大的發展,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對各種技術的經濟可行性進行比較,在頂層設計的層面,建議確定生物質在碳中和路徑中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在實施落地層面,需要進一步探討生物質的商業與投融資模式等。

此外,諸多業內人士的一個共識是,要實現生物質有效大規模應用,還要牽扯到土地利用與林草等多個部門,要解決與農業用地的競爭、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等問題。譬如,當玉米通過加工可以轉化成乙醇汽油時,玉米已經具有能源屬性,不再是簡單的糧食,而是能源供應體系中的一部分,這樣玉米價格隨着能源價格波動,使能源安全與糧食安全相聯繫。

林伯強向記者表示,長期來看,如果要提升生物質能在可再生能源當中的比例,需要各方認真盤算,生物質能的發展潛力空間有多大,原料從哪裏來,優勢體現在什麼地方,如何鼓勵,政策如何配套等,統籌推進。如果說在“雙碳”目標以及此次國家發改委發文支持的背景下,生物質能產業將迎來機遇期,那也應該是一個緩慢的改變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