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後簡稱《規劃》)。其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四大生物經濟重點發展領域,其中之一即順應“解決溫飽”轉向“營養多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滿足人民羣衆對食品消費更高層次的新期待。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胡冰川告訴記者,生物農業中的生物育種等內容在《“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等相關規劃文件中已有涉及,《規劃》將包括生物農業在內的生物經濟作爲一個整體進行重點扶持和培育

在胡冰川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爲疫情持續演變下生物安全防控和生物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另一方面伴隨着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將生物育種等新的生物技術置於統一框架下管理。

具體來看,《規劃》明確,要着眼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適應日益多元的營養健康食物等消費需求,重點圍繞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農業生物產品,建立生物農業示範推廣體系,完善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產業體系,更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更加完善的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確保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

《規劃》將推動生物農業產業發展作爲培育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提高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質量。在尊重科學、嚴格 監管、依法依規、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動生物育種等領域產業化應用,保障糧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農產品供給。

“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落地指日可待。”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理事靖飛表示。

靖飛向記者表示,《規劃》再次明確要有序推動生物育種等領域產業化應用,儘管看似老生常談,但在國家又新批准一批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的現實背景下,生物育種正在向產業化應用衝刺。

《規劃》明確,要有序發展全基因組選擇、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種技術,着力提升良種培育、生產加工、推廣應用等能力,加快構建商業化育種創新體系。積極推進高抗優質玉米、大豆糧食作物,開展優質生豬、白羽肉雞、奶牛等禽畜和水產品良種攻關及科學飼養。

另外,《規劃》強調要培育壯大競爭力強的創新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發展壯大新型創新力量。鼓勵生物創新企業深耕細分領域,厚植髮展優勢,培育成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單項冠軍;支持有影響力的用戶單位牽頭建立產用聯合體,與生產企業共同合作開展生物產品技術創新和示範驗證,構建“應用示範-反饋改進-水平提升-輻射推廣”的良性循環發展機制等。

靖飛指出,《規劃》明確生物育種主體的職能目標要服務於“用”,前沿領域有影響力的用戶單位既要站在理論前沿,同時必須立足於“用”,牽頭建立產用聯合體,生物創新企業更要立足於“用”,要深耕細分領域,要通過聯合形成合力,最終目的是通過加快生物技術的發展,賦能農業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在此基礎上,《規劃》還對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提出了四點做法:

第一,保護種質資源。以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和中期庫(資源圃)、 畜禽基因庫和保護場(區)、水產種質資源庫和資源場等爲重點,着力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開展種質資源蒐集、保存、鑑定評價和開發利用,爲科研育種提供優質資源材料。

第二,推動育種創新。以農作物分子育種創新服務平臺和鑑定平臺、畜禽育種創新平臺、水產聯合育種平臺等爲重點,發展原創育種技術,支持建設一批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着力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的基礎性科研和商業化育種體系,改善科研創新條件,推動產研深度融合,促進創新要素高效配置。

第三,開展測試評價。以農作物品種測試評價中心(站)、畜禽遺傳評估中心和品種測定站、水產品種測試站爲重點,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提升設施裝備條件和品種測試(測定)能力。

第四,促進良種繁育。以農作物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種公畜站、水產繁種基地爲重點,着力打造國家農作物、畜禽和水產良種生產基地,有效保障良種供應,全面提升良種覆蓋率。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發展改革委網站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