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酉2022首届春季拍卖会

“清代官窑”专场

-预展时间-

5月11日至13日

-拍卖时间-

5月13日 19:30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存世数量较多,其中不乏精品、上品。而近年来清代官窑藏品,越来越多的藏家,发掘到其中的魅力与收藏价值,市场行情较为火爆。本场即为大家呈现清代历朝官窑精品,共计66件拍品,包含青花、彩瓷、颜色釉等各类瓷器,大多出自各大拍卖公司与文物公司,品质上乘,色泽纯正,来源清晰。

精品预览

清代官窑专场集锦图

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崇拜十分虔诚,广建藏式佛教建筑,大量的寺庙和频繁的法事活动必然需要大量法器和陈设配合,故而内廷可见大量的瓷质和其他材质的藏传佛教法器。

甘露瓶为乾隆时期宫廷陈设之一,究其原因,可在清宫陈设档案中获知答案:在乾隆御驾居憩的所有殿、堂、斋室中,都陈设有『红花白地甘露瓶』一具,可见乾隆对此宫廷陈设御瓷的喜爱与重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中就绘有此种甘露瓶,更可资佐证。

清郎世宁《弘历观画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月二十二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高玉交白地红花甘露瓶一件(紫檀木座)。传旨:照此瓶款式花样做木样着色呈览。准时,交与江西先烧造几件送来,随后再烧造几件,俱不要款。”次年“二月十九日,大臣海望来说,太监张玉传旨:着传与唐英将甘露瓶陆续再作些来。通过《活计文件》记载,可知此式甘露瓶当为唐英督陶其间所制,并备受乾隆帝喜爱,多次提出“再稍早几件”、“再作些来”。本品即为此类无款作品。

Lot 2022

清乾隆 矾红折枝花卉纹甘露瓶

H:22cm

来源:天津文物公司旧藏

记录:天津美术馆艺术传承典藏展

参阅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明清陶瓷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素三彩》,耿宝昌、吕成龙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品唇口,直颈,颈部偏下起轮状凸弦纹,溜肩,鼓腹,及底内收,下承覆盆式底座,底端外沿起棱,足端平切。通体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壁以矾红为饰。口沿外涂矾红,下连回纹,颈部点缀朵梅纹,轮状突起上、下均饰变形莲瓣纹,颈下部绘如意云头纹。肩部绘双重莲瓣纹,腹部绘折枝莲纹,胫部绘蕉叶纹,圈足绘变形莲瓣纹。

而甘露瓶也是极具藏传佛教特色的器物。一般用途是于瓶内盛净水,上插藏草,以示淋洒之甘露(此即“藏草瓶”、“甘露瓶”二名之由来)。以瓶盛五宝、五香、五药、五谷及香水等二十种物,供养佛菩萨,则以此开显净菩提心之德,在密教灌顶时,瓶亦为诸尊手持之物。

御制甘露瓶尚有另外一种用处,即作皇室赏赐西藏僧侣之用。这与清朝帝王民族统治之措施不无关系。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以加强中央集权,是清朝政府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而本品既体现出御窑精湛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内地与西藏频繁的文化交流,是十分独特的乾隆御窑佳作。


Lot 2007

清光绪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H:29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来源:江苏省文物总店旧藏

参阅:《故宫陶瓷馆卷五·专题》,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页241


玉壶春瓶是宋代创制的一种瓶式,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初为酒器使用,后因器形秀美,线条匀称,受人喜爱,逐渐作为陈设之用,历代相沿,盛行不衰。玉壶春瓶装饰竹石芭蕉图,最早见于明代洪武御窑,有青花、釉里红制品。永宣时期制品最美成为瓶式经典,清代康熙始仿明初之作,乾隆朝烧造趋于完美。遂成官窑定式,为清宫经典陈设用瓷。以后历代官窑均有烧造,一直延烧至清末。

此件为光绪官窑佳作,口沿外撇、颈细而腹硕,圈足。形制周正,线条流畅优美。胎体细腻坚质,釉面光洁莹润,通体青花描绘纹饰,颈部饰蕉叶纹、缠枝花纹以及灵芝云纹作饰,近足部为变形莲瓣纹。腹部饰青花竹石芭蕉图案,芭蕉和兰竹生于奇石之间,生机盎然,富有园林小景的别致趣味,纹饰描绘细腻,富有层次感,地面皴法技法轻轻绘出,笔意娴熟,构图疏朗得当,给人以水墨小品画的清幽之境。其绘画技法着意摹仿永宣苏麻离青之铁斑沉着效果,点涂技法发挥尽致,青花发色淋漓,诚属光绪官窑上乘佳作。

Lot 2012

清嘉庆 松石绿地堆白缠枝西番莲纹碗

D:14.7cm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页265



松石绿釉堆白工艺为乾隆朝所创,嘉道二朝偶有烧造,以其风格素雅深得皇帝喜爱,工艺突出松石绿釉彩之洁净质感,堆白如雪之宁静纯美。

此件拍品敞口,弧腹,圈足。口沿描金,通体施以松石绿釉为地,其上以堆白工艺装饰。外壁口、胫、足部分别饰有如意云头纹,莲瓣纹,回纹。内口沿饰有变形夔龙纹一周,俗称“拐子龙”。腹部与内地饰有缠枝西番莲纹。堆白工艺技法娴熟,纹饰清晰流畅,寓意吉祥如意。整体器型周正,端庄大方,胎质坚致细腻,釉面润洁淡雅。

松石绿釉往往多为彩瓷色地,以彰彩绘之美,而此式工艺别具一格,更多突出松石绿釉之匀净质感。松石绿釉虽为低温色釉,然调配亦颇费功夫,调配得当才可得均匀效果,烧成之后现匀净厚润之感。若如本品通体敷施,更须讲究彩料的提纯与调配,经反复调试方可,如此繁复的工艺必将制约烧造的数量,故检视当今公私数据,与本品相似之例寥寥可数。实例有清宫旧藏“乾隆仿松绿石釉堆花白彩福庆宝相纹碗”与此相若。

Lot 2054

清光绪 矾红双龙戏珠纹大盘一对

D:34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参阅:《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页280,图371



画片为明清官窑经典式样,广为宫廷喜爱。拍品尺寸较大,敞口,弧壁,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光润。口沿以金彩绘弦纹一周,盘心矾红彩绘双龙戏珠纹,并以金彩描绘龙珠。两龙上下呼应,表现为喜相逢团花状的构图形式。双龙身形矫健,鬃髪飞扬,张牙舞爪,展现威风凛凛之态。外壁绘火焰祥云纹,双龙赶珠穿行其间,构图疏密有致,色调雅淡。底部矾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本对盘矾红色调层次丰富,色彩鲜艳,凝而不滞,纹饰构图布局考究,上佳之品。

杏圆方瓶为传统官窑制式,创制于雍正时期,以后历朝均有烧造,为清代典型官窑器物,器形仿古代投壶式样。《光绪廿六年庚子大运传办瓷器清单》中第二项所载名称为“均釉四方杏元双管瓶”,即为此类品种。


Lot 2060

清光绪 窑变釉贯耳杏圆方瓶

H:30cm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来源:北京文物公司旧藏

参阅:《故宫陶瓷馆卷五·专题》,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出版社,页183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07



拍品形制倭角双贯耳,口微外撇,似海棠形,内口颈饰以窑变蓝釉,内里无釉,直颈,长方扁体腹至下外鼓。底足无釉露胎,胎质坚缜。腹部饰凸起的杏圆形开光,为方正的器身平添变化。通体满施窑变釉,釉面玻璃感极强。釉色以大面积红色为基调,间杂浅青的黑色,以及器物口、耳、棱角等处因釉汁流淌呈现特有的月白色,交相辉映。整器胎质厚重,釉面莹润,形制优美,尽显佳品高贵。

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皇帝大婚,江西巡抚景福为此烧造“大婚礼造器”,其中以黄釉粉彩器为主。其时恰逢慈禧当政,在其个人喜好影响下,终形成同治官窑具有浓厚吉祥寓意的瓷饰风格。



Lot 2023

清同治 黄地绿竹茶盅

D:9cm

款识:《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出版:《晚清帝后用瓷展览图录》,主编:奚文骏、杨鸥,页80,编号11-1

来源:2010年5月,伦敦邦瀚斯拍卖会,编号147

本品在清宫档案中的名称为“彩绿竹子填黄釉茶盅”纹样为同治大婚预备皇后需用瓷器中第10号画样“黄地绿竹子碗样”。盅外壁满施黄釉为地,其上以粉彩绘绿竹三排,布局均匀大方,设色典雅。“竹”称君子,其因虚受益,有君子之气节。纹样极力追求文人气息,较为少见。

Lot 2031

清同治 豆青釉矾红团凤纹碗一对

D:14.3cm

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式碗创烧自清代康熙一朝,后成为官窑传统品种,凤凰在明清时期也是女性最高地位的象征,是居龙纹造型之后最具权威与代表性的宫廷纹饰,因此团凤纹在明清时期也是宫廷传统图案样式之一。

拍品碗口微撇,弧壁,足底施白釉,圈足露胎,胎土淘洗精炼,细腻洁白,胎质坚致缜密,修胎严谨。造型端庄隽秀,线条柔美自然。内外满饰豆青釉,釉面光润,莹泽如玉,温润醇厚,细腻匀净,将豆青釉一色之净美臻纯尽展无遗。外壁以矾红绘五组等距团凤纹,碗心亦饰一团凤纹。凤鸟展翅,凤目尖喙,羽丰尾长,仪表威仪。整体图案布局简洁有序,笔法细腻,绘画生动,色彩醒目,高贵典雅。豆青釉静穆淡雅,矾红色彩艳丽,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极强。拍品成对传世,甚为难得。


lot 2061

清乾隆 青花几何纹壮罐

H:22.9cm

参阅:《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323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页45,图43

来源:天津文物公司



拍品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造型规整,胎体细腻坚致,釉面光润。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部绘海水纹,肩部为缠枝花莲纹,腹部绘围布成圈的连续几何纹,内绘菊花纹,中间绘缠枝莲花纹,纹饰繁缛细丽,排布乱中有序,别具一格,构图饱满,青花发色青翠艳丽。拍品为乾隆御窑仿自永宣同类器,亦属乾隆亲下谕旨特命烧造的“传办瓷器”。

按《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载,自乾隆十一年始,乾隆曾多次谕旨九江关唐英烧造“青花白地壮罐”,且屡次过问并催促。据清宫《乾隆记事文件》记载,乾隆十三年“闺七月十四日,太监胡世杰交青花白地有盖撞罐一件(随紫檀木座)传旨,着唐英照样烧造造冠架用,不必落款。于十四年五月月初四日,司库白世秀将烧造得青花白地有盖撞罐一件随大运呈进。”析读该档案所载,乾隆时期壮罐应是兼陈设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