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西漢外戚世家魏郡王氏出身。

他的出身比起一般人,當然是顯赫的。但要與同時代的達官顯貴相比,那就很一般了。即便是在他們自己家族內,王莽其實也不算很出彩的一個人。


只是普通外戚出身,可王莽又想篡位,自己當皇帝。那他該如何實現夢想呢?

通常來說,這種情況只有三種途徑解決。

一是像後來的曹操、高歡那樣,靠軍功、靠實力說話。誰不服?不服就砍了誰!等傳到他們兒子曹丕、高洋一輩時,懾於壓力,朝野自然沒人敢有反對篡位的意見了。

二是像後來的司馬家族那樣,軍功不夠,用封賞來湊。豪門大族都拿了好處,自然是拋棄老主子,支持司馬氏繼位。

三是就是王莽這種了。沒啥軍功,震懾不住別人。想給別人點恩惠,自己還沒籌碼。無論是恩,還是威,都做不到。

當然,這難不倒王莽。手上沒籌碼,可是他擅長“表演”,懂怎麼樣才能迷惑人心。

王莽篡位之前,上至豪門貴族,中至地方豪強,下至黎民百姓,都被他迷惑了。大家都認爲他是救星,覺得只有他當了皇帝。死氣沉沉的社會纔有救,大家才能獲得利益。

正是因爲有了大家支持和推舉,有廣泛民意基礎。最後王莽才成功篡漢,做了皇帝。

然而,牛皮吹得越多,落實起來就越難。

他又不能不兌現當年的承諾。如不然,大家幹嘛要推舉他?

而且,達官顯貴和黎民百姓,根本就是兩類社會人,兩種相對立的階級。

要想維護中上層達官顯貴、豪強的利益,那就得傷害底層老百姓的利益。

要想維護底層老百姓的利益,那就得逼達官顯貴、豪強出讓自己的權益。

所以,王莽在位的15年,他面臨的局面是一鍋大亂燉。極其矛盾,一般人處理不了。

那麼,他到底是怎麼處理的呢?

他的處理方式堪稱是穿越者,用一種極其虛幻的手段,把矛盾全部轉移到了他的身上。


首先,他覺得天下人的矛盾在於土地,在於土地私有制。

於是,他改革的第一刀就劈向了土地制度。宣佈廢除土地私有制,恢復西周時代的“井田制”。改私有爲國有,全國老百姓的土地,統一由朝廷分配。不準土地在民間自由買賣。

另外,他還下令禁止奴隸買賣,要求天下所有奴隸都恢復自由身。

這個土地和解除奴隸政策好不好呢?

以現在看來,是好的,是有進步性的。可是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講,這是在瞎折騰。

因爲土地收歸國有,而國家又是皇帝的。那麼這土地到底是國家的呢?還是皇帝的呢?

事實上,就是皇帝的。

王莽的改革,只是從名義上結束了土地私人佔有制度。可根本上,卻是在打劫,把天下土地都收入進了皇帝的囊中。

大家不傻,所有人都“一夜回到解放前”,就肥了皇帝一個人。這怎麼能忍?

還有廢除奴隸制也是如此。廢奴,當然是好的舉措。但不能太急。有些奴隸,根本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突然解放他們,他們沒有房,沒有錢,只能去街上要飯了。

所以,王莽這一刀下去,不僅沒有緩解任何社會矛盾。反而還斬斷了地方豪強對新莽朝廷的支持,也導致一部分普通老百姓亦不再支持朝廷的改革了。

換而言之。王莽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他只是把原本的階級矛盾都轉移到他身上了而已。

大家都恨死他了。

折騰完土地制度之後,王莽隨即又改革了地方地名、官制、度量衡、財政制度和貨幣。



前三點沒啥好說的,只是會讓人感到一時不適應而已。真正要命的,也最折騰的,是財政制度改革和貨幣改革。

財政制度改革,簡單點說就是兩條。

一是控制物價,防止商人囤積居奇。並且讓一些農商可以向國家申請貸款。

說的具體一點,就是朝廷根據每年某件商品的價格,再按照商品質量分爲上、中、下三等標準,定一個標準價。當市場上這種商品的價格超過標準價時,就不能再漲了,必須要按照朝廷定的標準價格出售。當市場價格低於標準價格時,則可自由買賣。對於重要民生產品,比如五穀、布帛等,如果價格跌的太厲害,則朝廷按成本價進行收購,使經營者不至於虧本。

第二是將酒、鹽、鐵全部收爲國有,而且山林礦山,也全部收爲國有。私人要開採,必須得到國家的批准。

這兩條政策好不好呢?實事求是的說,即便是放到現在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標準價好定,可執行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地方上但凡出個貪官,打着朝廷的旗號牟取私利。他就能一顆老鼠屎壞一鍋粥。

啥是市場價?誰去做市場調研? 誰特麼又會做市場調研? 誰特麼的又有功夫去給你做市場調研? 我買你東西的時候,市場價就是一塊,我賣你東西的時候,市場價就是一百!

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不賣就封你的攤!不買就抄你的家!等市場上沒有糧食你活不下去時再高的價你也得買!

貪官既然敢貪,他就不會心慈手軟。

如此一來,老百姓可算是苦不堪言。


再就是貨幣改革。

這個改革簡單點說,就是西漢流行的舊貨幣一律廢除,採用新貨幣。新貨幣一共推出了四個版本。

第一版是用重量不等的“大錢”,分別兌換50個、500個、5000個五銖錢。可“大錢”的分量又沒有500個、5000個,甚至連50個五銖錢的分量都不夠。

用1塊錢換50塊,這完全就是明搶。

第二版是直接廢除五銖錢,用分量只有一銖的小錢一比一兌換。

這也完全是赤裸裸的明搶。老百姓拿五銖錢換一銖錢,多出來的四銖錢,就全部落到了王莽的腰包。

第三版更絕。這一次,王莽連銅錢都懶得再鑄了,直接用上古時代的貨幣,如龜甲,貝殼當貨幣。誰不用新錢,就發配邊疆。

第四版是在前三版改革把市場搞得徹底崩潰後,王莽爲了平抑民怨,宣佈又恢復舊制的改革。這一次,他把什麼龜幣、貝幣等爛七八糟的貨幣再次廢除,又改回了五銖錢。(新貨幣叫貨泉,重五銖)

然而此時此刻,再改回貨幣,已經晚了。不合理的土地改革,欠妥當的財政改革,加上瞎搞的貨幣改革,天下早已是民怨沸騰。王莽靠他的折騰,把整個中華大地,不分階級的全體國民全部“精準致貧”一遍了。

大家利益都受損了,一起回到解放前了。所以全國也就不約而同的一起造反了。



公元17年,琅邪人樊崇起兵於莒。一開始僅有百餘人跟隨他造反。但當這夥小武裝逃進了泰山地區後,僅僅過了一年的時間,部隊就發展到了一萬人。

樊崇的起義振奮了很多人,不久後,山東的徐宣、謝祿、楊音等人也起義,這些人聚兵於一處,用硃砂塗抹眉毛,作爲區分自己與其他武裝的辨別。這也是“赤眉軍”的由來。

赤眉軍起義的同時,湖北的王匡、王風也聚衆起義,這夥人起義後,在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建立根據地。"綠林軍"之名也由此而來。(綠林好漢的始祖)

當然,這些純粹的好漢,都成不了事。真正能成大事的人,還得是有文化的地方豪強。

前面不是說了嗎?王莽的改革,是全國範圍內的“精準致貧”。老百姓喫了大虧,豪強也一樣喫了大虧。所以當赤眉軍、綠林軍起義後,諸如劉演、劉秀兄弟等地方豪強,也紛紛加入了起義軍隊伍。

最後,就是關於王莽政權覆滅的過程了。

簡單一點講。劉演、劉秀起義後,加入了綠林軍,爲綠林軍帶去了質的變化。

之前,這支隊伍只是流寇武裝。但自從劉演加入之後,就進化成了一支勁旅,多次挫敗王莽的圍剿。

可能是因爲忌憚劉演的過人才能,怕他一家獨大,綠林軍的幾個大佬便瞞着他,扶持了他的同族兄弟劉玄爲皇帝。

劉玄繼位後,定年號爲更始。這便是“更始政權”的由來。

王莽聽說綠林軍敢建立政權,還稱帝,就勃然大怒,調集四十萬大軍前去圍剿,這一戰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昆陽之戰”。

戰爭的過程不多說,綠林軍打贏了。

昆陽一敗,徹底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

他的政權在全國開始土崩瓦解。地方上的官員開始紛紛宣佈脫離新莽朝廷,改爲效忠更始政權或者自立爲王,

在西北、四川、漢漢、長江下游沿線和整個關東,都爆發了各種各樣的起義與割據,整個中華大地徹底變成了散沙狀態。

後來劉玄聯合綠林軍,殺了劉演。劉秀強忍着悲痛,隱忍不發,配合劉玄和綠林軍殺入長安,幹掉了王莽。

立國15年的新莽政權自此滅亡。

劉玄坐上了王莽的寶座,開心了。劉秀趁機向他提議,請求准許自己出鎮河北。劉玄沒有多想,就批准了請求。而劉秀這一去,就是龍回大海,再也受任何人的牽制。

劉秀後來以河北爲基地,繼皇帝位,用了13年一統全國,重新復興了漢室。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