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毛泽东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根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回忆说,毛泽东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难受,快叫医生来!”

图:毛泽东去世

除此之外,毛泽东没有留下任何遗书,也没有向任何人交代遗言。对于身后事,毛泽东是不是没有一点交代呢?并不是的,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吴旭君说过:

等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毛泽东解释说自己一生爱吃鱼,现在就让鱼儿也把他吃了。后来为什么没火化呢?

1976年9月9日——9月10日,防腐、理发和化妆

9月8日晚上,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外国元首。突然,他接到了毛泽东病危的消息。等他赶到中南海时,毛泽东已经停止了呼吸。

1976年7月28日,因为唐山大地震,毛泽东被转移到了中南海的202号房间,毛泽东后来也是在202号房间去世的。这栋房间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用来休息,一部分用来办公。

毛泽东去世后,华国锋在202号房间召开会议,商讨治丧事宜。开会时,主要讨论三件事:

第一,如何处理毛泽东的身后事?第二,如何处理毛泽东的遗体?第三,是否应该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会议上,因各方立场不同,迟迟未能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尽管如此,会议结束时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先保护好毛泽东的遗体。

为了更好的保护毛泽东的遗体,中央成立了一个由16人组成的小组,名为“国务院第九办公室”。当时,既没有第七办公室,也没有第八办公室,之所以叫第九,大概是因为毛泽东去世于9月9号。

图:毛泽东去世时,前来吊唁的群众

经过“第九办公室”的决定,要求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刘湘屏担负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工作。接到任务后,刘湘屏马不停蹄地赶到百万庄一带的抗震棚中,找到了在这里抗震救灾的徐静。

防腐:徐静是中国医科院中形态学的专家,曾留学苏联,获得博士学位。苏联留学期间,徐静便了解过列宁遗体保存的工作。

接到徐静,刘湘屏又赶紧回到中南海,见到了在这里等候多时的汪东兴。汪东兴对两人说:“为了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到毛主席的遗容,需要对主席的遗体进行保护,大约15天左右。”

在毛泽东的卧室中,徐静见到了躺在床上的毛泽东。此时,他被一条白色的毛巾被从头盖到脚。走进床边,徐静拉开一个被角,仔细地观察毛泽东。

她发现,毛泽东皮肤并无损伤,既无磕碰,也无褥疮。摸了一下皮肤,活动了一下关节后,徐静又重新将毛巾被盖了起来。

当晚注定是个无眠夜,刘湘屏和徐静从中南海回到中国医科院中,又与医院中的多位专家协商,连夜赶制出了一项遗体保存计划,并在第二天上午九点钟向华国锋做了汇报。汇报时,徐静说出了他们的担忧:

“以前的遗体保存,只是要求不腐烂,对皮肤颜色、面容和体态都没要求。但是这次不一样,为了让群众瞻仰,必须要做到栩栩如生……”

虽然有担忧,但是徐静还是保证,一定尽最大的努力。

徐静发现,中南海202号房间的卫生间空间大,还有上下水的地方,经过消毒处理后,便将202号房间的卫生间,作为遗体处理的第一站。

图:毛泽东去世

刚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应该让毛泽东的手以什么的姿势摆放?

在苏联,列宁的手被交叉放在胸前。经过请示,最后决定还是按中国人的传统,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随后,防腐工作一直持续到9月10号晚上。

当天下午,红都服装厂的师傅还送来了两件制服。一套深灰色,一套浅灰色,最后选择了毛泽东生前最爱的浅灰色。

理发:理发师周福明再三恳求,希望能够为毛泽东理一次头发。毛泽东去世前,已经两三个月没有理过发。生病期间,是医用人员用手推子随便推推。

周福明跟随毛泽东17年,为毛泽东理发17年。他后来回忆说,这一次理发,是17年来中最累的一次,也是最难过的一次。整个过程中,周福明跪在毛泽东身前,为他理完了发。

化妆:理完发后,组织上又叫来北京医院病理科的马燕龙技师,为毛泽东做了细致的化妆。进去前,有位同给了他一张毛泽东生前会见尼克松时的照片,并要求按照照片为毛泽东化妆。

强压着心中的悲痛,马燕龙用一个多小时才整理完毛泽东的遗容。

1976年9月11日凌晨3时,第1次转移毛泽东的遗体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南二环的汽车修理四厂后。工厂里面的工人悲痛万分,正当他们忙着悼念毛泽东时,上级突然下达命令:

将唐山大地震期间,为毛泽东提供办公和医疗用的医疗车,在追悼会之前,改成一辆具有遗体保护功能的灵车。

接到任务后,汽车修理四厂的2000多名员工含着热泪,向组织请愿,要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严格选拔,从2000多名工人当中,挑选了几十名经验丰富的技师,投入到改造工作中。

图: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根据当时的决定,毛泽东的遗体将会在9月11日到9月17日时,于人民大会堂接受群众吊唁瞻仰。接到任务时,距离9月11号只剩下两天时间。

9月份的北京,天气非常热。医疗车的空间有限,里面又闷又热。为了加快工作进程,几十个人轮流上车。

当时不仅天气热,距离唐山大地震刚刚一个月。为了保险起见,四厂的工人在车间的空地上放了一个倒立的啤酒瓶。不知怎么的,酒瓶突然倒了。

瓶子倒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往外冲,大家全都护在灵车旁边,生怕有东西砸到灵车。后来为了保险起见,又在空地上搭了一个棚子,把灵车推到棚子中工作。

灵车改造完成后,试车的时候发现汽车空调口有轻微的杂音。工人们都说:“不行,一定要让他老人家安静的离开。”又将整辆车的风道全部拆掉,重新安装。

9月10号晚上,灵车终于被赶制出来了。

9月11号凌晨,灵车开到了中南海。此时,202号房间灯火通明,这里站着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和汪东兴等人……

9月11号凌晨3点,毛泽东生前的卫士陈长江组织了8个人,用一副担架,将毛泽东的遗体从202号的卫生间内抬出,放在了一辆平板推车上,推着小车,将毛泽东的遗体送到了灵车上。

为了防止行车中出现意外,陈长江和卫生部的专家坐在毛泽东遗体的两侧,小心地呵护着毛泽东的遗体。

当时,护送毛泽东遗体的车队和毛泽东生前外出是一样。前卫车中坐了6个人,后卫车中坐着6个人,中间就是灵车。黑绸子制成的黑花坠在车前,整个后车门是打开的。

灵车从中南海西门出发,经府右街、长安街缓缓地向人民大会堂移动。道路两边,5步一岗、十步一哨,异常严肃。

就这样,毛泽东的遗体从202号房间被转移到了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过去几天,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忙碌异常,他们忙着解决另外一件事——如何确保毛泽东的遗体在人民大会堂内的安全?

根据遗体保存经验,气温越低,保持得越好。因此,工作人员打开了人民大会堂所有的风冷设备。炎热的9月,人民大会堂内的温度却低到穿大衣还觉得冷。

图:毛泽东去世

后来有人说,这么冷,那些吊唁的老同志能受得了吗?另外,如果人多的话,屋内温度肯定会升高,不利于保护。这才想到用玻璃罩罩住毛泽东的遗体。

最后,这个任务落在了韩伯平的身上。短短三天时间,让他去哪找玻璃罩呢?有人说:“1925年时,苏联曾给孙中山先生送过一个水晶棺,看看还在不在!”

得知消息后,韩伯平带人赶到碧云寺,找到了苏联当年送来的水晶棺,发现不能用,只好再想其他办法。

经过多方努力,决定让北京的一个生产有机玻璃板的厂子,临时赶制有机玻璃罩。

这是一个小厂子,生产出来的玻璃最长不过1.6米。而毛泽东1米8多,想要放置毛泽东的遗体,玻璃罩最起码得2.2米长。

北京这家玻璃厂的工人含着热泪,将短板粘成长板。又画了十几个小时,赶制出了有机玻璃罩。

考虑到遗体的保护,还要求玻璃罩内没有氧气。接到这个任务的是北京氧气厂和化工系统,他们在有机玻璃棺内充入了惰性气体——氮气,达到了无氧的要求。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降温。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组织上请来了多名专家和北京各大制冷机械厂的工人。先是讨论出了一种液体介质、气体介质混合的降温方式。

经实验发现,这种方式确实有显著的降温效果,但是极不稳定。后来又和半导体专家一起研讨,制造出了一套用半导体制冷降温的设备,这才让有机玻璃罩内的温度保持在稳定的7~8度之间。

吊唁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17号,前后有30万人赶到人民大会堂。吊唁活动结束后,又该如何保存毛泽东的遗体呢?

1976年9月20日凌晨4时,第2次转移毛泽东的遗体

9月17日,吊唁活动结束后。汪东兴和张耀祠找到毛泽东生前的卫士陈长江等人说:

“中央决定要建毛主席纪念堂,之后将毛主席的遗体放在那里。但是,纪念堂要一年才能建成。在这期间,毛主席的遗体就由你们一中队负责保护。”

原来在悼念期间,组织上选了一处医院的地下室,将地下室作为毛泽东遗体的保护室。后来,这处地下室被称作是“769”保护室。就这样,毛泽东的遗体迎来了第2次的秘密转移。

图:毛泽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9月20日凌晨3点50分,在毛泽东生前卫士的护送下,毛泽东的遗体被转移到了769保护室。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保护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值班人员由两批人组成,一批是毛泽东生前的警卫员,一批是负责遗体保护的医务人员。

从地下室大门到769保护室,足足设立了四道岗哨。医护组两人一班,每天对毛泽东的遗体认真观察,一天一报。

在769保护室外,还有三项工作在同时进行。

第一项工作:如何保护好毛泽东的遗体经过专业人员长时间的讨论实验,最后确定了液态和气态结合的方法。瞻仰时在气态中,非瞻仰时在液态中。平时在气态中,一年一度的保护时在液态中。

第二项工作:建造人民大会堂正如前文所说,为了供后人纪念和瞻仰毛主席,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建造初期,本准备建造一座陵墓。考虑到陵墓是封建皇帝住的,而且阴森压抑。经过权衡决定,应该建一所既庄严肃穆又开朗亲切的纪念所。

1976年10月8日,中央通过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在这之后,陵墓设计组改名为纪念堂设计组。

为了建好纪念堂,中央发动全国建筑师一起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前后设计方案多达600多个。经过一周的激烈讨论,第一轮总结了三个方案,上报中央审批。

建造方案是有了,纪念堂选址却成了难题。

有人说拆掉天安门北侧的端门,把纪念堂放在这里。但是这样一来,故宫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

有人说在景山半山腰掏个洞,把毛主席纪念堂建在景山半山腰上。但是景山路窄,而且正对筒子河,参观的人根本站不开。当然也有人说建在香山,结果因为路远,放弃了这种选择。

图:毛泽东纪念堂罗成之后

经过多方讨论,最后把地址选在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的位置。设计师们说:

毛主席身躯伟大,江河湖泊都容不下他,三山五岳也载不起他,只有让他安卧在人民群众中,才是最合适的。

地址选好了,设计方案通过了,随之也开始动工了。

当时的机械设备少,建造毛主席纪念堂的过程就是靠人海战术。就连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儿媳邵华、孙子毛新宇,甚至溥仪的弟弟溥杰都来干活。

第三项工作:建造水晶棺1976年9月12号,也就是毛泽东去世后第3天。东海县突然迎来了一位来自北京的特使,这位特使带着特殊的任务,要求东海县迅速调出一批天然水晶,为毛主席制造水晶棺。

当时,东海县以盛产优质水晶而著名。但是每次产出后,都被各地抢购一空。为了完成重要的任务,只能现采、现炼。

采矿难!毛泽东水晶棺的质量要求高,每平方米不能出现两个气泡。为了寻找合适的原材料,清湖公社每天动员1000多人,终于在茫茫石山中找到了一颗400多公斤的水晶。

炼制难!根据研究,需要炼制厂炼制出2米长,1米宽,0.08米厚的水晶大板。天然界中很难找到这么标准的大板。没办法,只能用小水晶板焊接。

为毛泽东焊造水晶棺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北京602工厂、上海新沪玻璃厂以及锦州155厂这三家工厂承担。

经过统计计算,北京602工厂熔炼25.2吨水晶,上海新沪玻璃厂熔炼5吨水晶,锦州155厂熔炼5吨水晶,累计35.2吨。经过炼制,水晶棺的纯度达到了99.9999%。

水晶棺制造出来后,还需要进行光学处理,以达到从外面看毛泽东的脸部不变形、不变色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还采用了镀膜手段。

图:为毛泽东纪念堂建造雕塑

1977年8月初,经过这一年的努力,终于打造出来了合格的水晶棺。另外一边,毛主席纪念堂也顺利完工。

1977年8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水晶棺运抵北京纪念堂。负责总研制的北京玻璃厂603分厂,挑选了几十名身高1米8的小伙子来抬棺。

因为水晶棺非常重,工人们只能用滚木推着水晶棺到达纪念堂的台阶前。然后又召集百十个人工,前后倒手,才将水晶棺推进纪念堂大厅。

1977年8月20日凌晨1时20分,第三次转移毛泽东的遗体

1977年8月20日,769地下室迎来了很多领导。守卫在这里的陈长江等人接到命令,今天将毛主席的遗体转移到纪念堂。过去一年,陈长江等人与世隔绝,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接到命令后,警卫员穿上防毒面具走进769内,将毛泽东的遗体抬上灵车。陈长江后来回忆说:“自1950年来到中央警卫团,跟随毛泽东长达27年。离开他时,真想放声大哭一场。”

现如今,当我们在瞻仰毛泽东的遗容时。有人认为毛泽东的遗容是化过妆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化妆品,时间长了都会造成腐蚀。

很多人之所以感觉毛泽东的遗容比较光滑,是因为有特殊的光,照在毛泽东的面部,从而达到了一种显得很真实的视觉效果。

截止到目前,毛泽东的遗体仍然保存的非常好。经测量,毛泽东去世一周年时,身高为1.78米,仅比生前缩短了几厘米。

图:晚年时的毛泽东

专家也说,根据现在的技术,再保存个一两百年都没有问题。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