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馬新著《玉雕學》

欣聞(何馬著)《玉雕學》一書即將付梓,可喜可賀!

書序

上世紀90年代,何馬君來到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特藝系雕塑專業,其求學經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回到閩江畔的雕刻之鄉,他鐘愛民間玉雕事業,執着追求新的理念,在傳統基礎上有所創新,力求改變日漸脫離學術的行業現狀。他先後在玉雕基礎訓練中試行了 “素描法”的實踐教學,致力於“玉雕學”的理論研究……

目錄

持續三十載有餘,何馬在國內外業界名聲鵲起,可以說是學有所成。縱觀其作,寄託禪心,蘊含詩意,可感其創作路徑趨向於“和合之道”。

他在諸多作品中,憂慮自然生態,情繫大地原鄉,《最後一個蛋》表現森林砍伐之後的縮影,《最後一角冰山》反映氣候變化的警示,此乃仁者之思,和者所爲。

《最後一角冰山》何馬 壽山高山石 9.8×8.9×5.9cm

木燒製、鑲嵌 32.5×14.6×16cm

總規格:35×14.6×21.5cm

2010年

中國玉雕是“和合”文脈的經典產物,在古代藝術類型中極具代表性,現今商業利潤導引下則有所偏頗。何馬整合民間玉雕的基礎訓練,梳理“玉雕”概念,統一玉雕和石雕的材料語言,歸納玉雕的表達方式,進一步融合詩、書、畫、印等本土文化資源,可見其確在契合做事。

內頁 一

當下,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是個命運共同體,自然乃生命之本源。玉石是天地之造化,天工所呈,令人敬畏。何馬之作儘管材質雜品,瑕瑜盡致,但他時有“順勢”之爲,化腐朽爲神奇。如其賦詩:“玉雕經手試剛柔,豈敢攻瑕處處摳,丹石多從頑礦出,絲麻終向錦囊兜”,“惜材”之心顯見,是“和自然”之體現。

內頁 二

面對形態各殊的玉石,如何因材施藝?此應依賴於知識積澱的想象力和動手勞作的創造力。何馬之作常有“巧雕”的創意,他遊刃于于玉石材質紛雜之中,以約馭博,凸顯玉石特性,他能簡繁合度,展現 “巧材”技能,有“合藝術”之文質。

內頁 三

何馬感懷時代際遇,感恩萬物育人,學以度己,成以度人。雕琢性情,敷彩人文,再報效社會,當是學人應盡之道。他一直在做有益於玉石雕刻之事,以助於中國玉雕行業的良性發展,撰文立言是其中之一,從專業理論角度來說,從無至有,勤於建構,就值得讚賞,哪怕拋磚引玉也成,因此期待該書出版面世。

內頁 四

是爲序。

辛丑初冬於清華園

文/許正龍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