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背景報告|隆國強:我們處在國際貿易治理體系加速變革的時代

來源:中國發展高層論壇

國際貿易治理體系改革

隆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們處在國際貿易治理體系加速變革的時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貿易和投資進入低速增長期。逆全球化思潮湧現,一些國家採取了單邊主義措施,主動發動貿易戰。WTO改革提上日程,但不同成員尚未就改革的關鍵問題達成共識。區域合作組織如雨後春筍,成爲制定國際貿易新規則的重要平臺。2019年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令全球經濟和貿易雪上加霜,對全球產業鏈將產生深遠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貿易治理體系向何處去,成爲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

本文首先回顧過去幾十年國際貿易的一些趨勢性變化,從速度上看,國際貿易從高速增長期轉入了低速增長期;從結構上看,服務貿易佔比持續提高,數字貿易快速增長;從格局上看,發展中國家佔比大幅提升,中國成爲最重要的出口大國。這些趨勢性變化是推動全球貿易治理變革的基礎力量。

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三個基本要素是理念、機構與規則。面對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領域競爭力增強、在全球貿易中地位提升,近年來美國更多強調“公平貿易”原則,而淡化全球貿易治理體系長期倡導的“自由貿易”理念,會對全球治理體系演變方向產生深遠影響。多邊貿易體系是全球貿易治理的主要平臺,其達成的規則構成全球貿易規則的基石,但是,由於新一輪多邊談判受阻,WTO爭端解決機制癱瘓,WTO改革已經提上了日程,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將討論WTO改革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近二十年來,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成爲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新平臺,對制定全球貿易新規則發揮着重要作用,第三部分將討論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和前景。

中國是全球貿易體系最重要的成員,對未來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走向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第四部分將討論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中國,回顧中國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中地位的演變,展望中國對全球貿易治理體系改革的主張。

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性變化

國際貿易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主要動力。過去四十年,全球貿易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趨勢性變化,這是在技術變革、治理體系變化和各主要國家政策變動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把握好這些趨勢性變化,對於理解全球貿易治理體系的演變至關重要。

國際貿易從高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

過去幾十年,國際貿易經歷了從高速增長到低速增長的轉換,轉折點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危機爆發前,1998—2008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1.4%、11.3%。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跨境貿易明顯減速。2009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出口增速分別跌至-22.2%、-10.3%。2010—2019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別降至2.4%和5.1%。貨物貿易出口佔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25.4%的峯值後,下降到2019年的21.7%。服務貿易出口佔全球GDP的比重在2008年爲6.38%,之後在波動中微漲,2019年達到7.12%。

圖 1:全球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國際貿易速度下降有兩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金融危機後遺症,金融危機導致多個金融機構破產,加劇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未能恢復到危機以前,國際貿易也同樣受此影響。二是全球化副作用顯現,一些國家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一些國家出現製造業外流,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矛盾加劇,反全球化思潮抬頭,有的國家出臺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也不利貿易增長。

服務貿易佔比持續提升

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持續提升。世界貿易組織(WTO)的《2019年全球貿易報告》指出,由於服務貿易的增長速度長期高於貨物貿易,導致服務貿易佔全球貿易的比重從1970年的9%提高至約20%,到2040年,這一比重預期將進一步提高到三分之一。之所以出現這一趨勢,首先是因爲服務業在大部分國家經濟中的地位持續提升,在發達經濟體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通常超過80%,即使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2021年第三產業佔比也已經達到53.3%,遠遠超過第二產業39.4%的比重。其次,數字技術的進步,使很多以前難以進行跨境交易的服務活動變得可貿易,推動跨境數字服務貿易保持快速增長。其中,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外包、研發服務外包等的快速增長尤其引人注目。無論是傳統服務貿易還是新興服務貿易,發達國家的競爭力總體上強於發展中國家,是服務貿易的順差國,而發展中國家則是服務貿易的逆差國,中國的服務貿易長期逆差,且在近年來持續擴大。(見圖2)

圖 2:中國服務貿易逆差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國際貿易格局變化

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明顯上升,1987年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跨境貿易中的比重從21.9%提高至2020年的41.3%,其中,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全球佔比分別從21.8%提高到44%、從22.2%提高到31.5%。同期發達國家貨物服務和服務貿易的全球佔比都在下降。(見圖3)

圖 3: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全球貿易中地位變化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全球貿易格局變化有兩方面重要原因。一是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工業化,在具有優勢的產業部門形成了國際競爭力,製成品逐漸形成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二是全球產業跨境轉移導致全球形成新的分工格局。跨境直接投資快速增長,1991年全球FDI流入額僅1540億美元,2000年就增加到13566億美元,2016年則達到紀錄的20652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FDI穩定增長,1991年僅393億美元,2010年以後,平均每年都在7000億美元左右。(見圖4)

圖 4: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

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發達經濟體轉入發展中經濟體,形成了新的國際分工格局,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處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和低端,產業鏈內部貿易快速增長。這種新的分工格局有力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在低附加價值製成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地位的快速提升,發展中國家希望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能夠更好反應其利益訴求。跨國產業轉移也助推了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獲取更大利益,但傳統產業的空心化導致一些發達國家內部區域差距、收入差距擴大,反全球化思潮抬頭,也對全球治理體系提出了改革要求。

發展中國家大規模參與全球貿易,一方面向全球市場提供了更低成本的貨物與服務出口,增加了進口國消費者福利,同時還抑制了物價上漲,令世界主要經濟體長期保持較低通貨膨脹,爲宏觀經濟政策創造了相對寬鬆的經濟環境。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還提供了新的市場需求,帶動了資源型產品、投資品、中間產品和服務進口的大量增加。例如,中國貨物貿易進口從1978年的109億美元增長到了2021年的26875億美元,服務貿易進口額從1982年的20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5014億美元。從發達國家的視角看,既要看到發展中國家在低端製成品全球市場的競爭壓力,更要看到對全球貿易投資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世界貿易結構與格局的趨勢性變化,是推動全球貿易治理體系變革的基本力量。數字貿易等新興貿易活動和貿易方式,呼喚着新的國際規則。新興經濟體希望國際貿易治理體系能更好地反映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大部分經濟體希望通過改革和完善國際貿易治理體系,阻遏保護主義抬頭,維護經濟全球化的大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