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業行家

本以爲“雪球訴雪球”只是個段子,沒想到居然來真的,這讓行家驚掉了下巴。

聲明和維權

自運營自媒體平臺以來,雪球的“小祕書”時常貼心的通知行家,對發佈於專欄的新作“限流”。

而在“518”這個有着“財富”意味的日子裏,行家又看到了“雪球”的身影。

就在剛纔,行家瞥到了“雪球”通過官方微博發佈的這則置頂聲明。

針對任何未經授權發行以“雪球”命名的金融產品的行爲,雪球義正詞嚴的普及了《商標法》,“敦促相關各方謹慎處理,儘快更正名稱中的不當用法,並澄清所造成的混淆後果”。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的報道,雪球公司自今年5月13日起,已向數十家用“雪球”命名旗下金融產品的機構遞送了律師函。希望相關機構立即停止在金融產品名稱中使用“雪球”字樣,否則將依法採取升級維權措施。

隔着網絡,這讓行家感到一陣寒意。

要知道,初到帝都的那個冬天,行家也曾興奮的在雪地中鬧騰。時隔多年,是否有標題爲雪球的舊照留在bbs中,恐怕只能翻牆查看了。

聯想和推論

聯想到同質化更爲明顯的證券行業,行家有了腦洞:如果推而廣之,恐怕不止一家券商會瑟瑟發抖。

比如,曾經的“財富證券”,是否因爲擔心被“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訴,而將公司名稱更名爲“財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東方財富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是否會因爲“東方”二字,被東方證券找上門來?要不,未雨綢繆一下,分別改名爲“西方財富”、“野村南方”?

因爲曾是同門,券業“一哥”中信證券,是否有權要求中信建投證券改名?要不,中信建投改成當年的名號,華夏證券?正好保持中英文一致。

按這樣的邏輯,行家還可以找到更多。

中國長城旗下的“長城國瑞證券有限公司”,是否侵了“長城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權?

“中天國富證券有限公司”是否侵了中天證券的權?

還有幾家有着外資基因的券商,恐怕要外交部出馬了。

“東亞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滙豐前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究竟誰侵了誰?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與曾經的中方股東“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是否會因爲“高華”而挑起爭端?

訴訟和判決

另一方面,作爲“雪球”的主體,成立於2010年的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雪球公司),已經有多項涉及侵權的訴訟記錄。

據企查查信息,自2021年以來,雪球公司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侵害商標權糾紛”“網絡侵權責任糾紛”“名譽權糾紛”的立案和開庭信息至少有16起,平均一個月一起。

在這些案件中,雪球公司主要是作爲被告應訴。當然,行家並不知道被這些機構起訴時,雪球公司是否也收到過律師函。

目前,企查查信息收錄了雪球公司的37份裁判文書,其中19份涉及“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

其中唯一一份有明確結論的判決,來自天津中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環半導體)訴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網絡侵權責任糾紛案。法院於2019年12月駁回了由被告雪球公司提出的管轄權糾紛。

除此之外的訴訟,幾乎都是由原告撤訴,另有多份訴訟的結果,“不宜在互聯網公開”。

融資和股權

同樣沒有公開的,還有雪球公司的業績情況。

在2020年12月,雪球公司已經進行到E輪融資;而在2018年的D輪融資中,則有阿里系的螞蟻金服參與。

雖然“創始股權”已經稀釋多次,但雪球公司的股權結構,依然簡潔明瞭。

同樣簡潔明瞭的,還有雪球公司的財報: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企業選擇不公示”。

一籌莫展之際,行家忽然意識到,北京雪球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簡稱:雪球基金)作爲雪球公司旗下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依然有不少公開信息。

規模和排名

就在不久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通過官網,公開披露了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的統計數據。

2022年一季度,雪球基金權益類基金銷售規模爲262億元,非貨幣基金銷售規模爲353億元。而在2021年的四個季度,其權益類產品銷售規模分別爲229億元、264億元、289億元和291億元;非貨幣基金銷售規模分別爲328、378、402和397億元。

與獨立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的“頂流”相比,雪球基金的排名和實力,目前仍有一定差距。

2022年一季度,阿里系的螞蟻(杭州)基金銷售有限公司(簡稱:螞蟻基金),權益類銷售金額就達到6,142億元,居於行業第二。而雪球基金的規模相當於螞蟻基金的4.27%,在全行業排名第41位,在三方機構中排名第8。在2021年的四個季度,雪球基金權益類產品銷售在全行業中分別排名第36、36、36、38位,在三方機構中分別排名第7、7、8、8位。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