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覺得我的生命中缺少一種可以互訴衷腸的人,一種可以深入靈魂的朋友,加之對書信的美好向往,於是在一個社交平臺發起尋找筆友的帖子。我終於尋覓到了我的筆友。那種感覺彷彿是,“在茫茫人海中,這不就是我想遇到的人嗎?”雖然和筆友素未謀面,但彼此之間的心靈相通,就像是某種天然的呼喚,將我們彼此連接。

這種“相通”是顯而易見、不言自明的,那便是“我們都是孤獨的人”。我們在中國的不同角落,以大概每兩週一次的頻率互發郵件,初期是相互訴說各自的童年、成長經歷、以及不會跟現實朋友說的祕密,後來慢慢開始分享看過的書、電影。

日積月累,一種羅曼蒂克情結在我內心緩緩湧動。那時年紀也輕,輕易把任何事情都關扯到愛情,輕易認爲如果愛情沒有發生就沒有意義。我幾乎是在進行危險操作,感性和理性出現了錯亂,一邊把他幻想成理想愛人的模樣,另一邊在理性上卻十分明瞭,自己對他並不是愛,只是一種孤獨時候的寄託。

後來,我們的故事也不是朝着羅曼蒂克的方向發展。當得知他在交往女友時,我就像失戀一樣的難過。難過了幾天之後,我反而覺得如釋重負,我終於可以清晰明瞭我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不會在現實世界產生聯結,我們只適合在郵件中,仿若在夢裏頭探見。

文章插圖 圖源網絡

因爲有過交往筆友的經歷,當我看《瑪麗和馬克思》的時候,便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瑪麗是一個9歲的澳大利亞女孩,因爲肥胖、額頭上長有胎記而常被同學取笑;馬克思是一個44歲的美國男人,伴有肥胖症和亞斯伯格綜合症,人到中年沒有朋友,也沒有愛情。他們能跨越距離連接一起,有偶然也有必然。瑪麗在便利店找到一本美國人通訊錄,隨機在手臂上抄下一個電話,因爲她很好奇,美國的孩子是不是跟澳大利亞的孩子一樣,都是從啤酒裏面出來的。信件到了馬克思的手中,他決定回信,因爲擁有朋友是他的人生目標之一,其餘兩個目標是擁有一輩子都喫不完的巧克力和一整套“阿諾一家”玩偶。

他們相互治癒着。兩個都是沒有朋友的人,忽而找到了朋友。因爲年齡的優勢,馬克思可以給瑪麗許多人生建議,比如,當瑪麗哭着訴說,小夥伴嘲笑她額頭上的胎記就像是拉出來的便便,馬克思回覆她,“回去告訴你的那個同學,你額頭上的胎記是跟巧克力一樣的顏色,死後升上天堂,你可以掌管全世界的巧克力如何分配。”

瑪麗哭着跟馬克思訴說遭遇|《瑪麗和馬克思》電影截圖

但同時,他們也相互傷害着。瑪麗在信中的提問“什麼是sex?”,激發了馬克思的焦慮和自我厭惡,他雖已中年,但從未有過親密關係。瑪麗無心的好奇讓他深陷情緒的漩渦,他生病了,在精神病院住了8個月。在遲遲收不到回信的日子裏,瑪麗積怨成怒,燒燬了馬克思過往的信件,並且改變了注意——存錢罐的錢本來是打算有朝一日去美國用的,瑪麗決定不去美國,而是用這些錢來整容。

馬克思的焦慮|《瑪麗和馬克思》電影截圖

當馬克思的生活迴歸平衡後,經過深思熟慮,他執筆寫信給瑪麗,告訴她這段時間所發生事情,包括他是如何生病住院,出院後中了六合彩並用那筆錢買了一輩子都喫不完的巧克力。收到回信的瑪麗,心情就像春日的太陽,他們重又恢復了通信。

危機再一次出現。那時瑪麗已經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她以馬克思爲案例,寫了一本研究亞斯伯格症的書籍,並且滿心歡喜地告訴馬克思,書籍正準備出版,她也正在準備前往美國與他會面。遠在美國的馬克思收到這封來信,憤怒和不滿充滿在心間,他無法接受瑪麗將他的事情寫成書,他沒有回信,把打字機“M”按鍵寄給瑪麗,以示絕交。

瑪麗在準備出門遠行到美國時,收到了“絕交信”,猶如一匹行將至懸崖的馬,立即轉頭換向。在絕交的日子裏,她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故,經由父親意外去世、母親傷心過度酒精中毒死亡、丈夫遇到真愛離開家庭……她的生活步入消沉,多年來她內心中的美好支撐不復存在,她重蹈母親的覆轍,天天嗜酒,醉昏在地,不知終日。她在罐頭上寫“I'm sorry”寄給馬克思,不是請求原諒,更多是表達歉意。那天她喝得爛醉,想要終結生命,過去的一幕幕像照片一樣在頭腦閃現,鄰居的敲門聲把她挽救,鄰居遞給她一個來自美國的包裹。那是馬克思寄過來的一箱子“阿諾”玩偶,他把所有的玩偶送給她,用以表示原諒她。

筆友到底要不要見面,見面之後又會怎樣?有過筆友經歷的人,都會受此困擾。在現實生活中,我跟我的筆友見過一面,理由既單純也不單純,我想讓頭腦裏的美好,變成真實中的美好。但最終難免太想要好而變得緊張侷促,所有要說的話在信件裏都說了,見面已經無話可說。

渴望見面的筆友|《瑪麗和馬克思》電影截圖

導演的安排,讓瑪麗和馬克思最終見面,但免於此困擾。瑪麗揹着她嗷嗷待哺的小嬰兒,飛到美國,按照信件的地址,摸進了馬克思的家。馬克思一聲不響,沒有應答,他坐在躺椅上,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瑪麗最後見到了馬克思|《瑪麗和馬克思》電影截圖

我們喜歡這個故事,因爲它講述了筆友之間長達20多年的情感,這段情感跨越了距離、年齡、血緣,跟愛情無關,比愛情還要可愛。他們本來毫無關聯,因爲彼此的孤獨,使彼此連接,有時是傷害,但更多是治癒和成全。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