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因供需兩端此消彼長的節律性波動,生豬養殖行業長期延續價格週期性漲跌的趨勢。從去年至今年5月,國內生豬養殖行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受生豬產能釋放以及消費進入淡季,豬價萎靡不振,價格不斷尋底。生豬養殖企業從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期直接步入持續虧損期,行業格局也隨之生變。然而,近期隨着豬價“節節上漲”,生豬價格也達到階段性的新高;同時,豬飼料價格也較前期有所下降。這暫時讓生豬養殖企業稍微緩了一口氣,“豬週期”要迎來拐點?對此,期貨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行業人士。

週期:上行拐點基本已確立

縱觀歷年“豬週期”,豬瘟疫病和產業政策是每一輪“豬週期”啓動的關鍵驅動因素。

從豬價來看,從2018年5月到2021年10月,歷經41個月完成了從10元/公斤漲到41元/公斤再跌到11元/公斤的波動週期,最大漲幅達410%。2021年10月,11元/公斤的低點基本可以確認是上一輪豬價波動週期的結束。“如果以價格作爲週期的表現,當前已經實現了上一輪週期的觸底,同時也開啓了本輪新週期的第一次反彈。”中信建投期貨研究發展部研究員魏鑫說。

從生豬養殖利潤來看,2018年5月,自繁自養利潤低點爲-330元/頭,2019年11月達到頂峯爲3080元/頭;因2021年以來飼料價格上漲推動養殖成本抬升,2021年10月,養殖利潤虧損幅度擴大至-770元/頭,超過以往“豬週期”約300元/頭的最大虧損。“隨着收儲等國家穩豬價的系列舉措持續推進,預計後期養殖利潤虧損幅度不會再低於2021年10月的水平。因此,上一輪養殖利潤週期基本可以確認完成。從時間上看,養殖利潤和豬價波動週期基本吻合。”格林大華生豬研究員張曉君說。

魏鑫認爲,從生豬利潤週期來看,由於成本不斷增加,導致當前即便價格回暖,要實現全面的產業盈利還有一定困難,但市場對於盈利預期較爲強烈。從產能變化來看,未來重新進入盈利區間也是近在咫尺。

期貨日報記者發現,若從產能週期來看,全國能繁母豬從2021年6月達到峯值4564萬頭以後,持續回落10個月至2022年4月末達到4177萬頭,仍高於4100萬頭正常保有量1.8%,對應10個月後即2023年2月之前產能供給水平,仍高於常年5500萬噸豬肉消費量。“從產能水平來看,新一輪‘豬週期’當前已經確立言之尚早,預計明年一季度產能推導下的供求達到基本平衡後,有望開啓新一輪週期。”張曉君說。

魏鑫介紹,從產能週期來看,目前仍然處於上一輪週期的產能去化階段,能繁母豬總體數量繼續呈現下行趨勢,但隨着生豬價格回暖,企業現金流逐步改善,能繁母豬數量有望逐步止跌企穩。

“綜合豬價波動週期、養殖利潤週期以及產能週期來看,上一輪豬價週期和養殖利潤週期基本完成,然而產能週期尚未結束。目前我國生豬產業正處於大週期中嵌套的小週期,在產能推動的大週期來臨前,豬價將圍繞季節性波動規律在小週期內運行。”張曉君說。

銀河期貨生豬研究員陳界正告訴記者,我國當前生豬市場所處的產業週期應當爲上行階段的拐頭之初。新週期的開啓取決於供應面下降的持續性,從部分機構統計數據來看,4月生豬出欄量環比已開始呈現下滑狀態,而從企業出欄計劃以及高頻出欄數據來看,預計5月生豬出欄環比仍有一定的下行壓力。數據顯示,去年6月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開始呈現邊際下滑態勢。按照10個月左右的出欄週期來看,當前生豬出欄量也在開始進入下行階段。受此影響,預計生豬後市整體供應端將出現縮減,雖然近期可能因爲壓欄以及前期仔豬存活率出現階段性變化,但從大方向來看,本輪“豬週期”上行拐點基本已經確立。

陳界正認爲,能繁母豬的存欄量和配種情況是“豬週期”拐點的先行指標。需要注意的是,本輪上行週期可能較以往正常年度更短。隨着豬價的反彈,去年10月以來,養殖企業後備母豬補欄數量有明顯增加。按照3個月的生長週期來看,今年2月,能繁母豬的新增部分開始加大,綜合淘汰補欄等各方面數據考量,預計今年5—6月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將開始轉正。這也意味着自明年3月開始,“豬週期”可能會有下行或二次探底的風險。而本輪“豬週期”的上行階段可能爲1年,較往年更短,未來延續情況仍需進一步觀察。

養殖:成本抬升擠壓利潤

養殖成本的高企也讓生豬養殖環節壓力重重。

“我國生豬養殖模式和結構相對比較多元,從成本構成來看也相對較複雜。受養殖模式以及區域不同影響,成本結構略有差異。”陳界正說,從主要成本來看,包括母豬、仔豬、飼料、人工、固定資產、醫藥動保等幾大部分。具體來看,自繁自養模式中飼料佔比最大,基本在50%—60%,母豬費用佔比10%—15%,人工費佔比15%—20%,固定資產投資等相關其他費用佔比15%—20%,醫藥成本佔比3%,當然這會因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同存在差異。而外購仔豬成本結構中,仔豬成本佔比波動較大,一般在20%—30%,飼料佔比60%以上,其他部分基本與自繁自養接近。

養殖成本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同企業養殖成本差距較大。華東地區生豬養殖戶譚成告訴記者,生豬養殖成本分爲現金成本和折舊成本,其中現金成本包括飼料成本、藥品費用、人工成本和水電煤等其他費用;折舊成本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和生產性生物資產折舊。從育肥階段成本模型來看,養殖成本結構佔比大致爲飼料成本佔比65%,仔豬成本佔比20%,人工及其他佔比15%。

飼料成本對育肥階段成本影響較大。“假設全程料肉比2.6∶1,出欄體重110公斤,飼料成本每上漲0.1元/公斤,頭均飼料成本上漲28.6元,摺合0.26元/公斤。而飼料成本中(不考慮替代的情況下),玉米佔比65%,豆粕佔比20%。玉米價格波動對飼料成本影響較大。”譚成說。

張曉君介紹,我國玉米供需格局產不足需,產需缺口依靠進口和穀物替代來補充。進口方面,2021年我國進口玉米2835萬噸,其中進口美國玉米佔比70%,進口烏克蘭玉米佔比30%。當前俄烏衝突衝擊全球穀物供應鏈,烏克蘭農產品出口受限,播種延誤導致新年度玉米產量預計下降55%。另外,多國限制農產品出口,小麥帶領全球穀物價格重心不斷抬升,我國玉米進口成本隨之水漲船高。

替代方面,2021年因玉米價格大幅反超小麥價格達400元/噸,促使臨儲小麥大量進入飼用環節替代部分玉米消費。隨着小麥價格持續上漲,2021年10月前後,小麥價格超過玉米價格,價差逐漸迴歸正常水平。

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山東地區小麥玉米價差爲410元/噸。“一方面,小麥玉米價差迴歸至正常水平;另一方面,經過2021年部分臨儲小麥進入飼用消費環節,今年臨儲小麥剩餘庫存約4000萬噸,其中2014—2018年度小麥僅2000萬噸。今年已禁止飼料企業參拍臨儲小麥,至此小麥飼用替代時代結束。後期替代補充重點關注定向稻穀投放力度,3月中旬—4月中旬,定向稻穀總投放量爲450萬噸,成交率100%,關注後期投放何時重啓。”張曉君說。

另外,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截至5月11日當週生豬飼料平均價爲3.62元/公斤,較前期3.8元/公斤峯值略有回落,但整體仍處相對高位,較去年同期上漲近8%。譚成告訴記者,進口和替代均有不確定性,玉米供需緊平衡格局不改,助推玉米價格維持高位運行。原料價格高企支撐生豬養殖成本,我國豬糧比盈虧平衡點也上調至7∶1,養殖成本抬升擠壓養殖利潤。養殖企業通過管控原料採購來降低飼料成本難度較大,後期降成本的重點在於改善料肉比、降低死亡率提高生產效能。

供需:由寬鬆逐漸趨向平衡

生豬大中小存欄佔比對應後期供給壓力。我國生豬養殖結構在非洲豬瘟發生後產生了較爲巨大的變化,部分集團企業兩三年內實現產能和出欄成倍增長,而許多中小養殖戶則在疫情和虧損的環境下選擇了退出。將官方統計的出欄數量和各大型企業的出欄數量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我國生豬養殖企業CR10水平從此前不到10%上升到接近15%,同時排名10到100的企業總體出欄佔比也有所提高,頭部、頸部企業方陣體系初具雛形。

另外,自非洲豬瘟發生以來,我國生豬種羣結構快速優化,2019年以後種豬年度進口量維持歷史高位,2020年種豬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2.9萬頭,2021年達2.4萬頭。我國主要商品豬的曾祖代原種豬基本依賴進口,原種豬的進口數量決定了二元能繁母豬新增量幅度。隨着進口種豬羣結構快速優化,能繁母豬存欄自2019年三季度的最低點3000萬頭快速恢復,在2021年6月達到峯值4564萬頭。如不考慮出欄體重等因素,對應10個月後商品豬供給壓力高點爲2022年4月前後。從2021年6月以來,能繁母豬存欄連續10個月回落。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能繁母豬存欄爲4177萬頭,距峯值已回落8.5%,對應今年5月以後商品豬出欄壓力將逐漸減弱。

“隨着豬價上漲,能繁母豬存欄量降幅明顯放緩,但仍略高於國家公佈的正常保有量,市場供應壓力仍存。”光大期貨生豬分析師呂品認爲,4月以來,受疫情影響,區域調運不暢,局部囤貨時有發生,國家持續收儲,以上諸多因素促使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的養殖端盼漲情緒高漲,生豬價格上漲明顯。但是隨着氣溫升高,白條終端消費疲軟,疊加疫情影響屠宰企業收購,中間物流成本抬升,亦使得生豬價格繼續上行壓力較大,市場供需博弈激烈。

張曉君告訴記者,從中國畜牧業協會監測的月度出生活仔豬數據來看,2021年8月達到峯值,9月仍居高位,隨後持續回落,對應6個月後商品豬出欄高峯爲今年3月左右,此後供給壓力逐漸減弱。根據其2021年11月至今年3月以來仔豬數變化:2021年11月環比降0.6%、12月環比增0.3%、今年1月環比降9.7%、2月環比降2.8%、3月環比增1.9%,分別對應今年商品豬出欄預測爲5月出欄略有下降、6月環比略增、7月明顯下降、8月降幅收窄、9月環比略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二次育肥以及壓欄增重對以上預測數據的影響。4月以來,豬價持續走高帶動養殖端看漲情緒持續升溫,4月起仔豬補欄及二次育肥積極性明顯提升。數據顯示,仔豬價格從4月初的24.73元/公斤上漲至5月13日的32.79元/公斤,漲幅達32.5%;卓創資訊監測全國出欄均重從4月初的118.5公斤增加至5月12日的121.3公斤,增加2.3%。

“從育肥端來看,數量上基本是由前期的能繁母豬產能和仔豬的生產數量所決定的。育肥端能夠進行調節的主要就是出欄節奏和對應的生豬生產的體重。短期來看,隨着價格持續上行,養殖端出現了局部的壓欄惜售情緒,體重短期出現了上漲,不過依舊在正常可控範圍內。6月市場面臨天氣環境轉變,一般來說需要降體重,因此當前的壓欄可能導致6月出現短期出欄增長。”魏鑫說。

在魏鑫看來,二次育肥在去年表現更爲明顯,今年二次育肥情況顯著減少,不過隨着市場預期轉好,二次育肥入場可能會逐步增加。相關主體主要還是瞄準三季度的價格上行和四季度的消費高峯來佈局,但相比去年從體量上來看有巨大差距,對市場影響有限。

政策:收儲爲豬價提供支撐

政策是豬週期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2021年6月發佈的《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將豬糧比盈虧平衡點上調至7∶1,以豬糧比價爲條件,設置了三級預警:小於6∶1啓動三級預警;連續三週位於5∶1到6∶1之間啓動二級預警,酌情啓動收儲工作;跌破5∶1進入一級預警,觸發收儲機制。

怎樣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如何熨平“豬週期”波動,緩解長期困擾生豬產業發展的產能大幅波動問題?

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銀保監會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旨在建立以能繁母豬存欄量爲核心指標的逆週期調控機制,避免能繁母豬存欄過度下降,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譚成認爲,逆週期調控機制確實可以在穩定生豬產能方面發揮平衡器的作用,我國生豬產業擺脫“豬週期”後,會步入長期穩定發展的軌道。

“以上政策基本上定調國家對未來幾年生豬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爲主要目標,不鼓勵豬價大起大落。”張曉君說,從實施效果來看,就是根據原料價格和生豬價格的相對變動,通過收儲等相關手段,實現豬價在“合理區間”內運行。

在春節以來豬價的大幅下跌過程中,政策定調助力豬價企穩走高。國家發改委明確表態“如果後期生豬價格繼續低位運行,國家將持續收儲並指導地方開展收儲,推動價格儘快迴歸合理區間”。

張曉君告訴記者,從豬糧比推算“合理區間”:豬糧比在5∶1、6∶1之間,處於過度下跌二級預警,視情況啓動收儲;按照全國大中城市玉米價格2.94元/公斤、豬糧比5∶1—6∶1推算,豬價在14.7—17.64元/公斤。這個區間對於不同的養殖成本來說有賺有賠,既可以繼續去高成本產能,又可以幫助部分養殖戶扭虧轉盈,二季度該價格區間相對合理。三、四季度預計養殖端扭虧爲盈,按照豬糧比盈虧平衡點7∶1折算,豬價爲20.58元/公斤,但仍需警惕屠宰場分割入庫國產凍品庫存以及進口凍肉庫存對四季度豬價反彈高度的限制。

記者注意到,5月17日,華儲網發佈《關於2022年第八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競價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稱,5月20日將收儲掛牌競價交易4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2022年5月20日掛牌競價的中央儲備凍豬肉將是2022年第八次收儲,前七次累計計劃收儲量27.8萬噸,實際收儲量9.13萬噸。

張曉君認爲,今年以來持續展開的收儲對豬價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年內共8批次的豬肉收儲,養殖戶對後市看漲情緒不斷升溫。尤其是自4月27日以來,全國大中城市豬糧比已回升至5:1—6:1區間,退出了過度下跌一級預警,當前處於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在酌情啓動收儲區間內仍然持續開展收儲工作,再次明確了穩豬價的政策導向,養殖戶壓力惜售、二次育肥情緒漸起,助力階段性豬價繼續上漲。

熨平“豬週期”還需練好“內功”

俗話說“養豬就是掙一年,賠一年,不掙不賠又一年”,其實說的就是“豬週期”現象——“肉價上漲—存欄量大增—肉價下跌—存欄下降—肉價上漲”,這樣的週期差不多每隔4年就要上演一場。從2018年開始的此輪“豬週期”,在飼料價格、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豬瘟等因素影響下,價格波動驚心,也被稱爲“超級豬週期”。伴隨着“豬週期”的起起落落,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現象不時穿插其中,養殖行業從業者推動了它的出現,也成了它的受害者。

應對“豬週期”,從業者該如何自救?

提升規模化養殖佔比。衆所周知,我國生豬養殖行業目前仍舊以中小養殖戶爲主,龍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有所提升,但從全行業來看,份額並不大。這種現狀決定了“散戶”成爲決定供應量的關鍵多數,而供應量又決定着價格,二者互相制約,最終使得“豬週期”不斷襲擾市場。中小養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也使得其生產經營隨機性更大。長期來看,並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要使養殖行業有較好市場抗風險能力,就要提升規模化養殖在市場中的份額。

另外,還要積極擁抱衍生工具。生豬期貨上市以來,河南生豬貿易商李先生就開始關注,如今,面對行業拐點,李先生想試水生豬期貨。“做貿易,賺的就是價差,豬價持續下跌,養殖行業都不易,覺得生豬要迎來新的週期,想利用期貨工具指導經營。”李先生說。

期貨日報記者發現,豬價持續下跌以來,養殖端陷入深度虧損階段,不僅貿易商關注生豬期貨,部分養殖企業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功能成功避免了現貨豬價大幅下跌帶來的損失。集團養殖企業通常組建有專業的期貨團隊來進行風險管理,可以根據公司經營情況對原料採購端和生豬銷售端分別進行套期保值操作,以此來鎖定原料採購成本和生豬銷售價格。然而,對於中小養殖戶來說,無法組建專業團隊來進行風險管理,更多是通過“保險+期貨”模式把風險進行轉移。

近年來,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養殖行業“保險+期貨”模式效果開始凸顯。2021年生豬期貨上市後,與生豬相關的“保險+期貨”項目遍地開花,同時項目風險管理效果受到當地政府、農戶和企業的逐步肯定。爲進一步引導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市場主體參與生豬“保險+期貨”項目,運用“保險+期貨”模式保障農民穩收增收、完善生豬產業鏈風險保障體系,2021年,“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加強了對保障生豬價格項目的支持力度。2021年,“大商所農民收入保障計劃”共立項131個生豬期貨價格項目,覆蓋全國27個省份。

張曉君介紹,當盤面給出超額養殖利潤時,正是養殖端提前鎖定養殖利潤的絕佳時機,例如生豬期貨LH2209合約,在5月16日、17日給出近20000元/噸盤面價格(摺合20元/公斤),成本按照17元/公斤、出欄體重120公斤,則盤面給出的養殖利潤爲360元/頭,企業和養殖戶可以通過賣出套期保值以及“保險+期貨”多種金融工具提前鎖定養殖利潤。另外,在當前“豬週期”即將從底部區域步入上行區域的預期下,下游屠宰及食品加工企業也可嘗試參與生豬“保險+期貨”業務,規避未來豬價大幅上漲可能帶來的風險,提前鎖定採購成本,進而穩定企業經營發展。

養殖行業“保險+期貨”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養殖戶的利益得到保障。對於“熨平豬週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熨平豬週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從業者適應新變化、新需求,打好風險管理“組合拳”。另外,在改變過往粗放生產經營模式的同時,還要利用衍生工具來規避價格風險和經營風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