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儒讲究“立志”,今天的成功学大师讲究“励志”,含义有差别,但大差不差,说的都是志向,要有宏大的目标。

我读历史、都传记不算少,扒拉扒拉发现,真正小时候就能立大志的,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王阳明算一个。他的经历也很能说明一点——为什么多数人无法早立志。

上学的时候,老师问他为什么读书,王阳明毫不犹豫回了一句:“为了当圣人。”

结果可想而知,老师就算不是一顿羞辱,也一定面露讥讽之色:就你?才认了几个字,就想当圣人?

老师当然不知道,王阳明在在宋代之后的大儒中,是距离圣人最近的一个。而他不仅立德、立言,最终还“立功”(平定藩王叛乱),这让他在人生宽度又远超前朝大儒。

他创立的心学,至今在日本十分流行。稻盛和夫的书中,就多次提到王阳明。

这一切,他老师已经看不到了。所以,不要瞧不起小孩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在摆脱你的束缚后能飞多高。

另一个,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伟人,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说了。

项羽似乎也算一个,但被《史记》算作心态浮躁,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典型了。年轻时,叔父项梁让他学文,他学不下去;又学剑术,也学不下去。叔父很生气,就问他想学什么,他说:

“文化嘛,会写名字就够了;剑术再高明,只能对付一两个人,我要学万人敌!”

万人敌,目标也算宏大。可惜项羽没啥头脑,最终败给刘邦。但他的兵法,似乎源自天分,阵地战打起来那叫一个犀利,韩信都不敢和他正面硬刚。

某些史料还说他曾著有兵法,后来失传了。若此事当真,那显然后来项羽也补了文化课,年少时的轻狂之语不过是少不更事罢了。

你成了,年少轻狂就成了少年立志;你败了,年少轻狂就成了狂放不羁、胡言乱语。这就是人性。

多数人很难少年就立下大志,毕竟这时候阅历尚浅,很多事情,还在摸索,并不知道自己前路如何。

所以,摸索着过河就好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石头束缚,走错了路。

袁了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有本书叫《了凡四训》,感兴趣的可以一看。这本书除了有点太相信因果轮回,没啥毛病。

当故事看看就好,毕竟很励志。

袁了凡小时候,家里来了个算命的,神乎其神,把袁了凡一生的轨迹都给算出来了:什么时候中进士,什么时候当官,当什么官,命中注定没有孩子,什么时候死亡……

家人一开始也不信,后来袁了凡一步步长大,一一应验,这才慌了神。

不怕算命算不准,就怕算命算太准——连你啥时候死都算准了,就跟判了死刑一样,可怕不?

袁了凡当官后,很萎靡,因为知道自己命中五子、五六十岁就死,有点颓。

某天,到了南京栖霞寺,和一位高僧枯坐了三天三夜,高僧忽然断喝:“原以为你是个明白人,没想到如此糊涂!”

高僧告诉袁了凡,命运不是掌握在算命先生手里,是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多发愿做善事,命运可以改变。

袁了凡被喊醒,回家老老实实听话,坚持做善事,做5000件,完成一个愿望;做1万件,完成一个愿望……

果然如高僧所说,后来他不仅有了儿子,寿命也没那么短。

这就是“做好事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其实我们多数人小时候都像项羽,浮躁,心气儿却高,免不了鼻青脸肿;鼻青脸肿之后,又成了中青年的袁了凡,不再挣脱,顺其自然,逆来顺受,随他去吧……

每个人都缺一个喊醒自己的高僧,告诉你:我命由我不由天!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