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從播出到大結局,該劇的爭議一直沒有停過,而且比較少見的是,爭議還經常劃分成天地兩重天。

認爲該劇非常好的觀衆齊聲叫好,認爲該劇不好的觀衆乾脆一集不到棄劇。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在於《風起隴西》是近年來少有的存在較高觀劇門檻的電視劇。

可能有人會問,怎麼看電視劇也有門檻?

當然,比如《紅樓夢》,如果一個完全不瞭解《紅樓夢》的人追劇,那麼多小姐和丫鬟,那麼多人物關係,豈是看個三五集就能搞明白的。

《風起隴西》的門檻高在哪兒?也許不少人對該劇會有四個“看不懂”。

一、三國背景

《風起隴西》的背景是三國初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後。

這個背景看似簡單,但其中也是存在門檻的,最大的門檻在於,《風起隴西》是一部融合了《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再加虛構劇情的電視劇。

比如《風起隴西》第一集,一上來就是街亭大戰,看過《三國演義》的觀衆可能會質疑,馬謖的軍令狀呢?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還有“揮淚斬馬謖”那些對話呢?

實際上,《風起隴西》這部分劇情主要參考的是《三國志》,《三國演義》拿春秋歷史勸諸葛亮不要殺馬謖的是蔣琬,但《三國志》裏說這話的是李邈,小說裏蔣琬說了沒事,史書上李邈則惹諸葛亮生氣將他貶回成都。

《風起隴西》裏諸葛亮決定大軍行動的決策依據是一份蜀諜白帝發來的情報,這部分劇情當然屬於虛構橋段。

這樣一來,《風起隴西》光第一集的開頭就產生了一些門檻,不瞭解三國曆史的人不知道街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瞭解那份情報的重要性。

瞭解《三國演義》的人又會覺得《風起隴西》的劇情和《三國演義》相差甚大。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則會認爲諸葛亮靠蜀諜情報決策街亭之戰顯得太滑稽。

如此一來,有些人看了不到半集就棄劇也就可以理解了。

實際上,《風起隴西》一不是歷史正劇,二不是《三國演義》,而是應該歸屬於歷史、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互相融合的電視劇。

如果部分觀衆看不懂《風起隴西》這個屬性,只拘泥於《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甚至連三國曆史一點都不瞭解,自然看着就費勁。

二、諸葛亮

諸葛亮的名氣在古人裏算是頂級的,不知道康熙雍正的大有人在,說不知道諸葛亮的在民間幾乎是鳳毛麟角。

對於諸葛亮的印象,很多人都停留在“智絕”和“近妖”上,說白了,就沒有諸葛亮幹不成的事兒,諸葛妙計安天下嘛。

如果再深入一些,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後會認爲,雖然諸葛亮北伐屢敗屢戰,拿司馬懿沒有辦法,但他在蜀漢國內還是一言九鼎的。

《風起隴西》一上來,諸葛亮似乎變成了平凡人,哪有什麼“智絕”和“近妖”,這還不打緊,一次北伐失敗怎麼感覺諸葛亮在蜀漢內部就變成了過街老鼠一樣?

看了《風起隴西》第一集,感覺諸葛亮在蜀漢過得似乎很憋屈,小心翼翼唯恐招惹劉禪和李嚴不高興,爲了幫諸葛亮解圍,楊儀甚至還要逼着司聞曹馮膺儘快結案,不惜讓蜀諜白帝頂雷,似乎諸葛亮已經陷入天大困境。

有不少人吐槽李光潔飾演的諸葛亮不好,但實話實說,不論是外形、臺詞、演技還是氣質,李光潔這款諸葛亮已經相當出色了,有些觀衆其實並不是在吐槽李光潔,而是吐槽這款並不常見的諸葛亮形象。

實際上,諸葛亮確實很牛,各方面能力都是超強,但他在史書中遠沒有在《三國演義》裏瀟灑,“智絕”和“近妖”都是羅貫中給他加的人設。

在蜀漢政權裏,雖然諸葛亮位極人臣,但他也要面對朝堂各種勢力、益州士族以及民間輿論的壓力,不然也不會申請貶低三級,同時也不會寫出一篇近乎於自辯的《後出師表》。

《風起隴西》裏的諸葛亮要比《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更接近歷史,雖然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這是事實。

三、司聞曹

不論是三國曆史愛好者還是《三國演義》愛好者,或者是普通觀衆,他們看到《風起隴西》第一集時都會冒出一個想法,司聞曹、司聞司、軍謀司和靖安司這些名詞都是什麼鬼東西?

沒錯,這些名詞都是歷史上不存在的,都是《風起隴西》虛構出來的,這就要讓很多觀衆犯了難。

諸葛亮、楊儀、李嚴這些人好歹青史留名,馮膺、陳恭、荀詡、郭剛這都是什麼鬼,人名還沒記全,還得記一堆從來沒聽過的機構名字,對於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的觀衆來說,這就是勸退。

實際上,雖然司聞曹和下屬機構是《風起隴西》虛構的,但這些名詞並不難記也並不難以理解,你把這些機構和軍統對照一下就清晰了。

諜戰劇裏經常出現的軍統或保密局,在組織架構上非常嚴密不說,而且其職能和司聞曹一樣非常豐富,對外也對內。

比如《潛伏》裏的保密局天津站,他們不光對我軍進行刺探和策反,對自己的駐軍也進行監察,九十四軍副軍長納妾要查,軍隊倒賣軍需也要查,爲此李涯還捱了頓揍。

簡單說,司聞曹的職能和軍統也差不多,有搞對外情報的司聞司,他們對外派出的遊梟其實就是軍統的“密派”,所謂“白帝”就相當於“佛龕”。

司聞曹靖安司就是搞對內工作的,這個職能天津站就有。而主記室就相當於餘則成所在的機要室。

更有意思的是,陳恭因爲馮膺和郭淮有勾連感到震驚,長期耿耿於懷。《潛伏》裏餘則成也因爲戴笠和日本人有勾結對軍統失去了信心。

其實,所謂司聞曹無非是諜戰劇常見的什麼軍統、中統換了個名字而已,這個並不難理解。

四、李嚴

《風起隴西》算諜戰劇嗎?當然算,但該劇裏諜戰劇情並不是主流,如何解釋李嚴被廢這個歷史事件纔是該劇的核心。

李嚴在歷史上因爲瀆職和撒謊導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被廢爲庶民,但這個過程歷史記載並不清晰,如今讀起來感覺李嚴非常失智,很多細節解釋不清。

《風起隴西》主要劇情就是圍繞李嚴如何被廢展開的,該劇將李嚴被廢解釋爲受到了楊儀、馮膺和陳恭等人的欺騙和誘導,目的是爲了扳倒他,爲諸葛亮解圍。

在扳倒李嚴行動的基礎上,《風起隴西》又加入了所謂的青萍計劃,作爲扳倒李嚴計劃的輔助。

所以,嚴格說來,《風起隴西》裏的諜戰成分並不是很濃,蜀漢朝堂鬥爭纔是主流,有些觀衆就說,曹魏在劇中戲份太少,不如改成“風起漢中”。

那些衝着諜戰劇去看《風起隴西》的觀衆自然會對劇中大段的蜀漢朝堂戲感到沒勁,一點兒都不驚險刺激。

而在懂歷史的觀衆看來,《風起隴西》就像是在做一道填空題,怎麼把李嚴被廢存在的空白給填滿填精彩,還不影響歷史的結局,這纔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馬伯庸所說的“歷史可能性”。

當然,除了以上四個“看不懂”外,《風起隴西》因爲有原著小說存在,還存在第五個“看不懂”,那就是原著黨看不懂,因爲電視劇改編幅度較大,已經和原著小說拉開了很大距離,這也是部分原著黨吐槽該劇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風起隴西》電視劇在歷史觀上要比原著小說更爲宏大,也更爲嚴謹,基本沒有改寫歷史真實人物的結局(李邈、狐忠改了一些),更重要的是,該劇也基本沒有修改歷史真實人物在史書中的形象,這很難得。

因此,《風起隴西》在劇情上堪稱奇劇,歷史和虛構完美融合,不僅能讓普通觀衆感到滿意,也能讓歷史愛好者感到有趣。

與此同時,衆口難調,雙重滿意的背後也許會在一些觀衆那裏產生雙重障礙,於是《風起隴西》的觀劇門檻也就高了起來,出現兩極評價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舉報/反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