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東京宣佈啓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

首批13個參與方,包括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受訪時表示,有關框架旨在“有效反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

一 

“反制中國”,這話從美國嘴裏說出來並不意外。

畢竟,從美國-東盟峯會到拜登這次亞洲之行,從“全面戰略同盟”“深化防衛合作”到“推動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啓動印太經濟框架”,美國對華制定的“圍堵”方案就沒消停過。

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原是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可印太同盟體系的戲臺搭了幾年,唱起戲來卻不那麼順口。

美國慣用經濟基礎扶持霸權戰略。比如以馬歇爾計劃搭配冷戰,用經濟全球化兜牢“超級大國”;2012年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加速與亞太國家建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如今“印太戰略”喊了好幾年還落不了地,有些人拍腦袋一算,這就有了“印太經濟框架”。

據美媒透露,該框架包含供應鏈韌性及安全性、數字貿易公平、基礎設施及綠色能源、稅收及反腐敗四大支柱。

先說供應鏈韌性這一條,現在有些人造航母要買中國的港機設備,這讓美國怎麼能忍?於是“框架”謀劃,將中國從亞洲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剝離乾淨,挖空中國經濟基礎。誰來填補空白?自有人會樂得分一杯羹。

“框架”還明確點到芯片、醫療、關鍵礦物、大容量電池等高科技產業領域。在美國看來,不僅不能讓中國有中低端產業優勢,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端產業鏈上,美國更得永遠保持對中國的優勢地位,不然怎麼掙錢?拿什麼“反制中國”?

至於數字貿易公平,“框架”藍本此前提出要倡導所謂“民主、透明”的數字治理標準,促進數據自由流動和隱私保護,限制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數據本地化要求,自然是爲了維護其數字霸權,爲挑起“數字冷戰”鋪路

二  

“印太經濟框架”能走多遠?

從目前參與國看,日本拿到拜登最新“入常”承諾,不免將“框架”連帶收下,近年來在涉華議題上緊跟美國的澳大利亞也來湊熱鬧。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印太經濟框架”確實“有料”

實際上呢?“框架”作爲整合性地區經濟秩序構建方案,在宏觀層面既不完整,也不清晰。彭博社報道,亞洲地區許多官員對“印太經濟框架”不太明白,一些國家甚至發問:“我們要加入的是什麼東西?”美聯社評價稱,“印太經濟框架”缺乏市場準入等實際內容,真實吸引力備受質疑。

《日經亞洲》雜誌網站撰文指出:“如果美國希望各國切實遵守其提出的貿易規則,那就需要降低關稅,以激勵成員國遵守其餘條款,否則新興經濟體不會輕易被‘理想和戰略’打動”。

美國真能把這框架落實下去嘛?

首先,產業鏈轉移牽扯到國家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程度、教育規模及教育水平,即便有大量投資,也需較長週期實現。再者,本屆美國政府對本國日用品價格飆升等經濟問題應接不暇,在對華關稅問題上爭執不斷,面對通脹壓力攀升、民衆生活困頓的現實,此時要掏出真金白銀和政治資本拉攏亞洲,恐怕有心無力

一定要強推,無非兩種結果:要麼“框架”內國家自掏腰包配合美國,要麼美政府惹怒產業工人乃至整個社會,將下一位特朗普式執政者送入白宮。

說到底,美國炮製出所謂“印太經濟框架”,表面是爲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地區開放繁榮,實則是拉幫結夥搞“小圈子”,破壞產業鏈穩定,製造地緣對抗,讓亞太國家充當美國自身霸權的“馬前卒”來圍堵中國。5月22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就美國有關舉動發問:美國是不是在把經濟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用經濟手段脅迫地區國家在中美間選邊站隊?地區國家有理由要求美國老實回答。

企圖拿一個什麼框架來孤立中國,最終孤立的必將是設局者自己。用王毅的話說,“印太戰略”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文/千里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