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針對校園內外教材的監管步伐再次提速。5月23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教材工作責任追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圍繞大中小學教材存在的違規問題追責。在此次《指導意見》發佈前,教育部還組織開展了對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文科類)的專項抽查工作。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教育部門逐步加大對校內外教材的審覈力度。2022年4月,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正式發佈。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部正不斷細化對中小學教材的審覈監管工作。

細化問責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新出臺的《指導意見》將針對大中小學教材編寫、審覈、出版、印製發行、選用使用等各環節存在的主要責任問題,明確追責情形和處理方式,實行全覆蓋、全鏈條、規範化責任管理。

具體來看,《指導意見》共包括六方面內容。在強化責任意識方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學校樹牢責任意識,將教材工作責任壓實到單位、落實到人。同時,把握基本原則,提出教材工作責任追究要堅持依法依規、全面覆蓋、客觀公正、懲建結合的基本原則。

在追責情形方面,《指導意見》對大中小學教材編寫(修訂)、審覈、出版、印製發行、選用使用及發佈涉教材信息等方面的追責情形進行了細化。要求嚴肅追究問責,明確教材工作責任承擔主體和追責處理方式,強調建立分工負責、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而在規範追責程序方面,《指導意見》明確教材工作責任追究要按照受理、覈實、處理的基本程序進行。

此外,《指導意見》提出,數字教材和作爲教材使用的講義、教案、教參,民族語言文字教材翻譯、編譯等工作責任追究,要參照《指導意見》及有關規定執行。

開展專項抽查

實際上,目前除在學校內部進行教材監管外,對校外培訓教材的專項抽查工作也正在開展中。據教育部消息,爲進一步瞭解校外培訓材料狀況,近期教育部也組織了對部分省份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文科類)進行抽查,重點聚焦內容的思想性、科學性和適宜性。

據抽查結果顯示,部分材料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是對一些重要問題和史事的表述有誤;二是未按照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及時更新有關內容表述;三是學習內容超標超前、應試傾向較明顯;四是選材不當或有科學性錯誤。此外,抽查中還發現培訓材料存在印製不規範、字號過小等問題,不利於中小學生視力健康。

據悉,2021年教育部曾印發《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試行)》,強化對校外培訓教材的審覈,查處教材“超出課程標準”“植入商業化廣告”等行爲。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對校外培訓材料的審覈分爲內部審覈和外部審覈兩部分,其中,外部審覈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審覈隊伍由滿足審覈人員資質要求的相關學科專家、課程專家、教研專家、一線教師等組成,確保外審工作的科學性。

監管常態化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看來,對教材的監管是一項常態化的工作。“對教材的管理主要由教育部的下設機構實施,教材在編寫完成後,還需通過審覈流程,才能在出版社進行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1日,教育部也發佈了新修訂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16個課程標準。據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張國華透露,國家教材委及其專家委員會此前也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開展了系列審議審覈。

“本次修訂加強了課程一體化設計理念,並進一步凸顯創新性和實踐性、強化課程實施指導,育人目標也更加系統明確。如語文課程將‘文化自信’作爲要重點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歷史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張國華表示。

儲朝暉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整體來看,目前正處於對教材規範尺度比較嚴的階段。現有的新課標下,留給校本課程的空間比較小。各地中小學都在使用國家組織編寫的規範教材。”

據悉,教育部此前統一組織編寫了普通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其中,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學期已實現所有年級“全覆蓋”。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