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24日報道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5月20日發表題爲《雙輸的技術戰》的文章,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馬凱碩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文章指出,世界需要美中兩國在必要時合作,並在合適的時候展開競爭。如果政治凌駕於所有其他問題之上,如果中美科技合作爲此受到損害,那人類的處境將更糟。全文摘編如下:

中美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正變得越來越激烈,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只是導致雙方不和的最新由頭。

事情本不必如此。爲了維護全球和平,應對人類緊迫的共同挑戰,美國和中國需要找到獨立的領域進行合作,並扭轉兩國關係的頹勢。

科學和技術,尤其是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科學和技術,爲雙方恢復合作提供了最好的前景。然而,爲了利用這種機會,雙方首先需要重新評估各自的一些基本假設,並降低各自言辭的激烈程度。

在美國一方,有太多政治領導人和評論人士認爲,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會削弱其追趕——更不用說超越——美國成爲世界頭號經濟體的能力。在中國方面,有許多人認爲中國現在可以單飛。在他們看來,中國已經學會了它需要向西方和更廣泛的世界學習的一切東西。本土創新加上中國治理結構的優勢,將足以維持中國的上升勢頭。

中國崛起無法阻擋

幾十年來,直到2016年前後,美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歡迎並鼓勵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增長被認爲是和平的,而且對大家都有利。中國南方的城市深圳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還是一個閉塞落後的漁村,如今它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的“下一個硅谷”。

此外,中國的大學在全球的排名上升,而且正在擠入第一梯隊。中國一流大學提供的工資和研究經費堪與美國頂尖大學相比。誘人的職位吸引了許多海外的中國學術人才迴流。中國還在培養一流的學生,其中一些人到美國攻讀研究生。

如果從更長遠的歷史角度來看,這些形勢發展——大約10年前還是不可想象的——會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在過去2000年(直到1820年左右)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約佔全球產出的一半。這使得西方過去兩個世紀的主導有點像一種歷史反常現象,而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振興或許可以被視爲迴歸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不乏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包括火藥、指南針、造紙等。對中國當代的進步也應該從類似的角度來看待。毫無疑問,中國人能夠創造和創新,而且再多的外部壓制也無法阻止他們這樣做。

無端豎起技術壁壘

遺憾的是,如今許多人並不以這種樂觀的眼光看待中國的技術崛起。在西方,人們強烈懷疑中國的崛起僅僅是因爲它竊取了西方的技術。

事實上,中國以前幾個世紀的偉大發明被所有人(尤其是西方人)“剽竊”過。同樣,美國也“竊取”了歐洲的發明,如蒸汽機、電力和火箭推進。

正如《創新的曙光》一書作者查爾斯·莫里斯所寫,早期的美國人“不尊重英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最終,世界從這種態度中受益。如果當初自私的國家利益阻止了工業革命的變革性發明推廣傳播,那麼所有人的日子都會更糟”。

當然,中國近幾十年的所作所爲與美國19世紀的所作所爲有所不同,因爲美國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與英國沒有任何法律協議。相比之下,中國同意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知識產權規定,但西方聲稱中國沒有遵守這些規定。這是西方國家對中國履行承諾意願的信任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種情況是可以改善的。美國在超過英國後成爲知識產權的主要捍衛者;同樣,中國也可能如此。現在中國已經成爲一個技術超級大國,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和既定的全球規範符合它自身的巨大利益。

就美國而言,它應該認識到知識產權爭端還有另一個角度。雖然它可以合法地宣稱,如果沒有美國研究生態系統的支持,中國科學家在美國開發出知識產權是不可能的。但中國人可以說,知識產權的最大轉移是從中國轉移到了美國。多年來,中國一直在對中國學生的中小學教育進行投資,而這些學生隨後到美國學習、畢業並留下來工作。這種人才外流可能不涉及法律意義上的知識產權,但它肯定也是一種形式的知識轉移。

美中之間另一個日益擴大的裂痕還體現在“華爲事件”上。美國將華爲視爲國家安全風險,認爲其5G硬件設備是“特洛伊木馬”。而中國則將這場爭端視爲純粹的政治行爲,目的是阻止中國一個數一數二的公司成爲雄霸全球的企業。

顯然,一些合作障礙仍將存在。但在某些領域無法合作,並不能將所有合作排除在外。美國和中國都有世界一流的實驗室在監測和研究氣候變化,如果允許這些實驗室開展合作,兩國的國家安全都不會受到威脅。事實上,應該鼓勵它們進行合作。

封鎖中國適得其反

美國對中國技術進步的反應最終可能損害美國自身。封鎖中國技術部門的做法不太可能奏效,甚至可能適得其反。自美國國會禁止國家航空航天局“協調與中國的所有聯合科學活動”以來,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在太空研究和天文學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包括髮射月球車、登陸火星以及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學望遠鏡。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美國的制裁加大了中國發展本國技術的決心,而且相關數字也對中國有利。除了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之外,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統一性與目標感、強烈的職業道德、衆多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畢業生以及迅速發展的科研基礎設施。

美國的嚴苛措施已經阻止中國人才來到美國,並且正在促使在美的中國人才離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中有40%正在考慮離開。美國政府明確敦促美國研究型大學和企業切斷與中國所有關係的做法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

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讓美國失去道德制高點。世界其他國家會問,如果它們也在經濟發展上取得成功,那麼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它們?它們會回憶起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的經歷、蘇聯在90年代初的遭遇,而現在又輪到了中國。而且由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把提高經濟和生活水平置於政治意識形態之上,他們會與任何幫助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國家接觸。

全球挑戰急需合作

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國家性的。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競爭,還需要合作。最明顯的兩個問題是新冠肺炎疫情和氣候變化。這兩個問題不分國界,其解決都需要全人類的聰明才智。

就此次疫情而言,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展開合作,分享了至關重要的信息——從中國首次對SARS-CoV-2病毒進行基因測序,到有關新冠肺炎病毒如何影響人類並對治療方法作出反應的數據。但這場大流行病也加劇了競爭。不同的國家和公司嘗試了不同的疫苗研發方法,從而降低了失敗的風險。這場研發疫苗的競賽不應被視爲一場爭奪霸權的國家競爭,而應被看作一種對知識和解決方案的求索。

氣候變化也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或集團都無法獨力解決這個問題。全世界必須合作,但也會有有益的競爭來發展和擴大未來的綠色技術。就中美關係而言,挑戰在於雙方要避免將這個問題政治化,或者將這種合作與其他爭端捆綁在一起。

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面臨外部競爭,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美國上世紀50年代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反應應該成爲應對當今局勢的一個範例:美國認識到競爭,投資於自己的能力建設,加強自身力量,並尋求與蘇聯建立科學夥伴關係。最終,美國爲在技術領域取得全球主導地位創造了條件。

世界需要美中兩國在必要時合作,並在合適的時候展開競爭。如果政治凌駕於所有其他問題之上,如果中美科技合作爲此受到損害,那人類的處境將更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