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是爆款綜藝卻越來越少。雖然綜藝的類型在不斷擴展,從一開始的音樂選秀類、情感觀察類,一直髮展到現在的表演、舞蹈、露營、婚戀、考古,甚至是鄉村振興類綜藝,但是現象級的綜藝卻始終沒有出現。而與之相反的是,不少之前的老綜藝卻引起了關注,很多觀衆開始“考古”老綜藝,並關注老綜藝成員的行蹤。

  ●“考古”源於懷舊情緒

  近日,海清那段2013年在《快樂男聲》上爲歐豪拉票的“你是我的神”,成了網絡大熱梗。只要打開抖音、視頻號或者快手等,都能看到當時的視頻片段或網友們的二次創作。而當年《爸爸去哪兒》的各位成員近況也引發關注:張亮的兒子天天開始談戀愛,胡軍的兒子康康登上雜誌封面,劉燁的兒女劉霓娜、劉諾一出演話劇,黃磊的女兒多多經常更新狀態……

  除了綜藝,影視劇也是“考古”集中點,87版《紅樓夢》播出35週年,《甄嬛傳》11年了還有人在“過情關”。

  回顧當年的爆款綜藝,爸爸帶娃、“30+”姐姐挑戰團綜、國外引進的歌手選秀……雖然都能火爆一時,卻很難打破所謂的綜藝“五季定律”,不管嘉賓再怎麼更換、形式再怎麼創新,大家依然會吐槽“新瓶裝舊酒”,“綜N代”之後,口碑下滑、IP老化成爲行業痛點。而我們今天津津樂道的“綜藝考古”,也多集中在初代綜藝身上。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初代綜藝懷有情懷。

  ●“文化對沖”時的避風港

  很多影視劇創作時會用舊旋律和昏黃色調營造一個過去的氛圍吸引觀衆,綜藝節目放幾首老歌來“回憶殺”,這些新內容裏的舊元素,於觀衆而言是心理能量的積累。但在新內容供給多、質量高的時候,懷舊的人縱然從來不缺,也只是一個小分支。

  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文娛類產品“亂花漸欲迷人眼”時,觀衆再回頭看從前的內容,就覺得格外彌足珍貴。有媒體認爲,這表面是嫌棄市場上的文娛產品,實際是用懷舊的行爲完成自身對變化過快的市場適應的過程。這時的懷舊,心情補償作用大,它並非市場主流,但對某一些人來說,是“文化對沖”時的避風港。

  ●“流量+IP”終將失靈

  這些年,我們一直不屑於“流量+IP”的模式,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年大多數人追的一直都是“流量+IP”,不然不會出現肖戰、王一博等流量咖的“供不應求”。而到今年,觀衆們發現,楊紫+肖戰的《餘生,請多指教》沒爆,楊洋+趙露思的《且試天下》也沒爆。製作方發現,這樣的流量並不是萬試萬靈,這樣的時代也在逐漸離我們遠去。

  “流量+IP”的失靈,當然暴露出製作層面的諸多問題。作品與觀衆審美之間的不匹配,經年累積終於顯露出質變。變的還有都市劇,精英女性也好,姐弟戀也罷,當初那套公式,白百何、袁泉、劉敏濤、江疏影都沒能再玩轉,觀衆也不再買賬了。而古裝劇方面,即使是湯唯、章子怡這樣的電影大咖,在蒼白的劇情和“裝嫩”的表演之下,也只能敗走麥城。

  近年來,“寒冬”一詞在文娛產業頻頻出現,市場是一方面,內容是另外一方面。如果製片人、製作人繼續用陳舊的理念打造內容,試圖用流量來掩飾內容的蒼白,那麼,我們5年後甚至10年後,能拿出來考古的文娛產品,或許依舊是《爸爸去哪兒》《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武林外傳》《紅樓夢》了。

原標題:文娛行業興起“考古風”

值班主任:李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