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道德經,悟老子智慧】

“道教是中國人的遊戲姿態,孔教是工作姿態。每一箇中國人,成功發達春風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一旦失敗落魄了,便都成了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義是一副鎮痛劑,撫慰受了創傷的中國人靈魂。”

《道德經》蘊藏着俏皮智慧的精髓,是全世界最光輝燦爛的自保陰謀哲學。老子是中國人“聰慧,淵博,才智”的代表。老子提倡謙恭,再三重複柔和、忍耐、爭論之無益、柔弱的力量和低位的戰術優勢。他宣揚自足之道,注重以柔克剛。

《道德經》闡述老子的哲學、老子的功用論,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全篇八十一章,如同八十一扇門,從哪一扇推入,都可見一番天地。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在第八章的時候,老子就說道是像水一樣,是利萬物而不爭的。順道而行也就是利萬物而不爭。而所有的爭,其實都是在與自己爭。因爲即便看似是與外界爭,實際上還是在和自己的認知爭,是自己對外界的認知決定了自己的行爲。

所以在這一章老子就講了四種不與自己爭的情況。人經常會自以爲有見識、自以爲正確、自以爲有功、自以爲大,這都是在和自己爭什麼東西。而老子說,因爲不自以爲有見識,所以才能夠看到自己見識之外的東西,才能夠“明”;因爲不自以爲正確,所以才能夠看到自己見解之外的答案;因爲不自我誇耀,所以別人纔會肯定我們;因爲不自以爲大,所以自己才能夠繼續的生長。

因爲自己不和自己去爭,所以才能夠去順道而行,天下也沒有什麼能夠與我們去爭什麼的存在。

01、不與自己爭的好處?

個人可能習慣去自我肯定,會習慣的自以爲有見識,自以爲正確,自以爲有功,自以爲大,但是過分的執着在自我的肯定上,也恰恰會被其所束縛。如果個人還沒有達到全知全覺的層次,那麼自我的認知就還不一定是準確的,過分的肯定自己也就恰恰形成了阻礙,阻礙自己去認知更廣闊的東西。

所以不與自己爭的好處,也正是可以去超越自我的認知,去看到自我的認知之外的東西。個人當下存在着某個認知,但認知之外還有未知的事物。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不與自己爭,不執着於小我,所以才能夠去看到小我之外的大我。

02、廣義的自己?

狹義的我也就是我個人的身體和思想。雖然小我也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與外界在相互的影響、作用着。既然外界一直對小我有影響,小我也在不斷的認知外界和作用外界,那麼就很難去絕對的區分小我和外界。這樣就可以把我和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

這樣當從廣義的自己來看待自己的時候,也就不存在與狹義的自己去爭的情況了。

03、不與自己爭的狀態?

當從整體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外界,整體會給個人清晰的指引,告訴個人如何去爲人處事,這樣也就是在順道而行。不過順道而行的前提是需要能夠清除掉內心的執着妄想,所以才能是清靜的狀態,能夠去感知到整體的指引。順道而行,天下也就不存在任何會阻礙我們前行的東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