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立即整改!31個買菜平臺存在問題!很多上海人在用...

工信部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

對羣衆關注的生活服務類

日常工具類等

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

進行檢查

截至目前

尚有84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

現予以通報

記者注意到,此次通報的84款APP中有31款爲買菜類平臺,包括“每日優鮮”、“天天果園”等知名平臺、所涉問題包括:違規收集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所權限,欺騙誤導強迫用戶,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

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爲的APP通報

(2022年第4批,總第24批)

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電信條例》《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我部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羣衆關注的生活服務類、日常工具類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進行檢查,對發現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爲的368款APP提出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尚有84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詳見附件),現予以通報。

上述APP應在6月8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逾期不整改的,我部將依法依規組織開展相關處置工作。

附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存在問題的APP名單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

2022年5月31日

精準“畫像”、流量收取、廣告收益企業有強大動力獲取用戶信息

據經濟導報消息,濟南一家軟件公司的安全工程師張峯介紹,一般來說,App獲取的第一個信息,手機的IMEI號,也就是移動設備標識號。這個唯一的識別碼,相當於手機的身份證。不管是經過用戶同意“拿走”,還是不經允許“偷走”,App一旦獲得了移動設備標識號,就爲個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礎。“App獲取的信息,不僅能自己用,還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

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對數據的依賴程度很高,這也使得企業有強大的動力去獲取用戶信息。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部分企業來說,獲取用戶信息的成本已經趨近於零,難免會出現很多抵擋不住誘惑的企業和個人。

“現在的App基本上都是免費下載,獲取利益則在消費者使用之時,比如頻繁彈窗引導用戶跳轉其他頁面,可能就是爲了獲得流量收益和廣告收益。還有收集通訊錄、地理位置信息等,可以完善用戶畫像,進行精準營銷。

App抓取消費者手機通訊錄後,會將通訊錄上所有人的電話、姓名、地址等信息匯聚形成一個用戶數據庫,藉此給用戶精準‘畫像’。同時獲取位置信息等,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大體的行程等。當這些數據綜合起來,消費者的種種隱私就暴露無疑,商家就通過推送廣告等獲取收益。

“不接受即離開”強制接受格式合同專家:應加大對全鏈條處罰力度

部分App對用戶個人信息的違規收集,具有已徵得用戶同意這一“合法理由”。而且,此類App的個人信息條款都採用“不接受即離開”的設計模式,用戶不勾選“同意”便無法使用該款App。在他看來,此類App的個人信息收集行爲雖然以格式合同的方式得到了用戶的同意,但“同意”往往是表象。

大多數用戶在勾選‘同意’前,並不會仔細閱讀格式條款,即便閱讀了,也無從提供質疑。更重要的是,用戶往往沒有意識到,某類個人信息在進行大數據分析之後,會引發怎樣的嚴重後果。

專家建議,對於違規的App,除了下架,還應加大對商家、平臺和開發企業的處罰力度。公開曝光、約談、下架等處罰措施仍不足以震懾商家。對商家而言,下架一款App,它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又推出n個類似App。

對於違規商家應該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同時也要對上架該App的平臺進行處罰,對開發該App的軟件企業處罰。讓鏈條上的所有人都知道,違規的後果很嚴重。

如何防止個人信息遭App泄露

1.從規範的應用市場下載經過安全檢測的App;

2.App安裝過程中,仔細閱讀隱私條款,限制App獲取不必要權限;

3.註冊App賬號時,非必要的個人隱私不提供或簡化提供;

4.使用中,可在App“設置”中關閉不必要的權限;

5.在後臺駐留着的App要及時關閉;

6.及時清理手機和電腦中的個人隱私,例如身份證照片、銀行卡密碼等;

7.防範釣魚網站和短信息,不要點擊可疑鏈接;

8.不下載來路不明的軟件,避免手機和電腦被植入木馬而導致信息泄露;

9.發現個人隱私被泄露時,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10.發現App存在違規行爲時,及時向網信部門舉報。

來源丨工信微報 、新華網、經濟導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