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唐俊

6月4日10時30分許,貴陽北至廣州南的D2809次旅客列車行駛在貴廣線榕江站進站前的月寨隧道口時,撞上突發溜坍侵入線路的泥石流,導致兩節車廂脫軌。

截至目前,事故造成1名動車司機死亡,另造成1名列車員和7名旅客受傷,現場救援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泥石流一般因降雨產生。天氣預報顯示,今天(6月4日)早上,貴州榕江縣一帶出現降雨。早上7時16分,榕江縣氣象臺還發布了雷電黃色預警信號,稱未來3小時水尾、古州、忠誠等鄉鎮雷雨天氣持續,可能會造成雷電災害事故。

因降雨導致的次生災害,兩年前在貴廣客專也發生過一次。2020年6月7日早上,受連日強降雨影響,貴廣客專懷集站至賀州站區間因落石行車受阻,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當時發生事故的位置,同樣是在一處隧道附近。

2020年3月30日,從濟南開往廣州的T179次客運列車在湖南境內側翻,造成1人死亡、127人受傷。事故原因也是受連日降雨影響,路段發生塌方,導致列車撞上塌方體。

T179次列車側翻前,曾有村民提前10分鐘發現鐵路上有塌方,撥打了110報警。但由於地方公安和鐵路調度部門之間沒有直接聯繫,輾轉通知鐵路耗費了寶貴的時間,最終沒能避免事故的發生。

該起事故反映出鐵路部門和地方部門之間溝通時效問題。2021年6月,交通部等12個單位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鐵路沿線安全環境治理工作的意見》,提出“雙段長”制度,要求每一段鐵路線都配備“鐵路段長”和“地方段長”,聯合負責鐵路線內外安全,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

T179次列車事故發生後,還有專家呼籲應該加強對此類險情的自動預警。當鐵路軌道被泥石流或落石覆蓋時,自動發出預警信息給沿線列車,列車提前減速或停止,以避免類似事故發生。

實際上,探測異物入侵軌道的技術在鐵路領域已經多有應用,但還難以實現完全自動預警。目前,對於鐵路沿線安全的監測主要通過人工巡查和視頻監控。人工巡查不能保證每時每刻觀察到所有路段,視頻監控雖然可以24小時監控,但還沒辦法做到自動報警,仍需要人眼二次識別判斷。

參與過京張高鐵設計的鐵路設計師告訴界面新聞,即使京張作爲中國第一條“智能高鐵”,也沒有完全實現異物入侵自動報警。

該設計師表示,目前車站等室內場所的視頻監控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可以實時監控車站內部的人流等情況。京張高鐵設計團隊曾研究過,是否可以將這一技術應用到戶外的鐵路,讓攝像頭識別到異物進入鐵路行車界限內時自動報警,即“周界報警”。

但實地考察發現,戶外的情況太複雜,偶然因素多,誤報率很高。目前的技術仍然無法保證可靠性,所以沒有實際應用。京張高鐵位於地勢比較平坦的華北地區,對於處於山區地帶的高鐵,自動預警的可靠性將會更低。相對而言,在地鐵等封閉的軌道內,可靠性則會提高很多。

該設計師還告訴界面新聞,團隊還研究過加裝光纖的方案,異物進入碰斷光纖即自動報警,但因爲技術上還不成熟,最終也沒有實際應用。

此外,泄漏電纜、振動電纜、微波牆、紅外對射、激光對射、脈衝電子圍欄等技術,在鐵路周界入侵報警系統中也有研究和應用。未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報警系統的自動處理能力會不斷提升。

界面新聞了解到,鐵路部門和國家氣象局對於“大風上車”也已經研究多年。這一構想是將大風信息與列車控制系統自動聯動,當預測到大風會經過列車行駛路線時,提前通知列車減速以保證安全。

但是“大風上車”同樣未能自動完全實現,仍需要將氣象信息傳遞給地面的調度員,通過人工進行二次判斷,主要原因是技術不成熟。高鐵列車在戶外穿越崇山峻嶺,大風的數學模型很難處理。

不過地震預警現在已經可以基本做到。當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傳播的時間向震區內的列車發出警示信息,贏得幾秒或者幾十秒的時間,將列車速度降低保證安全。“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這個系統,有國企也有民企,我們都是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供應商。”上述鐵路設計師說。

對於自然災害高發路段,有些鐵路會進行改線。2019年8月,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成昆鐵路涼紅至埃岱站間發生巖體高位崩塌,掩埋線路70米,後經搶修通車。不過,成昆鐵路仍決定對其中2.4公里的鐵路進行改線,以繞避不良地質區段。

此次D2809次列車事故中,動車司機不幸殉職。經車載數據分析,值乘司機在列車行駛至榕江站進站前的月寨隧道內時發現線路異常,在5秒鐘內採取了緊急制動措施,列車滑行900多米。高速鐵路的防撞牆和軌道結構的整體防護作用避免了列車顛覆墜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