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2年全國高考語文科目開考。記者從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瞭解到,今年該院共命制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語文試卷,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教考銜接,有效服務“雙減”,切實引導教學。

“2022年高考是‘雙減’政策發佈之後的首次高考,命題在教考銜接上精耕細作, 充分釋放服務‘雙減’改革的鮮明信號。”相關命題專家表示,今年高考語文試題強調深化基礎,嚴格依據課標,着意關聯教材,創新試題形式;引導教學依據課標授課、提升課堂質量,引導學生減少“機械刷題”、提高能力素養,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深化基礎,提高學生能力素養

根深方能葉茂,本固纔可枝榮,學習強調基礎紮實。習近平總書記曾勉勵青年要“勤於學習、善於學習”,要“打牢知識功底、積蓄前進能量”,強調基礎對於青年學習、成長的重要性。新高考I卷寫作試題借圍棋學習中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巧妙類比。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於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紮實了,棋力纔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於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爲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纔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啓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材料強調“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紮實”“理解深刻”,意在啓示一線師生,基礎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闡明目標遠大和磨礪功夫、基礎紮實和創新創造的辯證關係,引導學生遵循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素養的基本規律,築牢根本,守正而後創新。

依標考查,引導教學應教儘教

相關命題專家介紹,試題內容範圍和難度設置嚴格依據課程標準,引導教學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實施,做到應教儘教,既不隨意提高或降低標準,也不隨意增加或刪除內容。

內容範圍充分考慮課標不同版本。根據各省使用課標的不同版本和教學實際差異,新高考I卷、II卷分別爲使用不同版本課標的省份專門命制名篇名句默寫試題,形成4個不同版本的試卷。以新高考I卷爲例,舊課標版三道試題默寫內容分別出自《荀子·勸學》《詩經·周南·關雎》和李白的《蜀道難》;新課標版三道試題默寫內容分別出自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曹操的《短歌行》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難度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學業質量水平描述。在材料選取時,現代文材料的選擇注重題材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古代詩文材料的選擇注重符合淺易的標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如,全國甲卷、乙卷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和新高考I、II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都使用了多個材料的組合,試題的設置符合“能比較、概括多個文本的信息,發現其內容、觀點、情感、材料組織與使用方面的異同”等要求。

關聯教材,提升課堂質量效率

相關命題專家表示,試題材料呼應教材,題幹設問、答案設計注意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建立知識鏈接,增強和教材的關聯度;並充分考慮新舊教材更替的因素,優先選擇新舊教材中都有的傳統經典課文爲關聯對象,靈活運用顯性關聯和潛在關聯兩種方式,引導教學重視教材、用好教材,將功夫下在課堂內,以提升課堂質量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成績。

顯性關聯,考點設置直接與教材內容關聯。全國乙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選用王勃的《白下驛餞唐少府》,試題要求學生將其與教材所選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進行比較,體味兩首送別詩與普通抒寫傷感愁緒的離別之作的不同。詩中的“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充滿豪情。新高考II卷古代詩歌閱讀選用李白的《送別》,要求學生判斷該詩最後兩句“雲帆望遠不相見,日暮長江空自流”與教材所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中表達方式是否相同。

潛在關聯,材料選擇與教材內容有着密切關聯。新高考II卷語言文字運用II材料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與語文小學教材課文《火燒雲》出處相同。高中教材課文也選有蕭紅作品,學生對其語言風格非常熟悉。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閱讀材料均選自《戰國策》,新舊教材中都有從《戰國策》取材的課文,學生對其內容和形式並不陌生。全國甲卷的寫作試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類文本閱讀“《紅樓夢》的翻譯”,沒有直接考查《紅樓夢》相關的知識內容,即使沒有讀過原著也可作答,但是通過教材中《紅樓夢》選篇的學習或對“整本書閱讀”的研習則能夠更好地理解試題材料。

創新形式,減少學生“機械刷題”

2022年高考語文命題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繼續探索,使用新題型,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度,進一步降低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的得分收益,引導學生認識到低效的學習方式只會帶來的無效的壓力和負擔。

材料文體和組合形式更加多樣。四套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使用了政論文、學術論文、科普文、專著導言、小說、散文、紀實作品等文體,有單一文本,也有複合文本;在複合文本中,有純文字文本,也有帶圖示的文本。古代詩歌閱讀材料使用了唐詩、宋詩和宋詞。文言文閱讀試題材料分別從戰國秦漢時期的雜史、別史、諸子等經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於史傳文和紀事本末體。

試題考點更加靈活。文言文閱讀第11題從側重記憶能力的文化常識考查過渡爲側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實詞、虛詞考查。或考查文言實詞古今意義的不同,如“尊重”,在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古今意義不同;或與教材中的含義和用法進行比較,如將材料“爲趙蔽”中的“蔽”字與教材《鄒忌諷齊王納諫》“王之蔽”中的“蔽”字的含義加以比較。

試題設問更加開放。語言文字應用中對成語的考查,由選擇題變爲直接填寫答案的填空題。試題答案並不唯一,學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語境即可得分。考點也相應從側重考查近義成語差異的辨析變爲側重考查成語的積累與應用。新高考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節選自馮至改寫自歷史故事的小說《伍子胥》,試題要求學生比較“漁夫拒劍”改寫前後文學效果的差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審美趣味,進行個性化解讀。試題不設置唯一答案或標準答案,而是給出多個要點供閱卷參考,學生答案只要與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滿分;在已給出的要點之外,學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