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sse

編輯/靖宇

又是一場信息量巨大的WWDC。

自2020年,因爲疫情,蘋果不得不“錄播發佈會”開始,發佈會的信息量就一直在增加。相比於以往在舞臺上,圍繞體驗展開的“產品演示”,現在蘋果的演講者會不厭其煩地把每一個參數、每一個細節,掰開揉碎了講。

這的確讓發佈會變得更詳實了,但對觀衆來說,面對連珠炮一般的產品、功能介紹,也難免感到應接不暇。

有網友評價這一屆WWDC時表示:“越來越像春晚了,看着華麗、豐富,發佈了很多東西。但結束之後又感覺索然無味,沒什麼記憶點。”

這並不是錯覺,近年WWDC上發佈的新功能、新技術越來越多,但大部分用戶依然疑惑:“它們到底有什麼用?”以及,所有人都在期待的下一次革命性創新,又在哪裏?

蘋果沒有給出答案。這背後,是整個科技行業都面臨的焦慮和尷尬。

iOS的“最後一公里”悖論

今年WWDC,蘋果將“個性化”作爲軟件更新的一大主題,給用戶提供了更多定製選項,特別是在iOS和watchOS上。

比如iPhone的個性化鎖屏,蘋果把過去幾年在AppleWatch上設計錶盤的經驗,和iPhone的鎖屏界面進行了一次“嫁接”,將手錶上的錶盤創意、小組件功能搬到了手機上。

除了鎖屏,蘋果還針對一部分用戶,做了一些深入細節角落的小功能。

針對家長,蘋果做了更深的家庭管理功能,家長可以直接設置家裏青少年的內容分級、設備使用時間等限制;針對慢性病人,蘋果在健康App里加入了藥物管理功能,可以記錄、提醒用戶喫藥;針對運動人士,watchOS現在可以記錄鐵人三項這種更復雜的運動項目,監測用戶跑步時的姿態、擺臂,用戶也可以定製一套專屬自己的“訓練項目”。

這其中很多功能,可以只有不到1%的用戶會用到,但現在的蘋果也會去做。這一方面是蘋果“關注少數羣體”的價值觀驅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手機、手錶等個人計算設備越是深入生活,蘋果就越需要保證它們安全可靠。

很多細碎的小功能,放在以往,完全可以交給第三方開發者,通過App去實現。但現在,這些功能要麼涉及重要的隱私權限,要麼需要深度的軟硬件配合。對蘋果來說,很多功能,與其冒着把接口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承受可能被濫用的風險,還不如自己來做。

以蘋果的體量,做更多功能不難,難的是如何防止系統變得過分複雜、臃腫。很多人可能還記得,當年iOS之所以迅速席捲世界,靠的就是極致的“簡單易用”,很多從未接觸過電腦的小孩,拿到iPhone擺弄兩下,就能無比自然地上手……今天iOS的很多功能,即便是多年的老用戶,也經常要上網去搜索,才能找到具體的設置方法。

這已經成了iOS的一種“最後一公里”悖論:iPhone覆蓋的用戶越多,爲滿足少數用戶,需要開發的小功能就越多。但越是深入的功能,越是需要軟硬件深度整合,需要蘋果親手去做,系統的複雜度也會因此增加。

當然,目前的蘋果,並不會因爲增加了新功能,就讓渡、犧牲iOS最核心的體驗。大部分用戶使用iOS的方式,不會隨着系統更新,每年都發生變化。

真正的問題在於,蘋果的軟件系統越複雜、覆蓋的功能越多,想要將它們“推倒重來”的難度就越大,逐漸積重難返。

還記得iTunes嗎?爲了向前兼容老用戶,iTunes這樣一個“早已過時”的軟件承受了太多。直到今天,它依然被拆分成幾個部分,存在於macOS裏,依然有用戶會批評Mac上的AppleMusic不夠好用。

揹負一個愈發複雜的iOS,當個人計算設備的下一次革命到來的時候,蘋果能做好準備嗎?

融合macOS和iPadOS

相比iOS和watchOS做“小功能”,在macOS和iPadOS上,蘋果準備了一個“大活”。

從iPadPro問世開始,蘋果一直將iPad和“生產力”三個字捆綁在一起,推動iPad朝Mac的方向靠近。2019年,蘋果將iPad搭載的系統,從iOS更名爲iPadOS,正式與手機上的iOS“劃清界限”。

2020年,蘋果爲iPadOS設計了一套基於鍵盤鼠標(觸摸板)的交互機制,又在去年推出了“通用控制”功能,只需要把Mac和iPad擺在一起,用戶就可以用一套鍵鼠,同時控制兩臺設備。

今年WWDC上,蘋果推出了“臺前調度”功能。用戶可以將數個應用窗口“捆綁”在一起,固定在屏幕右邊,並在不同的“應用羣”之間互相切換。iPadOS和macOS均搭載了這一功能,交互邏輯也完全一致。

“臺前調度”想要解決的,是iPad和Mac最底層的邏輯衝突——App窗口。早期iPad脫胎於iOS,並沒有“窗口”的概念,一個應用就是一滿屏,即便後來出現了分屏功能,比例也只有固定的幾種,並不能像Mac那樣隨意縮放,重疊。

從這個角度來看,“臺前調度”是macOS和iOS的結合,它一方面讓iPadOS有了“窗口”,另一方面又兼顧了iPad的觸控體驗,窗口的邊緣有明顯的指示,提醒用戶這裏可以放大/縮小窗口。

而且,通過“臺前調度”,iPad也可以外接屏幕了,這無疑讓iPad更像一臺“電腦”了。

但疑問依然存在。蘋果爲iPad定製了一套“鍵鼠交互”體系,這套體系一方面要和Mac的“電腦邏輯”兼容,另一方面又要和iPad的“觸控邏輯”兼容,使它的效率很難跟上來。

針對“臺前調度”功能,有人提出,這樣的窗口管理方式不僅複雜,利用屏幕的效率也不如macOS本身的方式高。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爲它要照顧iPadOS的觸控交互。

近年很多用戶都詬病iPadPro有強大到過剩的性能,但沒有真正的“桌面級應用”。此次WWDC上,蘋果推出了一系列改進,包括文件管理器等App,都變得更像“電腦版”了。但無論如何,這一切改變,距離真正的“桌面級”系統,一個不需要考慮觸控交互,沒有負擔的桌面系統,還是差得太遠了。

2018年WWDC,面對當時輿論的質疑,蘋果負責軟件的高級副總裁CraigFederighi曾明確回應,蘋果“不會融合iOS和macOS”。但目前的iPadOS和macOS,已經進行事實上的“融合”。

很難說這樣的嘗試就是壞事,但一切都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

難以實現的汽車和AR革命

自iPhone問世之後,所有人都在等蘋果掀起下一場“大革命”。喬布斯去世後,很多人更是指責蘋果“不再創新”。

過去十年,蘋果的確在規劃兩場“重大革命”,一個是汽車,一個是AR眼鏡。而在2022WWDC這場發佈會上,它們全程“失聲”。

蘋果發佈了一個“全新”的CarPlay。這個CarPlay表面上雄心勃勃,實際上,它更可能是蘋果“放棄造車”的一個信號。

CarPlay最初發佈於2014年,它之所以叫CarPlay,是因爲蘋果自知無法干涉到汽車的核心功能。蘋果希望接管的,是汽車的“多媒體功能”,拆開來就是三件事:音樂(播客)、電話(短信)、導航。

這三件事之所以適合蘋果來做,是因爲用戶平時就在iPhone上做這些事,只需要將iPhone連接到汽車,用戶就能以同樣的方式,與熟悉的界面進行交互。

即便如此,蘋果也用了8年,才讓CarPlay做到了普及。

新的CarPlay完全不是這樣,從蘋果的demo上看,它會“佔領”汽車的整個中控屏幕,顯示車速、轉速、檔位、油表等行車信息,控制車載空調……這樣的一套軟件,與其說是CarPlay,不如說是一個CarOS。

過去的CarPlay,雖然顯示在車機上,但它的硬件是iPhone;而新的CarPlay,它的硬件是汽車。

喬布斯當年發佈iPhone時,引述過AlanKay的名言,“真正在意軟件的人,應該自己造硬件。”(Peoplewhoarereallyseriousaboutsoftwareshouldmaketheirownhardware.)。蘋果信奉“軟硬件結合”,對汽車這樣一個開在路上的“硬件”來說,更是這樣。軟硬件適配不好,對電腦來說,或許只意味着死機,但對汽車來說,就是巨大的安全隱患、風險。

很顯然,新一代CarPlay是蘋果在自研汽車硬件過程中的產物。今年有多家媒體都報道了蘋果造車過程中的一些“祕聞”,根據傳聞,前首席設計官JonyIve曾向蘋果董事會展示過一個高度“概念化”的造車方案,在這個方案裏,AppleCar可以實現徹底的自動駕駛,沒有方向盤,乘客只需要進到車裏,告訴Siri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車就會自動把乘客送往目的地。

很顯然,在當前技術條件下,“純無人駕駛”的構想,實在是太過遙遠。經歷了多年難產後,蘋果的汽車項目逐漸陷入沉寂。這一次,蘋果公開發布一套接管整個汽車中控的“系統”,可能就是它終於放棄造車的一個重要信號。

發佈會上,蘋果公佈了一系列汽車品牌,表示正在與這些廠商合作,開發搭載下一代CarPlay的汽車。但事情不可能這麼簡單。

兩年前的WWDC上,蘋果發佈了iPhone車鑰匙(iPhoneCarKeys),也是一個需要在硬件層面跟汽車中控對接的功能,當時只有寶馬一家宣佈將會適配。兩年後的今天,主流汽車品牌裏,也只有寶馬的新款車型,支持iPhone車鑰匙。

iPhone車鑰匙一個如此簡單的功能,推動起來尚且困難重重。CarPlay的複雜度,涉及汽車核心功能的深度,都要大得多,實踐起來只會更難。而且這一次,蘋果在汽車生態曾經最親密的夥伴,寶馬,並沒有出現在新一代CarPlay的品牌列表裏。

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AR。儘管發佈會前有各種傳聞,說蘋果會在此次WWDC上向外界公佈隱祕開發已久的“混合現實眼鏡”,但很顯然,問題不僅出在硬件上,還存在於軟件上。

2017年,蘋果首次對外公佈了ARKit,在那個VR熱潮剛剛席捲而過的時代,所有人都認爲,ARKit是蘋果爲探索AR眼鏡硬件準備的一個“技術前哨戰”。蘋果希望通過iPhone,探索AR技術如何應用於生活。

但問題在於,5年過去了,ARKit不能說毫無聲音,只能說沒有掀起任何浪花,沒有任何第三方App,實現了哪怕最初步的成功。此次WWDC,蘋果沒有公佈任何關於ARKit、RealityKit的新特性。

如果AR作爲軟件,在iPhone上找不到應用場景,那即便蘋果發佈一個AR眼鏡,又會有多少意義呢?

WWDC後,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再次發出“預測”,表示蘋果會在明年上半年對外公佈“混合現實眼鏡”,雖然三年前他就是這麼說的,當時爆料的發佈日期,是2020年初。

積極背後的迷茫

蘋果是一家“兩隻腳”的公司,一隻靠個人電子消費品,即今天的iPhone和AppleWatch,另一隻則是生產力工具,即iPad和Mac。

今天,蘋果軟件系統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是,每年更新,無論是做功能的補足,還是交互的創新,真正傳導到用戶層面的影響,都越來越小了。作爲硬件、系統廠商,蘋果必須做“加法”。

但實際上,過去幾年,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取得最大成功的短視頻,做的是“減法”。抖音把人機交互縮減到了極致,你只需要做一個動作,上劃。

這並不是蘋果一家公司的問題。實際上,整個業界都一直把蘋果作爲對標、效仿的對象。因爲蘋果做的事情,往往更大概率是對的。

但當蘋果的更新都開始缺乏“目的性”,背後隱藏的,可能是整個科技行業的焦慮和迷茫。(來源:極客公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