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監管叫停醫生直播帶貨、部分營銷內容疑被下架 醫生IP的商業變現之路還走得通嗎?

醫生羣體的直播帶貨將被叫停。

短視頻和社交平臺崛起後,在多個平臺,均有大量認證爲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賬戶,或發佈產品營銷文案及視頻,或直接發佈引流鏈接導向產品銷售頁面。今後,這類“帶貨醫生”“營銷醫生”要另謀生路了。

不久前,國家衛健委等多部委聯合發佈《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文件,內容覆蓋疫情防控領域糾風、開展醫療領域亂象治理、打擊醫藥購銷領域非法利益鏈條等多方面。其中,明確提到要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

6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在某平臺上,已經有醫務工作者賬號營銷內容顯示爲“博文涉及營銷推廣正在審覈中,暫時無法傳播”。

而有多個醫療健康領域的MCN機構人員對記者表示,直接從事直播帶貨的醫生並不多,但明令禁止醫生帶貨有利於醫療行爲迴歸嚴肅。

醫生明碼標價直播帶貨有推廣內容疑似已被下架

近期,國家衛健委網站發佈了《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文件(以下簡稱《要點》)。該文件由國家衛健委、工信部、公安部、國家醫保局等部門聯合發佈,內容涉及疫情防控領域糾風、開展醫療領域亂象治理、打擊醫藥購銷領域非法利益鏈條等多方面。

其中一條最值得注意。《要點》在深入開展醫療領域亂象治理一節中明確提出,要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

記者注意到,醫生直播帶貨已不是直播行業的新鮮事,把“帶貨主播”作爲副業的醫療機構工作人員更不在少數。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以“皮膚科醫生”爲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出的認證賬號均標註有醫生所在醫院、科室及職級,其中不乏三甲醫院主任及副主任級別醫師。而在多個認證賬號的資料中,記者均看到了“找我合作上星圖”的字樣。點開後,可以看到該醫生的各類指數信息,其儼然成了帶貨達人。

某認證爲南方一知名三甲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的賬號顯示,其星圖指數爲75分,包括傳播指數、漲粉指數、性價比指數、合作指數等,評分高低均涵蓋其中。若認證爲企業資質賬號,還能看到任務報價、粉絲畫像及聯繫方式等。

有帶貨需求的賬戶選擇品牌傳播任務後,可以選擇不同的合作對象(認證醫生)和不等時長的視頻,進行“一口價結算”。

換言之,在該平臺,醫生的個人形象或背書可以作爲“商品”出售,並根據個人身份和傳播量級的不同明碼標價。

除了可以通過完成品牌傳播任務獲利外,在多個醫生賬戶主頁,還設有推薦櫥窗。點進個人主頁的櫥窗後,可看到多個品牌的護膚品、補充劑、日用品,以及圖書等。在一位認證爲河北某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的櫥窗中,共有27件商品,顯示已售商品1.4萬件。從其櫥窗點進該商品主頁時,還有“皮膚科醫生XXX推薦”的字樣。

而在某社交平臺,也有多位“帶V”的醫務人員賬號在進行帶貨。在該平臺,醫生的帶貨方式主要分爲兩種,一種是發佈帶有營銷推廣性質的博文進行產品推廣;另一種則是在自己的主頁開設“小店”,用戶可以通過其“小店”直接下單。

在一位普外科醫生的主頁小店中,奶粉、護膚品、驅蚊水、洗髮露等商品都處於在售狀態。而另一種通過博文推廣的方式似乎已經被平臺“下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多個醫生認證賬號的推廣被顯示爲“博文涉及營銷推廣正在審覈中,暫時無法傳播”。

直播帶貨可月入70萬?業內人士:只有1%的醫生直播帶貨急切變現容易出問題

人們印象中的醫生,是活躍在門診、病房和手術室的“白大褂”。但近年來,隨着互聯網行業的滲透,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通過網絡進行科普、在線診療,甚至是直播帶貨。

據行業媒體“八點健聞”此前報道,有超500萬粉絲的醫療大V表示,“曾有人許諾,只要配合帶貨就可月入70萬”。另一名大V“醫路向前巍子”則稱,“後半夜在醫院值班的時候,外面排着100多個商戶找我”。

圍繞“網紅醫生”的出現,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爲,這種方式豐富了醫生的收入途徑,也爲患者求醫問診、瞭解醫學知識提供了便利;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醫生是嚴肅的職業,診療也是嚴肅行爲,醫生流連於網絡平臺甚至是直播間可能有損醫療的嚴肅性,一旦產生投訴或糾紛,對醫生及醫院都是一大傷害。

上海金芬科技是一家專業打造醫生IP的互聯網公司,公司法定代表人井靜忠今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對於醫生通過流量變現一事,應當辯證看待。他認爲,對於醫生、尤其是年輕醫生、低年資醫生來說,互聯網平臺爲他們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打造個人品牌的機會,“但對於一些想迫切吸引流量再進行直播帶貨的醫生來說,這種變現的心情太急切了,容易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井靜忠在打造醫生IP的經歷中發現,從事直播帶貨的醫生只是“觸網”的醫生羣體中的一小部分。

“相對多一點的,可能集中在內科醫生、中醫等,外科醫生帶貨的相對來說很少。而且直播帶貨並不是醫生流量變現的主流方式,只是很小一部分的收入。”他說。

這種看法得到了熊小嬰工作人員張大龍的認同。熊小嬰是國內一家關注母嬰大健康的頭部MCN機構,其官網上,眼科專家陶勇、營養專家範志紅等粉絲數量超百萬的醫療大V都位於其紅人矩陣中。

張大龍在電話中對每經記者表示,公司主要爲一些已經有粉絲基礎的紅人提供商業服務,包括短視頻、營銷文案等,但不包括直播帶貨。張大龍表示,“走出科室、在網上做科普已經是大多數醫生羣體邁出的很大一步了,99%的醫生都不願意帶貨直播”。

“從我們的經驗來說,醫生帶貨更多是個人行爲,很少是由平臺或機構去對接的。我們去跟醫生對接,聊到直播帶貨,大部分醫生是比較排斥的。做直播帶貨的醫生往往是自己職級可能相對較低、收入有限,想抓住直播帶貨行業的紅利。”張大龍說。

明令禁止醫生直播帶貨,或將影響醫生IP商業變現路徑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事直播帶貨的醫生並不多,爲何《要點》還要明令禁止?

井靜忠認爲,“一部分直播帶貨行爲中,的確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存在。有一些商品不一定是‘三無’,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可能是用了沒什麼壞處也沒什麼作用的產品,這樣的商品通過醫生的推薦銷售出去,不僅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醫生個人專業性的透支”。

據井靜忠瞭解,在上述文件出臺以前,大部分三甲醫院已“明令禁止”醫生帶貨。在平臺方面,抖音也已在今年1月就禁止醫生直播帶貨,“這之前有些醫生帶貨做得就像電視購物一樣,現在基本上都已經下架了”。

井靜忠認爲,醫生的主要收入還是應該來自於醫院和診療行爲,或者是通過在線科普等將線上流量向線下診療轉化,實現醫生和醫院的雙贏,這纔是完全合規和符合多方利益的。

“明令禁止直播帶貨並不會影響到大部分人。”張大龍說,“影響最大的是那1%直接從事直播帶貨的醫生,潛在影響的則是醫生IP未來的商業變現路徑。醫生只能做公益科普、做軟性植入,如果監管再趨嚴,完全禁止醫生利用專業知識和職業身份商業變現,可能未來這條路也會被堵上。”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通常被視爲IP變現“中間商”的各個機構,對《要點》禁止醫生直播帶貨的反應較爲冷靜。他們在採訪中不約而同地談到,醫療和醫生身份本身還是嚴肅的,不管是科普還是直播,最終還是要回歸醫療本質——互聯網醫療或線下診療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