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晶晶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6月15日消息,我國已經設置140多個各類監測點位,主要分佈在上海市、深圳市等13個城市,逐步完善碳監測體系。

去年9月以來,生態環境部聚焦重點行業、城市和區域3個層面,啓動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在重點監測行業上,我國火電、鋼鐵、石油天然氣開採、煤炭開採和廢棄物處理5個試點行業的11家集團公司、49家參試企業共設置119個碳排放監測點位,大部分點位已獲取3—5個月的監測數據。

目前,我國已經對林地、草地、水域溼地、耕地、建設用地等不同生態類型碳排放數據進行監測,並實現逐年更新。今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又新增了兩個監測試點,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雲南省分別選擇典型草原、森林生態系統開展試點監測。在城市、在企業,技術人員通過天地一體綜合監測,不斷提升溫室氣體無組織排放覈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碳監測是指通過綜合觀測、結合數值模擬、統計分析等手段,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生態系統碳源匯等信息,主要監測對象爲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氫氟化碳(HFCs)等人爲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

業內認爲,對於碳排放的量化與數據質量保證的過程,包括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覈查(Verfication)三個方面,簡稱“MRV”。完善的MRV監管體系,可以增強碳交易體系的可信度,是碳市場平穩運行的前提,也是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依據。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上海環交所)全國碳市場運營中心副主任樊東星解釋,碳交易是基於總量控制與交易制度(cap and trade)的一種交易方式,政府在確定碳排放總量目標、並對碳排放配額進行分配後,企業之間以碳排放配額爲標進行交易,一年之後政府組織第三方覈查機構覈查企業實際排放量,最終企業以實際排放量數爲準,向政府清繳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自2021年7月16日啓動至2021年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運行114個交易日,其中,掛牌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3077.46萬噸,累計成交額14.51億元,大宗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14801.48萬噸,累計成交額62.1億元。

隨着第一個履約期的結束,2022年全國碳交易市場進入“縮量穩價”狀態。

上海環交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碳市場掛牌協議交易日成交量普遍不高,主要在10噸至50噸區間浮動,5月以來這一數據降至10噸。目前,全國碳市場交易量主要以大宗協議交易爲主,就5月數據來看,全國碳市場大宗協議交易月成交量213萬噸,而掛牌協議交易月成交量僅有125149噸。

價格方面,今年以來,全國碳交易市場價格主要在55元/噸至59元/噸區間浮動。

全國碳交易官微數據顯示,6月17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10噸,收盤價59元/噸,較全國碳市場上線當日48元/噸的開盤價上漲約23%。截至當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近1.93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84.3億元。

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此前表示,現已有計劃在今年將有色冶煉和建材行業納入國內碳市場交易,市場覆蓋面不斷擴大。

據悉,“十四五”期間,碳市場建設將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納入八大行業。隨着主體更多元、生產流程更復雜、過程排放更多樣的行業納入市場,MRV體系建設將更加困難。

與此同時,全球“脫碳”任務也越來越嚴峻。國際能源署(IEA)在《全球能源回顧: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報告中指出,2021年全球能源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363億噸,同比上漲6%,創歷史最高紀錄。

相關文章